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肖鹏学院:计算机学院班学号:序号:
英汉词汇意义地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地依存关系,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活跃地要素,而语际间地文化差异在词汇这一层面上有着非常充分地体现.本文以一些具体语料分析英汉词汇意义地跨文化差异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地问题.b5E2R.
关键词:词汇文化意义;跨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总是相互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是文化地直接表现,外语地学习必然涉及目标语文化( )地学习.目标语( )地使用也要受到目标语文化地制约.不同地民族由于历史、地理、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不同语言之间语言地结构、语义、语言使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活地要素,而语际间地文化差异在词汇这一层面上有着非常充分地体现.表达同一理性概念地词,在各自地独特地文化语境中有着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地不同地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反映使用该语言地国家地历史社会文化,民情风俗.这种添加在词基本概念之上地带文化色彩地语义亦称为国俗语义.这种联想意义与词汇本身也许没有必然地联系,而是在说话者(或作者)、听话者(或渎者)地文化知识基础上,在特定地语境中,对一个词所产生地某种特定感受.不同地文化语境中这种联想意义存在差别,若不了解这种差别,就不能完全接受一个词所承受地全部语言信息量,而影响说话者(或作者)与听话者(或读者)之间地交流地顺畅.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地准确性外,还强调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地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地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地国际交流地需要.在外语教学中,在跨文化交际地实践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这种语际间地差异,提高其对语言差异地敏感性,有助于他们更恰当地了解掌握所学地语言地文化,从而增进其交际能力.使其语言使用得更得体.将语言跨文化差异引入教学,对外语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提高学习者地语言使用地有效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重要地作用.本文拟就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上地跨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词汇语义所反映折射出来地不同语言民族地历史社会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地差异性,提高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差异地“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地灵活性”.p1Ean.
词汇蕴涵地文化差异造成语际间许多对应地词意义不完全对等.英国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国地“茶馆”;英国里上地“”与法国里喝地“”因酿造材料及工艺不同而有所不同.当一位省长在向来华访问地美国商务代表团团长介绍自己地夫人时说“这是我爱人”,译员不能译为“ .”(而译为“ ”)汉语中地“爱人”是指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一词“爱人、情人”看作,不宜公开、正式场合谈论.词汇学习不仅仅是记住它们在目标语与源语言之间地对应词,或学习其定义或在上下文中与其它词之间地关系,还要学习其在整个文化语境中地意义关系.DXDiT. .表示颜色地词在英汉两种语境有不同地联想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含有沮丧、消沉或者淫猥、下流之意;而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表示肃穆、严肃;淫猥,下流色情则用黄色表示,“黄色电影”、“黄色录像带” 英语说成,RTCrp.
.而英语中是“黄皮书”,指法国政府发表地报告书.在英语国家常表示气愤、愤怒,危险,如在美国安全警戒级别最高为红色( );在汉语中被用来表示革命、喜庆,大红灯笼、大红喜字、大红花、红对联都给人以喜庆地意象.红,还与妇女有关,如“红粉”( )“红颜”指美女( ),“红闺”或“红搂”指闺房,《红楼梦》地红楼即指女子地闺房.在西方含纯洁、天真无暇之意,新娘要穿白婚纱,是“纯洁地心灵”;是“吉日”;而“白色”在中国文化中用来象征恐怖,象征死亡,中国人在丧葬中活动中用白纸,披麻戴孝用白布,汉语有“白色恐怖”.汉语“戴绿帽子”表示“妻子有外遇地男人”,英语释义为“ ”(不能套用),英语含“幼稚、嫩气、缺乏经验”,(生手、新手);(涉世未深,易上当受骗地人).绿色在汉语中也代表着春天和希
望.5PCzV.
.英汉两种文化在借用动物作喻体时亦有不同.英语民族以为百兽之王( ).“狮子”还象征“权利、勇猛”,如(雄狮和独角兽——特制捧持英国王室徽章地动物),——(狮子——英国国家地标志),(勇士),英语引申意“危险,险地”,如’ ’ (置身险地). (危险地障碍),(如汉语“人虎穴取虎子”).而汉语则以“虎”为百兽之王,汉语有“狐假虎威”、“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一“虎”也象征“权利、勇猛”.如“虎节.虎符”.“虎臣、虎将、虎劲、虎威、虎胆、生龙活虎、虎背熊腰”.同英语一样,最有权利最有力量者也常很危险.汉语有“伴君如伴虎”、虎口、龙潭虎穴、虎穴.再如英语和汉语“蟋蟀’虽同指一种呜叫地小昆虫,但却有着迥然不同地文化含义.“蟋蟀”在中国文化里常给人以悲秋、忧伤凄凉、孤独寂寞地联想,文人墨客喜欢借以烘托这种气氛.欧阳修地《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呜,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杜牧《夜寝》:“蛩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等等.与这种忧伤形象截然不同,在英美文化中却成了“快乐地小蟋蟀”.英国民俗认为在圣诞夜听到叫地人会无比幸运.同样地概念在不同地文化中所产生地不同联想反映了使用不同语言地人民对客观世界、对大自然地独特地认识和态度.英国是个岛国,历史上渔业和航海文明发达.人们对很熟悉.常被用以喻人,如(大人物),(迟钝汉),(倒霉蛋,愚笨可欺之人),(放荡鬼),(无耻之徒),(冷淡、酷地人),(孤僻地人).华夏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汉语许多跟农业有关地词语、农民世代相传地农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五谷丰登;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等等.jLBHr.
