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围绕现状的一些思考[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动用各种资源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与过程。
它的理论建立和教育模式都源于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的演变与运作。
随着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张,公共事业管理人员专业化成为必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12年,开办该专业的院校近400所,但该专业整体上依然面临着定位难、发展难的状况。
今后必须确定好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发展方向,找准发展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就业专业建设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事业组织活动和管理过程极其规律的学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项国家重点扶持的学科,它应该是以管理、经济、法律为基础,以公共事业的管理要求为框架形成完整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公共事业组织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还要研究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公共事业如何培育和健全自己的特殊职能,即准确的市场定位;如何实现公共事业和政府社会目标、企业经济目标的一致性等问题。
那么,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怎样呢?我们先来做一些回顾。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催生了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的产生,与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国际新公共理论运动的进程分不开。
国际经济一体化迫使中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许多原来由政府统一计划、安排、调度、支配的决策、生产、经营事务都转由企业与市场承担。
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意味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职能转变牵动着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都指向同一个公共管理目标——“小政府、大社会”,即政府把应该由企业和社会承担的事务和职能交还给企业和社会。
在中国,生产、经营等营利性事务与职能由企业和市场承担,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和社会保障等非营利性公共事务则由相应的事业单位来承担。
其中“政企改革”进程较快,成效较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因此越办越热;“政事改革”起步相对较晚,首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办,较之工商管理专业的开办整整晚了十六年。
这恰恰反映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与迟缓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二、公共管理事业专业的办学现状(一)专业发展过程与就业形势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从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回国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
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代码为110302。
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大学生。
到2000年全国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 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
目前,中国开办公共管理事业专业的高校已达302所[1],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国已经有了非常适合该专业生长与发展的土壤与环境。
从理论上说,政府要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部门及其从业人员需要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因而对公共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量自然提升;政府要把一部分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必然也提升。
但在实践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真正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相关社会组织就业的人数所占比例一直很低,武汉大学张晓燕教授在总结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时说:2004届到2006届的毕业生到企业的比例由30.9%上升到50%;2007届毕业生到事业单位的就业比例下降到10%以下;到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还不到8%[2]。
华东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显示:75%的人去了企业,3%去了政府机关,只有7%去了事业单位,两者相加也只占10%左右[3]。
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学非所用、专业与就业不对口的矛盾,已逐步尖锐化。
这种失衡主要源于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特性及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不健全。
政府部门用人通常采用组织提拔、任命与选举相结合的方式,事业单位用人也与政府机关用人制度相差不远,较少向社会公开招聘。
国家近几年开始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其门槛高,名额也有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无优势可言。
(二)教学科研情况本专业专业规范不成熟,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专业教学范式。
具体表现为四点:第一,对公共事业管理基本范畴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南北两论,中外各异”,国外没有“公共事业”这一说法,有学者甚至认为,我国高校在本科层次设置此专业,有被各界人为“炒作”的嫌疑。
第二,课程设置比较散乱。
2003年10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委员在成都开会,提出了一个粗略的课程规范意见,但由于尚需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征求全体委员意见再行修改,因此没有在会上传达。
娄成武教授指出,这个专业是从行政管理学母体中脱胎出来的一个新专业,规范后的专业课程立足于两个学科基础,一是政治学,二是经济学,是这两者交叉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因此,课程设置将突出这一学科定位特点。
第三,科研进展缓慢。
目前在教育部立项的课题,有以娄成武、崔运武两教授分别主持的2项教材建设子课题,各校在省、校两级立项的课题也不多。
这些课题大多没有在教学范式、专业规范和基本范畴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即使是教材建设,也没有突出“分类特色”。
第四,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一方面从总量上看,数量少质量水平低,大多数学校在原有的行政管理和专业管理学科(师范、法律、社会工作、医疗卫生、体育、艺术、财经及相关管理,如土地、保险等)整合师资,承办如此新专业庞大教学任务,教师人数偏少,职称学历结构偏低;另一方面,各校又普遍感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人员增长“过快”,真正的专业教师没有,而转行的教师太多,一旦专业发展萎缩,这部分教师将成为学校的“包袱”,持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对本专业发展前景的忧虑。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适应对学生技能、能力培养的需要我国真正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有12年,而且大部分学校只有几届毕业生,在实践教学上的经验很缺乏。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新建专业,师资缺乏是必然的,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大多数是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师资转过来的,或通过这些相关专业的学习培养的,有的甚至完全是半路出家,在工作中边干边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知识结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该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实践教学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而且,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技能、能力的培养是该专业重要的培养目标。
而学生技能、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不到位,制约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虽然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方向早已确定,但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改革的步伐比较缓慢。
如果事业单位的改革长期滞后,既不利于我国公共事业自身的发展,又会影响政府职能转换,进而影响整个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同时也制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因为高校办学培养人才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明确办学目标和方向、完善课程体系以及学生就业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公共事业管理组织还不够发达(主要还是停留在国家举办公共事业的状况,社会力量举办公共事业的不多)、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还难以明确界定等等,这种状况的存在不能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它说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缺乏一个成熟的外部环境。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思考身为一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现状引起了我的思考。
在我看来,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终身目标较为模糊,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无论在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教师素质、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等环节,都需要进行巨大的变革和提升。
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进一步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明确该专业的基本规范专业要办好、办出特色,其前提条件就是要科学界定该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界限。
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规范问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的认识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澄清的地方。
因此,进一步加强该专业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加深对公共事业管理规律性的认识,是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必须抓紧抓好。
(二)确立明确的培养方向综合性大学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的情况是专业方向不够明确,课程设置多与管理学或行政管理相似。
确立明确的专业方向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就我校的实际情况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社会保障、社区管理、房地产管理。
学生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主干课程是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可以选择以教师辅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又可以减少目前教师不足带来的压力。
(三)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质量如何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水平和专业教育的水平。
如前所述,作为一个新建专业,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还很薄弱,如何尽快地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逐步予以解决:一是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进修、自学、学术交流等,提高现有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该专业教学科研的需要;二是打破院系界限聘用教师,充分挖掘学校内部现有的教育资源;三是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跨学校聘请紧缺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有实践经验的官员或已卸任官员担任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任务。
这样既可以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矛盾,又能弥补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的缺陷。
五是尽快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发展公共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
这样既可以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优秀本科生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该专业的学科建设;又可以为该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四)加快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不成熟与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不成熟密切相关,而制约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因此,加快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尽快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必将为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提供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