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宫殿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宫殿


E.苑囿、寺庙。北京城园林绿化在明代有较大的发展,城内利用北海、 中海、南海和琼华岛建设了西苑,在中轴线上又人工堆筑景山。清 代在西郊建造了著名的“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
F.城市南北轴线。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为(从南到北):永定门(外城 正门)——正阳门(内城正门)——天安门(皇城正门)——端门— —午门(宫城正门)——宫城内6座门、7座殿——神武门——景山— —地安门——鼓楼——钟楼。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强调封建帝 王的至高无上。
二、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1.西汉长安城
汉长安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南岸,由原来秦咸阳的离宫——兴乐宫 逐步增扩而来的。长安城平面很不规则 。
A.城墙道路。长安城墙全部由黄土夯பைடு நூலகம்,周边有8米宽的壕沟,每面各 有3座城门。通向城门有8条主干道,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街 道都是土路,这些街道都分成3股道(图2-7),中间是皇帝专用的御 道,街道两旁植槐、松、柏等树木。
宫殿——中轴对称
3、左祖右社 或称左庙右社中国的礼 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 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 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 前方设祖庙 ;所谓“右社”, 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 。 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 右在后。
太庙
4、前朝后寝 宫殿建筑群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前堂后室”,即“前朝后 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一般位 于南边。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一般位 于北半部。
B.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西周早期瓦已经出现,但广泛应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同时各诸 侯国为了政治、统治和享乐的需要,竞相建造高台宫室。 C.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秦统一中国之后,在咸阳及其疆域内建造了规模空前的宫殿,广 袤数百里,数量众多,布局分散 。西汉初期有长乐宫、未央宫,后 期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等,各宫都围以宫墙,形成宫殿 。
G.三国至南北朝 城市建设处于停滞状态,但此时的曹魏邺城,开创了都城规划严 整布局的先例,采用了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在整个城市 的布局中,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采用中轴线对称 的布局。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曹魏邺城
H.隋
隋文帝杨坚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 隋唐时期,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规划布局严整,实行里坊 市肆制度。
图2-7 长安城墙
B.宫城。长安城主要被5座宫城占据,每座宫城由城墙环绕成组的殿宇而 组成,主要宫殿未央宫位于西南,正门向北,形成一条轴线。东为长 乐宫,这两座宫殿均位于长安城中地势最高之处,向北地势渐低,布 置着桂宫、北宫、明光宫。
C.闾[lǘ]里、市肆。文献记载长安城共有160闾里,160闾里可能包括城中的 “闾”和郊外的“里。闾里内建筑布局规整,“室居栉[zhì ]比,门巷修直”。闾 里四周筑墙,每面设门。
C.唐长安里坊、市肆。唐长安共布置109枋(不同时期枋数划分会略有 变动 ),封闭如城。唐长安城内有东、西二市(各占二坊),对称 布置在皇城南面两侧。
3.北宋东京城
北宋东京城位于今河南 开封,其先后是隋唐汴州 治所和五代都城等所在地。 A.城市结构。该城由宫城 (子城)、内城(里城)、 外城(罗城)三重城垣 套叠组成。最内层是宫 城,也称大内(紫禁 城) 。 B.防御。为了加强防御, 东京城的三重城墙均有 护城河环绕,各门均有 瓮城 。
K.明清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到顶峰,首先表现在人口规模扩大; 其 次,城市的商业和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已经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自 由开放模式,但城市一般要经过规划,封建等级制度在城市及建筑上的 表现更加明晰,明清都城北京的建设就是典型例子。
2.古代城市的选址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A.地理位置:一般是择中而居。 B.地形:要求平坦、地势较高、靠近河流交汇处、或河流弯曲的内侧, 但又不能过于低洼。最好是东、西、北三面有山岭环抱,只 有南面有水口(河流出口),呈北高南低的山间盆地(称为 “聚”)。这种地形既利于军事防御,又能阻挡北方南下的 寒流,从而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选择水陆交通要冲,解决 水源及交通问题。 C.可持续发展:选择生活物资供应丰富的地方。 D.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选择生态环境优越的地方。 E.考虑设险防卫:要符合“国必依山川”的原则。
中外建筑史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RCHETECTURE
第二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宫殿
