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资料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资料
n
(一)、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风化作用是指巨大坚硬的岩石,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逐渐破 碎变成大小不等的颗粒,同时改变了原来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成为土壤母质的过程。 1、母质的类型
2、母质对土壤的作用 (1)土壤的质地主要是由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的。 (2)母质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对所形成的土壤的性质有重大 的影响。 (3)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状况也不相同。 (4)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 型及分布
本章内容:
1、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2 、土壤的分布规律 3、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 4、复习题
第一节
一、土壤形成学说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一)、土壤形成学说主要内容 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也就是土壤 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地质大循环和 生物小循环的统一。
(九)、潜育化过程 是指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的还原过程。
(十)、潴育化过程 是指土体处于季节性积水条件下,在土体中交替发生的氧化还 原过程。 (十一)、白浆化过程
是指在还原条件下,土壤亚表层中铁、锰的还原淋失和粘粒 的机械淋溶相结合,使土体中出现一个粉沙量高,Fe、 Mn缺乏 的白色淋溶层的过程。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这种对比关 系决定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其中生物起主导作用。
(二)、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1、地质大循环 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风化, 形成细小的颗粒, 同时有一部分元素溶于水,这些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洋, 在海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重新形成各种沉积岩,这一过程我们称 之为地质大循环。 2、生物小循环 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 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 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一周而 )、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出露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 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成土过程。 (二)、腐殖化过程 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其是在土体表层所进 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三)、粘化过程 是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粘粒在土体中淀 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3、土壤动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也非常复杂 。
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 ,某些动物还参与土壤结构 的形成 ,有的脊椎动物能够翻动土壤,改变土壤的剖面层次。
(四)、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物质、能 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的分布 ;中小 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质地、土壤厚薄的差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白浆化过程的实质是潴育淋溶过程。
(十二)、熟化过程 指人类定向培育土壤肥力的过程。 熟化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过程与水耕熟化过程
第二节土壤的分布规律
一、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律性称为水平地带性。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受水热条件的控制。
n
(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支配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 1、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和物质的淋溶过程。 2、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4、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 (三)、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成土过程 中最活跃的因素。 1、植物能供给土壤有机质、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决定土壤类型,影 响土壤分布规律。 2、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
n
(五)、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 目前 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万年”表示; 相对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通常所说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或发育阶段,即相对年 龄,而不是指土壤发育的年数。
(六)、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和各因素之间 的对比关系来调整土壤的发育方向的。
3、地质大、小循环的关系 二者共同构成土壤发生的基础,没有地质大循环,生物小 循环不能进行;没有生物小循环,土壤难以形成。两种循环过 程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行,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 一起。
(一)、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 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 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次。 (二)、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土壤的发生学层次简称土壤发生层或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 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或土体构造层次)。
n
(四)、钙化过程 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的淋溶淀积的过程,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 地区。 (五)、盐渍化过程 是指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毛 管蒸发而在表土层累积的过程。 (六)、碱化过程 是指土壤胶体中有较多的交换性Na+离子,使土壤呈碱性反应, 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七)、富铝化过程 是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八)、灰化过程 是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湿润条件下,土壤中的SiO2 残留、 R2O3与腐殖质(有机酸)螯合后淋溶淀积的过程。
n
1、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A00 自 然 土 壤 层 的 次 淀积层 发 生 母质层 学 淋溶层 A A B C
A1
A2
母岩层
R
2、农业土壤中的发生学层次 (1)耕作层(A) (2)犁底层(B) (3)心土层(W) (4)底土层(C) 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 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为因素对土 壤形成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