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唯物主义之新

论新唯物主义之新

论“新唯物主义”之“新”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答:辩证唯物主义的解答、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解答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解答。

我们知道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的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

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新唯物主义”,首先分清旧唯物主义之“旧”在何处,通过对比得出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发展领域的突破和创新。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自己的观点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对于这个区别,马克思在《提纲》中的第一条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在这段话里三个重点的连词“只是”“而不是”“不是”是领会马克思思想的关键。

马克思强调的是,它“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

显然,马克思并不否认旧唯物主义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的意义,相反,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都首先承认外部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地位”,并一再声明自己是“唯物主义者”。

在这一点上,表明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是一样的。

其次,马克思指出“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肯定前者的同时,他又批判“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而“没有”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

正是在第二点,马克思展开了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表明自己是和旧唯物主义有区别的“新”的唯物主义。

在他看来,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之旧主要在于其直观性。

这里马克思的意思很明确,首先必须要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和把握对象、现实和感性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同时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从实践、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和把握对象、现实和感性。

也就是说“新唯物主义”是既把“对象、现实和感性”理解为独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
表明它是一种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同时又把它们看作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

所以说,旧唯物主义之“旧”,在于它的直观性,虽然承认物质对于意识的本原性,但是它们把意识的对象仅仅理解为一种感性的直观,不能进一步把感性理解为实践的、人的活动,反而“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不过是抽象地发展了。

进一步讲,“新唯物主义”之“新”以实践为出发点,在历史领域建立唯物主义,形成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在此,马克思揭示了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的视域缺陷。

从前的唯物主义从感性直观出发,把自然看作是外在与人、与人无关的纯粹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在人与自然的分离之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确立自然的先在性。

由此,旧唯物主义就只能在自然领域内贯彻唯物主义的原则,而无法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坚持唯物主义,而又走向了历史唯心主义。

比如,费尔巴哈把人的解放、社会的发展,寄托于一种道德理想和说教,把爱看成是改造社会的灵丹妙药,这就使他批判一般唯心主义又走向了历史唯心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联系是在人的感性活动中形成的,只有从感性活动中去把握对象,才能发现这种联系,才能揭示社会的客观实在性,才能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坚持唯物主义。

正是立足于实践视域,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就是人的感性活动,社会历史就是实践发展的历史,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历史。

而人的感性活动又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这样,由于把社会当作感性活动,从实践视域去把握,马克思才宣告:“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由此,马克思开启了历史领域唯物主义的大门,而与一切旧哲学彻底划清界限,从而形成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学系。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根本超越在于: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变革了对感性对象的理解方式,由直观的理解转变为实践的理解,引起了唯物主义哲学形态上的变革,从旧唯物主义进入新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性这一主要缺点,建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