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城建史重点

中外城建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1、殷商时代城市:郑州的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2、安阳殷墟,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的都城遗址。

3、周代都城:西周:丰,镐二京东周:洛阳4、《周礼考工记》为春秋战国时期所做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城市燕下都赵邯郸城齐临淄城曲阜鲁城郑韩故城淹城城与郭的形式并列分离镶嵌式包围并列三道城墙6、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特点:以政治中心为主,主要是诸侯国的都城。

7、秦朝都城咸阳:象天法地思想。

8.、三国至南北朝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残破以及江南及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9、曹魏邺城规划意义: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区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10、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城市特征体现为南升北降。

以建康为代表(第一个不规整的都城)11、隋唐长安城:总体规划布局:是曹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兴起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的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由宇文恺规划)12、唐朝的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最大的三个),,,,,益州,洪州13、宋朝都城:北宋开封南宋临安(第二个不规则城市)14、规划成就: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2)御街千步廊3)街坊制代替里坊制——“城市革命”4)城市管理完善15、宋代平江府作为地区军事政治中心的府州城市,其特点之一是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

16、宋平江府城图价值: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地反应了但是中国城市的面貌,并未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17、中国城市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宋朝18、中国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宁波19、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的集中居住地。

20、关厢:城垣内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21、元大都:平面布局: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辟十一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被附会为哪吒“三头六臂两足”。

规划特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2.)规划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城市建设工程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由刘秉忠负责)元大都的道路系统:划线整齐,犹如棋盘。

22、明代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23、明北京城:1)明代北京城市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2)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3)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4)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5)北京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5城37坊24、清北京城规划特点:1)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惟居住地段有改变,如将内城一般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营房。

内城里建有许多王亲贵族的府第,并占据很大的面积,屋宇宏丽,大都有庭园2)清雍正、乾隆以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如著名的“三山无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

3)清代北京的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4)清代宠信喇嘛教,北京除原由佛、道教寺院建筑外,增建了一些喇嘛庙5)北京城市人口在明末已近百万,清代城市人口继续增加,超过了100万人6)明清北京城,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的杰出创造,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优秀传统的集大成25、明代防御城镇:镇、卫、千户所、城堡、城寨2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一.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1.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1)都城如长安,洛阳,北京等。

(2)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如成都,太原,武昌,长沙,南昌......(3)一般的府州县城市如松江,嘉兴,宁波,温州........2.按城市性质职能分类(1)手工业中心城市①纺织业中心——松江,苏州,杭州,湖州。

②陶瓷业中心——景德镇,宜兴,博山。

③制盐业中心——自贡。

(2)国内商业中心城市①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如扬州,淮阴,临清,济宁,沧州,天津,宜宾。

②综合的商业中心,如汉口。

物品集散中心,如大米集散中心:无锡,芜湖。

陶瓷业输出的九江,盐业运输中心扬州。

③兼为地区的政治中心,如重庆,芜湖,扬州等。

(3)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如广州,宁波,扬州等。

(4)防卫城堡。

沿长城的“九边重镇”,大同,宣化,榆林,左云,右玉,山海关等;沿海的海防卫所,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奉贤,南汇,蓬莱等。

(5)集镇如震泽,盛泽,平望,罗店,南翔等。

四大镇:朱仙,景德,汉口,佛山。

3.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1)规则形:方形和圆形。

(2)不规则形:1沿河城镇;2.山城;3.双重城;4.多重城。

4古代城市的特殊类型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古代城市是在农业居名点的基础上产生。