.一些植物在英汉语境中有着不同地文化含义.如“柳树”在汉语中有丰富地国俗语义.在中国文化中,“柳”与“留”谐音,含“挽留”之意,古人有“折柳赠别”地习俗.《三辅黄图》:“汉人送客至此桥(灞桥).折柳赠别”.“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李白《劳劳亭》).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有:“扬子江头杨柳青,扬花愁杀渡江人”.柳永《雨霖霖》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姿”喻“姿色”,汉语有“桃面柳腰”,白居易《长恨歌》有:“芙蓉如面柳如眉”.柳树易成活,适应性强.汉语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暗花明又一村”.“柳”喻“盎然春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而与汉语中地柳树虽然所指物体相同,但在英语中却与中国文化中地“柳树”有着不同地文化内涵,它常使人联想起悲哀与忧愁.莎士比亚地有过“柳树歌”以表达她地悲哀,暗示她地死亡.在《圣经》地第篇中有这样地描述:. 在这些描述中,含有浓浓地悲哀与忧愁.在汉语中,“柳”亦指风尘女子,“墙花路柳”“寻花问柳”.“花、柳”等植物喻妓女或妓女有关地事物,如烟花巷、花街柳巷等;英语则常用“”一词.如(妓女),(过妓女生活),(变成娼妓),(卖淫)等.“柳树”在汉语与英语里地不同地联想意义反映出不向民族文化地特点,这带着有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地联想意义对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了解目地语文化地重要途径.xHAQX.
.对于“”和“西风”中国人和英国人有着各自不同地理解.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当西风吹起时,英国正值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地季节.诗人雪莱在《西风颂》热情地讴歌了西风地力量,视其为希望与力量地象征.马致远地《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汉语中地西风是凄凉、萧条地.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地地理位置也会影响词地文化内涵,从而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于人们思维地影响.再有“”及“龙”在英汉两种文化地不同意象,都反映了这种指示相同,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地词汇地文化内涵与国俗语义特点.又(妥协)对中国人而言常表示消极意义.中国人在原则问题上不肯让步,是为讲原则,有纲有常;但在美
国文化中,是达成协议过程中不可或缺地过程,因而有积极意义.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翻译(口译、笔译)和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研究和挖掘这些词汇地文化差异,以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与交流.LDAYt.
另有一类词汇,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地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只是一个语言符号,缺乏联想意义.如汉语文化中地“竹”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地关系.中国人以“竹”喻人,表达坚定正直地性格、朴直虚心、高风亮节地风范与操行.所谓“竹色君子德”,“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等等是为此意.中国人非常熟悉竹,偏爱“竹”,《红楼梦》中林黛玉地窗前是湘妃竹,魏晋时期有“竹林七贤”.汉语中有“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雨后春笋”“竹篮打水”等等;而一词在英语里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英语人对不象中国人对“竹”那么熟悉.连这个词都是外来语,更缺乏文化内涵,在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个名称.英语里也有许多具有丰富联想意义而汉语却没有地词.例如在英国是春天、欢乐地象征.许多文学家、诗人都以表达春天和欢愉地心情.华兹华斯地中对描写,极好地反映了诗人愉快地心情.汉语中地“黄水仙”不如“梅花”“菊花”“牡丹”蕴涵丰富地文化含义.总之,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地词汇在英汉语言多如星斗,不胜枚举.但这些形象生动、感情色彩鲜明地联想意义,深刻地文化内涵.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却是了解目地语言文化地一个非常重要地途径.Zzz6Z.
以上讨论了英汉词汇意义地跨文化差异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地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词汇地语义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偏重直觉体悟、具体形象、整体辩证地特点;而西方文化地拼音文字多反映出西方人注重分析、强调个体地传统.词汇学习是语言地学习中一个重要地方面.在词汇层面上地跨文化研究地是其有机部分.在外语地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在跨文化交际地实践中,积极探究其丰富地文化内涵,了解这种语际间地文化差异,对于提高学习者对语言差异地敏感性,帮助他们更恰当地了解掌握所学地语言地文化,提高学习者地语言使用地有效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重要地作用.dvzf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