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说课课件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说课课件
XX中学地理教师:XXX
1、教材地位
一、教材解读: 2、教学目标 3、重点、难点
4、学情分析
二、教法学法: 三、教学过程:
1、教法
2、学法 1、激趣导入 2、自主学习 3、合作探究 4、拓展延伸
四、课堂反思:
教材解读 教学学法 教学过程 课堂反思
教材地位
第二章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教材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读 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会利用 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 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学习目标
一、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二、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三、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及六大板块的名 称、位置,世界著名火山地震带。
朗读教材 自主学习
自读教材,自主学习; 组内核对,代表展示, 巩固记忆,教师抽查。
展示图片,引发思考
海
“喜马拉雅山上的海 洋生物化石”
陆
变
迁
我国东部海中
图
的河流遗迹
片
教
◆教法
法
学
法
教
◆学法
法
学
法
自主学习
1
3
交流展示
学法指导
2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精
自
合
彩
主
作
导
学
探
入
习
究
课
拓
堂
展
小
延
结
伸
启自 发主 引探 导究
读
引
思
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沧海桑田
▪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 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没 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 人员只及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 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 娘。席间,王远问道:“麻姑年芳几何?”麻 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 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
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方法指导:带着问题 读材料,捕捉材料中的关 键语句,根据理解总结出 答案
古 老 地 层 分 布 的 相 似 性 和 连 续 性
过去,人们 对南极发现煤 层迷惑不解。 现在,科学告 诉我们,在石 炭纪(2亿8600 万~3亿6000万 年前)时,南 极位于南纬25 度附近,拥有 大规模的森林。
2.总结板块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思考:图中“ ”
“ 表示 张裂拉伸
;
“ 表示 碰撞挤压
;
3.板块的内部比 较稳定,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 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图
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 山地震带
读图找出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分组讨论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堂小结
合?” 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
一起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原来并没有大西洋,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 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 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对此,魏格纳作了 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 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
同学们本节课上你们有哪些知识与 情感的收获?
四、火山和地震
第四节 海 陆 变 迁
地壳的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的活动
德国:魏格纳 六大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四、火山和地震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苏格拉底
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及 学习魏格纳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创 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和大陆 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世界火山、地震 的分布以及与板 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
难点
◆
学
情
通过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
分
洋”学习,初步掌握了地球表
析
面海陆的分布,有一定知识基 础。
初一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 能力有待提高。
板块的运动:认识六大板块和板块的运动。
大洋洲在哪个版块?
几乎全部是海洋的版块是哪个?
(一)动手析板块运动
(二)撕拉纸张
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提示:板 块发生张裂运 动时地表产生 断裂现象,如 东非大裂谷和 红海的形成。
学以致用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__亚__欧___板块和_印__度__洋__板块相 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板块处在不断碰撞 之中,珠穆朗玛峰就会不断增高。
自学 成果 展 示
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自
地壳运动
然 原 因
海平面的变化
主要原因
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突重破难 合作探究
▪ 活动一:“图说大陆漂移 ”
非
南
大Hale Waihona Puke 洲美西洲
洋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
上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