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核抗体谱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的临床意义


抗JO-1抗体(Jo-1)
抗PM-Scl抗体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抗Mi抗体(Mi-2)
常见于多肌炎与硬化症的重叠症状中,在重叠症状中的阳性率为50%;也可以仅出现于多肌炎患者中,阳性率为8%,弥散性硬化症 中的阳性率为2%-5%
主要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抗AMA-M2量值的高低对疾病的预后意义明确,也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肝外胆道阻塞性肝硬化 的鉴别诊断依据。 抗Ku抗体可见于1-7%的肌炎患者。许多自身免疫疾病发现有Ku抗体,包括多发性肌炎、狼疮及硬皮病。抗Ku抗体检测阳性可以提 示有发展肌炎的高度危险。
抗核抗体谱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在常见免疫疾病中阳性率
正常人5-10%
抗核抗体滴度高提示存在相关疾病
抗核抗体谱对应临床疾病
疾病 项目名称 抗双链DNA抗体IgG抗体 临床意义 抗dsDNA抗体对诊断SLE有较高的特异性,为SLE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与SLE的活动性相关,约有40%-75%的SLE患者抗dsDNA 抗体阳性。 抗核小体抗体为SLE的高度特异性的标志性抗体。对SLE的敏感性为58-71%,特异性为97-99%,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多见于活动 性狼疮特别是狼疮肾炎中。 抗组蛋白抗体主要见于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95%)。另外,还见于30-70%的非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以及15-50%的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 抗Sm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高度特异性98%,与dsDNA一样为SLE的诊断标准,但敏感性较低,仅5-30%。 抗核小体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干燥综合征/系统性 红斑狼疮
抗SS-A/Ro60抗体 抗SS-A/Ro52抗体 抗SS-B/La抗体
系统性硬化
抗着丝点B抗体(CENP-B) 抗ScL-70抗体(ScL-70)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MCTD)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抗nRNP抗体(U1-snRNP)
抗线粒体抗体M2型 (AMA-M2)
主要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阳性率为95%。抗AMA-M2量值的高低对疾病的预后意义明确,也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肝外胆道 阻塞性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依据。 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有高度特异性(>95%),在合并肺间质病变的患者中其阳性率可达60%。效价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有效定 量检测是肌炎诊断和疗效观察,早期诊断伴发肺纤维化的指标。

谢!
干燥综合征
SS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约30%的SLE患者有继发性SS,表现为口、眼干
燥,腮腺肿大,抗SSA(+),抗SSB(+)。
抗SSA阳性率70%,敏感性高, 抗SSB阳性率%,特异性强。
皮肌炎向阳性皮疹
消化系统、血液系统
抗磷脂综合征(APS)
临床表现为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自发性
流产,血小板减少,血清抗磷脂抗体阳性。
APS出现在SLE者为继发性APS。
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梅毒血清试
验假阳性等
临床SLEDAI评分表
0-4分 基本无活动 5-9分 轻度活动 10-14分 中度活动 ≥15分 重度活动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发热、疲倦、乏 力、体重下降等;
2、皮肤黏膜:80%患者在病程 中出现皮疹;

鼻梁和颊部蝶形红斑,最具 特征性; 盘状红斑;
蝶形红 斑
指掌部或甲周红斑。
掌部红斑
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器官组织
神经系统:狼疮脑,其中RNP 或Sm阳性患者更易高发
肺:狼疮肺炎或肺间质纤维化、 肺动脉高压 浆膜炎:心包炎、胸腔积液、 腹腔积液 肾:狼疮肾
抗Ku抗体(Ku)
抗核抗体谱在疾病中阳性率
检测项目 A N A 抗n R N P 抗s m 抗S S-A 抗S S-B 抗S C L-70 抗PM-S cl 抗Jo-1 抗C E N P B 抗P C N A 抗dsD NA 抗核小体 抗组蛋白 抗糖体P蛋白 抗A M A M 2 S L E(80) 76(95) 0 25(31.3) 27(33.7) 7(8.75) 0 0 0 0 5(6.25) 58(72.5) 75(93.7) 42(52.5) 5(6.25) 0 M C T D(40) 37(92.5) 18(45) 0 24(60) 13(32.5) 18(45) 0 0 0 0 9(22.5) 0 0 5(12.5) 0 R A(56) 28(50) 0 0 8(14.3) 0 0 0 0 0 0 12(30) 0 0 0 0 A I H(34) 18(53) 0 0 15(44.1) 8(23.5) 0 0 0 0 0 0 0 14(41.2) 0 0 S S(21) 19(90.4) 0 0 16(76) 14(66.6) 0 0 0 0 0 0 0 0 0 0 P S S(10) 8(80) 0 0 0 0 7(70) 5(50) 0 3(30) 0 0 0 0 0 3(30) T T P(20) 18(90) 0 0 0 0 16(80) 0 0 0 0 0 0 0 0 0 对照组(110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抗Sm抗体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PCNA)
是SLE的特异性抗体,可作为SLE的标记性抗体,但其阳性率仅为1-5%。
抗核糖体P蛋白(P0)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为SLE的高特异性指标,阳性率在10-40%。SLE患者伴有狼疮性脑病时,此抗体阳性率可达56-90%。SLE患者 出现核糖体P蛋白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或肾脏受累有关。在抗核抗体阴性的SLE患者,抗核糖体抗体阳性有重要诊断价值。 是干燥综合征的标志性抗体,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新生儿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前者主要偏向于 SLE,后者主要见于干燥综 合征 抗SS-B抗体几乎出现于女性患者(29:1)中,见于干燥综合征(40-95%)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 抗着丝点抗体对局限性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阳性率为80-95%。 特异性的出现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效价不随疾病活动性改变波动。 nRNP与Sm抗原之间有密且联系,尽管它们具有各自的抗原决定簇,但其免疫反应多相伴随。约40%SLE病人可检出抗nRNP抗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