因此最初的城市都是在当时农业发达的地区形成。

农业生产及渔牧业都与水有密切关系,因而早期的城市均靠近河流。

秦汉以后,城市的分布更广,大城市的数目也更多,文化经济中心也移向南方。

都城位置的选择完全出于政治及军事原因。

有些朝代的都城选址,还与当时统治集团的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很大的关系。

有些朝代,随着其统治范围的扩大,曾数次迁都。

有些都城按照军事统治的原因选定在该地区,但又不在这个地区原来的城市建都,而是在其近旁另建新都。

有少数都城是在原来的交通便利的商业都会,往往是在原地改建扩建,而不是另建新城,如北宋的开封及南宋的临安。

而宫城部分往往新建。

也有个别城市,长期在原址发展,屡次受毁后又原址重建,如苏州。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道路因交通的需要而产生,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

《考工记》中记载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的宽度因交通量的大小而不同,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道路较窄,城郊道路更窄。

还有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说明按城市的等级不同,道路的宽度也不同。

以轨为单位说明城市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

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往往是各条通向城门的道路。

城门是古代封闭的严格管制的城墙的出入口,因而也是城市对外交通的起点。

城市主要干道与市际道路是合一的。

而城门是城市内外交通的结合点。

城市道路系统的形成及道路的分级与城市的性质规模有关,也直接与城门的数目有关。

古代城市道路大部分为方格形的,有完全方正规则,垂直相交的类似棋盘式的道路网。

也有的城市道路基本上为方格形,也有部分道路并不规则。

在地形较复杂的山丘地区道路系统比较自由。

四.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考工记》的城制中有“前朝后市”的记载。

“后市”意即谓市处宫后。

周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已较发达,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

汉长安记载有九市,隋唐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洛阳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

宋以后,商市的分布突破了严格控制的集中市肆的方式,而是沿一些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这是城市经济发达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

集市内一般按不同行业分为若干肆,这是商业,手工业发达的结果。

早期的市主要是商品交换功能,随着城的中心所在,除了集中的市和手工业作坊等还集中了一些酒楼饭馆,游艺杂耍剧场及妓馆等。

宋代的瓦子一般就是靠近商业中心的。

明清时一些大的商市和庙会也属于这种综合的城市生活中心的性质。

五.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称“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汉代的长安城中有闾里,里内有一些排列得很整齐的住宅院落,书上记载为“门巷修直”严格管理的封闭的坊里制,完全是按封建统治者为便于管制居民的要求建造的,与城市居民生活的要求是违背的,因而唐长安城的后期,坊里的严格管理制逐渐松弛,而后来即逐渐完全突破了坊里制。

居住区的组成形式,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东西各异。

大多数城市的住宅是底层院落式。

因地方条件不同,院落的平面布局也多样化。

由于古代城市一般的平面为方形城墙,方格形路网,所以街巷与居住区的划分也较整齐,城市内地区,布局较整齐,而城外自发形成的关厢地区则较乱。

地形变化大的城市平面或山城,街巷与居住区的划分也较凌乱。

六.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城市布局及建筑组群运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与中国传统建筑类型的特征有关。

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的哲学思想有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在城市规划思想中也有影响。

如天,地,日,月,春夏秋冬四季,天文星象珍禽异兽等。

古代还有一些规划思想与久已形成的阴阳,风水八卦等观念有关。

城市规划中关于数字的应用,也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观念。

七,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的特点①中国古代城市始终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城市有变化和发展,也有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发展方式上没有根本变化。

②中国古代虽然统治力量在更换,但城市始终是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没有出现由于朝代的更换城市衰退、缩小或废弃。

③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中央集权统治,有完整、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都城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大,一般城市的规模也不小;而且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许多城市是以加强军事、政治目的而修建起来,由经济发展而完全自发产生发展的城市较少。

④城市中统治阶级是中心,宗教也是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宫殿、官署衙门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理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思想。

27、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1、突变型第一类城市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1)帝国主义共占——上海、天津、汉口等(2)帝国主义独占——青岛、大连、哈尔滨等(3)国内资本主义——南通、无锡、蚌埠、郑州等2、渐变型第二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

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长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西安、成都、太原、南昌、长沙、兰州等。

28、1956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上第一个技术性法规。

29、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成为我国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法。

外国城市建设史古埃及城市:城市建设成就: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4.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