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沉默的羔羊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沉默的羔羊

从精神分析看《沉默的羔羊》
《沉默的羔羊》是改编自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的一部惊悚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尚未毕业的女学生克拉丽丝·丝戴琳在受到联邦调查局的指示下,接近汉尼拔教授,学习这位同为精神病杀人狂的犯罪心理行为,来调查一起患有精神病的杀人狂罪犯。

而影名“羔羊”与女主角的童年创伤有关。

本片一共有三个主角,分别是丝戴琳、汉尼拔、水牛比尔。

他们在整个案件中的所作所为都可以用精神分析来解释。

首先,来重点分析一下水牛比尔。

他在年幼时经常受到继母的虐待,长大后,想去做变性手术,却被三家医院拒绝。

于是比尔杀害了多名年轻女性,剥下他们皮为自己缝制衣服并在被害者口中放了一种昆虫的蛹。

由于幼时不好的童年经历,童年时所压抑的愤怒并不能向比他更强大的继母所发泄时,比尔只能采取压抑的防御机制,使比尔的性格有所扭曲,人格畸形发展。

而当比尔被变性手术拒绝时,比尔的愤怒再也无法抑制。

他将愤怒转移到了被害的女性身上。

不想挨打就乖乖听话,这是继母之前对待他的虐待行径。

蛹会化茧成蝶,正是比尔对自己变成女性幸福生活的渴望与希冀。

而想成为女人,可能是因为男性的子宫嫉妒。

子宫嫉妒是新精神分析主义霍妮所提出的相对于弗洛伊德提出的阴茎嫉妒的概念所提出的。

可以理解为男性嫉妒女性怀孕和哺育孩子成为母亲的能力。

这是比尔渴望通过自己变成女性来获得母爱。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儿童在3~5岁时处于性器期。

母亲对男孩的爱和照顾,会使男孩有俄狄浦斯情结,也使孩子懂得分男女性别。

而对于比尔来说,他幼年时并没有母亲的这个美好意象的存在,对于性别分化的认知又存在严重的问题,所以试图通过这一幼稚的行为来补偿自己内心的冲动的满足。

女主角丝戴琳在童年也有过创伤。

她幼时失去双亲,又在农场生活时面对想拯救的羔羊时无能为力。

羔羊的惨叫声成为丝戴琳的噩梦,使其焦虑。

而她把这件事也压抑在心里,想成为警察,拯救弱小。

由此得出。

丝戴琳在面对创伤事件时,采用了比较良好、健康成熟的升华的防御机制,是自己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

而她急于解决比尔的案件,救助被困的被害者,这是来自于童年未完成的解救羔羊的投射。

她如果能够不顾生命危险成功解救出最后的那名被害者,可以释放自己力比多的固着,使深夜里耳边的羔羊沉默下来,自己也获得救赎与解脱。

而变态的精神专家汉尼拔,则是影片中同时具有善与恶的古怪角色。

虽然已经杀人无数,但是智商极高、思维缜密,拥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使得其只被关押起来被研究。


会毫不犹豫地杀死身边的人并吃下肚里,也会直达人心、了解你内心深处的创伤、来解救你。

本我是汉尼拔原始的吃人欲望,超我是追求完美、优雅的境界,解救他人的责任感。

有人说汉尼拔就是恶魔撒旦和上帝耶稣的结合体。

在其逃脱时,刺伤看守警员的动作像击剑时的优雅,将杀死的警员呈十字形悬吊绑在牢笼上,可以看出他的自恋性。

所以汉尼拔是人格分裂的,本我在内心不断膨胀,自我意识不能压制,只能使其依照一些其他的准则来给予一定的满足。

比如帮助丝戴琳破案使其获得救赎与解脱,来换取自由、原始地杀人食人的快感。

另外,汉尼拔可能并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对于被欺骗的愤怒,只能通过极端的方式去发泄,快乐也只能通过最原始的吃人行为来得到满足。

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压抑恐怖的感觉还是始终存留着。

即使再无能、又或者再有能力的人,在童年都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创伤。

如何去排解、如何去治愈,也许每个人的方法都有所不同。

有的人会选择去压抑直至无法压制而爆发,有的人会选择投射或转移,有的人则会选择更有建设性、更成熟的的防御机制——升华。

每个人都有本能与冲动,只是希望能够融入社会的主流,以更加成熟积极的方式去释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