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学案(无答案)

二中校区初一年级学案
课题: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
科目: 历史 设计教师: 宫文英 设计日期: 年 月 日
使用学生:班同学
一、自主学习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刘秀建立东汉和“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资料,分析东汉兴衰的原因;学会初步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方法。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爆发农民起义 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东汉走向灭亡 D. 诸侯割据一方
3.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岁?这种状况与东汉中后期政局有什么关联?
三、展示评价(落实自学,评价观点,探索事实)
①由于自然灾害导致了黄巾起义②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③起义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④起义最终被东汉军队残酷镇压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2.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年龄及寿命。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5)比较汉高祖和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时间
事件
背景
措施
结果
西汉初
汉高祖施政
东汉初
光武帝施政
共同原因:
(5)仔细研读课文,阐述一下黄巾起义。
背景:
时间:
领导人:
宗教:
结果:
影响:
特点:
二、互助探究(组内交流互助,完善自学内容;发现新问题)
1.(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对材料所述理解正确的是()
6.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口号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刘秀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1)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什么?
5、教学反思和补充
3.西汉和东汉的都城分别是( ) A.咸阳和镐京 B.长安和洛阳 C.长安和镐京 D.咸阳和洛阳
4.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5.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人口增加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东汉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在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2、问题导学(积极思考,循序渐进,完成以下题目)
(1)西汉灭亡的标志是什么?王莽施政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结果怎么样?
(2)东汉哪一年建立?都城在哪里?谁建立的?历史上的哪个皇帝?
(3)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什么样的社会局面?
(4)汉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力重新兴盛?
1.
2.
3.
四、迁移应用(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1.结束西汉政权的是( ) A.刘秀 B.刘邦 C.王莽 D.梁冀
2.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 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