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事业管理是什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艺术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而且需求量极大,这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后事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形势所决定的。
人力资源管无论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需求,还是从毕业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来看,其专业发展前景都十分看好。
二、与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专业:城市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
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
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
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一般城市管理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狭义的城市管理,即市政管理。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
广义上解释,行政管理是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也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
狭义上解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自从产生国家以来,就有了行政管理但是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形成为一门学科。
它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时期:传统管理时期、科学管理时期、系统管理时期。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从产生意义上讲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和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NGO)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现代公共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集中体现在是否将目标定位在公共利益上,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社会公平,因为社会公平是作为分配的公共服务的法律和现实基础。
三、公共事业管理需要的理论、技能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方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的办公和管理工作。
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而且需求量极大,这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后事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形势所决定的。
要建立政事分开、管理自主科学、面向社会、独立的社会主义事业单位,没有众多的高层次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不行的。
另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还可以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系统,参加MPA考试进行进一步深造。
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需求,还是从毕业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来看,其专业发展前景都十分看好。
公共事业管理就业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掌握系统扎实的公共事业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党政、教育、科研及企事业管理工作。
公共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根据有关权威统计机构统计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为:79.53%热门分析:我国未来的国家管理机构队伍中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队伍,能提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未来热门走向预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主要到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就业前景>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湖北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领导能力,能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文教、科技、卫生、体育、环保、社区、物业、社会保障、公用事业等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及企业、社会团体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性工作,还可以在咨询中介机构从事管理咨询工作。
二、基本培养规格(一)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2.初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基本国情,能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3.具有严谨治学、艰苦奋斗、求新务实的精神和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自律谦让、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4. 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二)业务规格要求1.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从事本专业和相邻专业工作所需的分析、判断、预测、决策的能力及文字描述、口头表达等基本技能。
2.了解世界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情况和发达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熟悉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状况、管理模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
3. 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自由阅读专业类外文书籍并有较强的翻译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熟练应用办公软件,利用计算机从事管理工作。
4. 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专业特点1. 注重加强专业基础的培养,尤其是加强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及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2.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以环境管理、市政管理、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社会保障、城市经营为主线向外辐射,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和学生的适应性,使学生有较宽的择业范围。
3. 重视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通过四年不间断的外语(主要是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外语能力和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工作的能力。
4. 重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所必需的社会调研、数据统计、信息分析、未来预测和判断决策等能力。
5. 开设一定量的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新能力。
6.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社会调查、认识实习、综合训练、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一)理论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本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基础和专业、必修和选修二维结构进行构建,具体内容如下:1、基础教育部分(1)必修部分:必修课程共分二大类课程:即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
基础课包括:自然科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逻辑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人文、社会科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军事理论、法律基础、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工具与方法(英语;计算机等);体育;工程导论等五个模块。
学科基础课程:是按管理类学科群设置的课程平台,共计23门课程。
(2)选修部分:公共选修部分(校级选修课)是对上述二大类课程的补充和扩展,共分四个课程模块:人文社科类模块、艺术体育类模块、经济管理类模块和通用科技类模块。
2、专业教育部分(1)必修部分:必修专业课程是按照宽口径构筑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努力拓宽面向,增强该专业的适应性,适应将来专业口径的进一步拓宽。
(2)选修部分:专业选修部分(系级选修课)由多项可选择的课程组成。
学生在完成规定的最低要求之后,可以自由选修其它任何课程。
课程设置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
院级选修课,每个学生应合计选修192学时,12学分。
专业选修部分按照专业方向设置,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变化趋势适时调整。
根据具体情况和特点设置一些介绍前沿性的课程,供学生拓展知识面或了解学科前沿知识选修,8个学时,0.5学分。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实践教学是各学科专业学生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含校内外实习、毕业设计、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
计划安排四年内实践教学时间为37周。
六、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感悟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现代教育领导与管理方面的理论、技术与方法,能够在教育管理和培训领域从事专门工作的交叉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毕业生能在企业、社区、文教、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从事教育行政管理与培训工作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
除直接就业外,四年制的优秀毕业生可免试就读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或赴国外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培养要求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科特别是教育领导与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国内外教育领导和管理领域的最新进展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理解,在教育领导和管理的理论和实务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程序编写,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3. 具有管理工作所必备的社会调查能力和写作能力;4. 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5. 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质量评价能力和实践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学、教育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健康与辅导、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教育评价与督导教学特色课程双语教学课程:教育管理比较研究、教育技术学讨论型课程:教育管理案例分析、教育制度与政策法规研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评价所谓公共事业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为了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依法对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公共性的经济事务的活动及结果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