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塞罕坝故事

塞罕坝故事

一天造林超过2000亩
当时的塞罕坝没有人工林,只有阴坡上有一片片不成林的白桦、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都没有树木,林业部要求在20年左右把150万亩的土地全部绿化,其中要造林100多万亩,这就意味着20年里每年要造林5万亩左右。
而坝上造林的时间性要求很强,创业之初只能在每年的五一前后造林,总共只有半个月的时间,每天要造林2000亩,分10个作业组,每个组有10多人每天造林200亩。由于条件所限,作业组内男女工友晚上只能睡在一个马架子里,男女分别在马架子的两头和衣而睡,中间用一道草帘子隔开。
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的张启恩,也于1962年3月从林业部造林司调任塞罕坝林场技术副场长,举家出塞,来到茫茫荒原。张启恩和广大技术人员一道大胆实验,攻克了坝上地区育苗关和造林关。1967年,张启恩搬运树苗时从拖拉机上摔下,一条腿骨折,落下终身残疾,40年来以双拐为伴。
参与当初创业的老林场职工是这样回忆创业艰辛的: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子、睡窝棚,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第一任副场长王福明曾写过一首打油诗:“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
140名知识分子涌入塞罕坝
67岁的陈木东2001年从总场工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下来了,也就常常回想起以前的事情。“想不想都不行,脑子里总是年轻时候坐过的敞篷大卡车。”
陈木东的老家在武汉,1962年,刚满22岁的陈木东从林业部直属吉林白城子林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和同校的27名同学一起,分配到刚刚筹建的塞罕坝机械林场。45年过去了,陈木东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从武汉坐火车到北京,再转火车到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派了一辆敞篷的货车把他们一行10人接上,咣当咣当从承德往坝上走,总也走不到目的地,就那么一直走。从承德到围场就走了1天,从围场到坝上又走了1天——前前后后总共算起来是6天6夜。
塞罕坝故事
———————————————————————————————— 作者:
———————————————————————————————— 日期:
塞罕坝造林人
上 篇
通过卫星遥感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北纬42°02ʹ-42°36ʹ、东经116°51ʹ-117°39ʹ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河北省最北部,有一处集中连片的绿色与周边灰黄色相连的地区。这里的色度变化记录着人与自然的一段值得我们反思与敬畏的历史。
此处有个动听的名字——塞罕坝,系蒙汉混合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清初,康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此设立木兰围场,后来由于清王朝的衰败,同治二年(1863年)对塞罕坝进行开围放垦,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随之又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始森林荡然无存,美丽的高岭变成了白沙弥天、林木稀疏的茫茫塞外荒原。
1962年,为了“建成华北地区中小经级用材林基地;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有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原林业部决定在这片荒原上建立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
“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茫茫的荒原上,人烟稀少,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4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00多名工人,迎着冽冽寒风,在皑皑白雪的塞罕坝开始种下第一棵树。
林场第一任领导、曾经当过县委书记的总场党委书记王尚海每天和100多名职工同时在地里劳动,同吃同住。东北林学院毕业的李兴源副场长总结出育苗细则,为大家做科学指导。
当年,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首先在这里扎下了恢复森林、重涂一片绿的梦想。也许来此之前他们从未听说这块荒无人烟的塞外高原。建场之初,创业者们以“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实际行动开始了创业历程。他们在与世隔绝的生存环境,无数次的失败以及一场场的自然灾害中,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经过几代塞罕坝人的努力,昔日的茫茫荒原变成今日的万顷绿洲。
“草滩窝子做工房”
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初期,年平均气温为零下1、2度,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度,无霜期仅为42天,7级以上大风75天,年降雨量仅400多毫米,较高的地势,较少的雨量,低温、多风、无霜期短成为河北之最。
机械林场是在原先的三个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总场下辖6个分场,面积140万亩,除了以白桦、山杨为主的天然次生林19万亩和疏林地11万亩外,剩余的都是已经沙化的荒漠。在荒漠上造林,无异于石头上种花,听起来都不可思议。
在不断造林建设的同时,塞罕坝人也凝练了一种“艰苦创业、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作为我国林业行业的一份宝贵财富——“塞罕坝精神”——如今已成为一面旗,激励着所有林业人为守护、增添更多的绿色而努力。
如今当我们穿行于这片一望无垠的林海时,惊叹之余唯有向那些我们记得的和无数不记得的造林人深表敬意。
春季造林时,白天温度在7—8度,夜间会降到零下1—2度,植苗机上有两个人负责把树苗一棵一棵地过一遍泥浆,然后再放到植苗机上,让机器自动投放,最后面有两个人又用脚把植过的树苗周围踩实。每台机械配两个机组,昼夜轮番作业,歇人不歇机械,每台机械每天就要植树200多亩。半个月内必须完成任务,否则成活率就会降低。
马架子就是在山坡上建的半地穴式窝棚,由于坝上属于高寒地区,地面风沙大,在地上建窝棚容易被大风刮倒,建半地穴式的马架子,就是先在地上挖出一处房屋大小的根基,然后再在上面搭建窝棚,露在地上部分较少,地下烧土炕,土炕上垫上草,人就在草上面睡觉。每天早上起来,被子的四周和人的头发上都是一层白霜。
第一批到塞罕坝的14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中,先后有三分之一的人以各种理由调走,原因就是这里的生活条件实在太艰苦了,苦得令人难以承受。还有个别人私下开了小差。但这些知识分子的进入,毕竟使得这个国营机械林场有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开端。
和陈木东前后进入林场的,还有东北林业大学一个班的46名毕业生、承德农校的50多名毕业生,这么多大中专学生齐刷刷地来到几乎寸草不生的塞罕坝,简直是一个奇迹。这种“人才结构”,也使得这个塞外的不毛之地成为一个知识分子比例极高的地区。除了这些大学生外,还有原有的200多名林场职工。
后来,又陆续有几十名大中专学生来到塞罕坝,加入到塞罕坝的创业大军中。300多林业职工面对着1000多平方公里坝上荒漠,要想把她变绿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