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作业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1、黑龙江省事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土地面积(45.46)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六)位。
2、黑龙江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木材蓄积量)和(木材产量)均居中国之首。
3、黑龙江省现拥有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24处,其中(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4、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已探明矿产资源131种,其中(石油)、(石墨)等资源位居中国第一。
5、在黑龙江斑斓多彩的历史中,(渤海文化)与(金源文化)是两座高峰。
6、2011年11月,赫哲族(“伊玛堪”)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王朝)连接着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是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8、(洞穴)是鲜卑祖先所采取的住所形式。
位属大兴安岭阿里河地区的(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
9、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归向其(崇武)、(尚勇)的价值核心,这与其对祖先的崇拜情结并不矛盾。
10、鲜卑民族更是以法令的形式将族外婚固定下来,严格奉行(“十姓百世不通婚”)的原则。
11、作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靺鞨族)是一个相当封建化的民族,这与其自建立至繁荣,始终与中原唐朝保持着良好的臣属关系息息相关。
12、目前已发现的渤海国墓葬中,较为典型的有三座,分别是(三陵坟二号墓)、(贞惠公主墓)、(贞孝公主墓)。
13、(佛教)堪称渤海国的国教,而道教在一定地区也有所流行,(萨满教)则是渤海国边远地区群众的民间信仰。
14、渤海国的文学形式主要有(散文)和(诗歌)。
15、目前,记录女真文字的资料主要有(金石)、(墨迹)、(文献)。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36分)
1、流人文化的影响。
答:遣戍到东北的“流人”,其中不乏高官大吏、才子名流等,他们谪居在黑龙江,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趣闻逸事,对黑土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2、军垦文化的影响。
答: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大荒的不断开发,部队转业官兵大批移民北大荒,带来了黑龙江军垦文化的繁荣发展,他们创作的精品力作,直接影响了北大荒文学艺术创作队伍的形成,为黑龙江当代艺术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3、知青文化的影响。
答: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四五十万城市知青移民北大荒,使黑龙江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提高垦区的人口素质,改善或改变了北大荒的生存善和生存质量,提升了黑龙江文学艺术的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
4、简述俄罗斯文化对黑龙江文化影响的表现。
答:一是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二是对宗教文体的影响,三是对电影文体的影响,四是对音乐及时尚文化的影响,五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5、黑土文化对文化意识的贡献。
6、简述鲜卑民族的崇尚与禁忌。
答:鲜卑民族崇尚吃苦耐劳刚毅勇烈的民族精神和非凡的民族凝聚力的同时,也使“贵少贱老”成为必然的伦理选择。
不难看出,封建化过程中鲜卑民族的崇尚与禁忌与其早期所奉行的“贵少贱老”“祖先崇拜”的风俗性质大为不同。
无论是对于佛祖皈依的强调还是对于道教改革的推崇,其实质都是封建统治都对自身地位和利益维护的手段,充满了世俗性和功利性。
7、简述渤海国的建制。
答:在官阶制上,渤海国实行品秩。
据史料记载,渤海的官阶制度十分严格,等级不同的官员的待遇和地位不同,在服饰上能直观地显现出某官员的等级地位。
此外,与中原内地一致,渤海国实行职事官与散位并存的制度,其中散位分为文散与武散,而散位的高低代表着不现的地位,且散位等级与其所职事的阶位也未必一致。
总之,渤海国模仿唐制以一系列的品级、官阶制度,把整个统治阶层和全体官员按照等级、阶位区分开来,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阶级社会。
8、简述金源文化及发展时期的表现。
答:“金源文化”是黑土文化发展进程中继“渤海文化”之后的又一座辉的里程碑。
第一,建筑艺术成就辉煌,这主要体现在金对于国都的建设上。
第二,制度文化进一步完备。
第三,在文学艺术、审美文化方面,这一时期的文学,于内容上逐渐摆脱了原始宗教的气息。
第四,女真大小字的创制。
9、简述满族文化。
答:满族文化更多地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更为独立的民族意识。
(1)八旗制度与旗民二重制
(2)骑射与国语
(3)服饰与饮食
(4)崇信萨满
三、论述题(共35分)
1、“闯关东”文化的影响。
(5分)
答:“闯关东”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对黑龙江乃至东北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闯关东”铸就了黑龙江人独有的性格特征,孕育出了黑龙江人开拓进取的勇气和重情重义、豪爽豁达的精神风貌。
第二,“闯关东”丰富了黑土文化内涵,关内移民带来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原礼仪传统、道德观念及风俗信仰,构筑了黑土文化的骨骼。
第三,“闯关东”促进了东北方言的形成。
东北方言是“南腔”与“北调”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系统,而这种“融合”是各地移民与原信民共同生产、生活的需要。
2、黑土文化的特征。
(6分)
答:1、黑土文化的厚重性。
一是黑龙江流域崛起的古代民族在中国历史格局中所产生巨大影响;二是渤海文化、金源文化以及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三是近现代历史上黑龙江人民抵御沙俄、抗击日寇、建立东北解放区的光劳历史。
2、黑土文化的包容性。
一是北大荒是“流人”、“右派”的安身地;二是北大荒是“知识青年”的第故乡;三是善待犹太人是人道主义的光辉记录;四是接纳“日本遗孤”是博大胸怀的展现。
3、黑土文化的多元性。
一是城市建筑的多元;二是宗教信仰的多元;三是文化消遣的多元;四是风俗习惯的多元;五方言词汇的多元。
4、黑土文化的边缘性。
一是黑龙江历史文化的边缘性;二是黑龙江当代文化的边缘性;三是黑龙江原信民文化的边缘性。
3、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6分)
答:1、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
一是为拯救中华民族愤然而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高度自觉性;二是众志成城、一致抗敌的空前广泛性;三是为了民族尊严而绝不苟且偷生的民族气节。
2、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一是一往无前,百折不挠;二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三是敢为人先,锐意进取。
3、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一是胸怀全局,为国分忧;二是淡泊名利,忘我工作;三是不计得失,勇于牺牲。
4、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
理相互扶持,同甘共苦;二是共赴国难,生死相依;三是爱岗敬业,视企为家。
4、黑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6分)
答:1、黑土文化对文明起源的贡献。
黑龙江流域与黄流域一样,同是中化文明的发源地。
2、黑土文化结观念制度的贡献。
一是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贡献,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体系建设中。
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对制度的贡献,辽代北南面官制、“因谷而治”等制度都源于契丹的“捺钵”,这一制度不仅对辽,而且对金、元、清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女真和金的猛安谋克制度对后来的元、明、清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黑土文化对精神气质的贡献,给予中华文化以强烈影响,北方民族与汉民族融合中所产生积极作用,实际就是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所起的作用。
4、黑土文化对文化艺术的贡献,黑土文化在融入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为中华文化平添了色彩,黑土文化所承载的独特风情和无穷魅力对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5、黑土文化对精神气质的贡献。
(6分)
答:黑土文化在精神气质方面给予中华文化以强烈影响。
南人、北人气质方面存在着差异。
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五次入主中原证明,在军事较量中,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民族在体质与心理素质方面,明显发弱于北方民族,而且占据统治地位后的封建王朝在若干年后都不可避免地腐化堕落,走向衰亡。
北方民族与汉民族融合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实际就是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所起的作用。
6、试述渤海国的教育文化。
(6分)
答:渤海国虽然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地方政权,但是由于广泛学习和吸收中唐文明,其经济、政治都十分发达,因此,原始民族的蒙昧与落后并未在这个国家留下多少痕迹。
相反,渤海国在借鉴盛唐教育文化的基础上,普及儒学,广开民智,其民族教育发展极其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