本章知识点 古代城市历史沿革;古代城市建设的若干共性问题;周代王城规划 思想;隋唐长安的验证方格网布局;北宋东京的三重城垣布局;明 清北京突出轴线的思想;唐大明宫整体布局特征;明清故宫整体布 局特征;太和殿的特征;乾清宫的特征。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概况和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思想、城市防 御功能、里坊市肆的功能;理解《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中的王 城规划思想;掌握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布局特征、北宋东京城的城 垣布局特征、明清北京城的城市设计艺术特点;能简单分析古代宫 殿建筑群的整体布局特征;能简单分析古代宫殿单体建筑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宫殿
宫殿式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是帝王朝会和居住 的地方,规模宏大,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 突显王权的尊严。与西方和伊斯兰建筑以宗教建筑为主, 注重单体建筑的宏伟、典雅、豪华不同,中国传统文化 注重巩固人间秩序,以群体布局的空间处理见长,在基 址选择、因地制宜的塑造环境以及空间、尺度、色彩处 理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D.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据战国时《考工记》记述,周代宫殿分前朝、后寝两部分。至隋 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城时,遵循周礼制度,纵向布置“三朝”:广阳 门、大兴殿、中华殿。唐高宗迁居大明宫 。后朝的宫殿布局基本上 遵循纵向布置“三朝”的模式(元朝除外)。
二、宫殿建筑的布局特征
1、象天设都 “象天设都”指的 是模仿天象安排宫殿 建筑的布局。帝星位 于北极之处,居中坐 镇。现实生活的君主 们以紫薇神宫为模仿 对象 。 2、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君权受 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 心的等级观念,宫殿 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 对称的布局方式。
D.礼制建筑及其他。长安城南面有社稷坛、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 城西面是建章宫遗址。城东南和北郊分布着7座陵邑(长陵、安陵、霸 陵、茂陵、阳陵、平陵、杜陵),共同组成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城市群。
2.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城市建设具体负责人为高颖和宇文恺,新城定名为大兴城,由陆续 建造完工的宫城、皇城、罗城组成。
I.宋 北宋时代,城市的布局和面貌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店铺密集的商业街, 代替了严格管理的里坊和集中的市肆 。 南宋都城临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达到百万以上。
J.元
元代时期,元大都的建设体现了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有两传统:采 用三重方城、中轴对称、宫城居中的布局;宫与苑相结合;上、下水 道系统完善,河道既满足饮用水的需求,又满足了漕运。排水系统完 善。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丽壮观的城市之一。
三、宫殿建筑实例——明清北京故宫
现存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是明代皇帝朱棣 以明南京宫殿为蓝本,历经14年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其位于 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时称紫禁城 。
平面呈长方形, 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面辟有4门:南面正 门为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门上都设 重檐门楼。 宫城内部仍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包括三殿、文华殿、武 英殿三区。外朝主殿太和殿供天子登基、颁布重要政令、元旦及冬 至大朝会及皇帝庆寿等活动之用。 再后,是殿试进士、宴会等用的 保和殿。这三座殿宇共立于白石台基上,一律红墙黄琉璃瓦,色调 艳丽。其中太和殿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用攒尖顶,保和殿用重檐 歇山顶,使建筑体型主次分明,富于变化。
A.唐长安道路。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 ,道路很宽 。道路多为泥土路 面,也有砖瓦碎块填铺的少数路面,因此遇雨行走困难。街道两旁种 槐树,两侧开挖排水沟,沟外就是高大的坊墙。
B.唐长安宫城、皇城。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均坐北朝南 。 整个唐长安城中轴线为:承天门(宫城正门)——朱雀门(皇城正 门)——明德门(外城正门),长约5316米。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1.城市历史沿革
A.仰韶时期
其聚落已建有 半地穴住房— —窖穴及“大 房子”,外围 筑防御壕沟。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
B.商 有成片的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但各种 功能区的分布无秩序,有的中间有大片空白区相隔。
偃师商城遗址
C.西周
3.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
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 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 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中国古代有两种城市形式: 一种为方格网式规则布局,多为新建城市,受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 其布局在《考工记》中有详细记载 。这类城市实例较多,如北魏、 隋、唐的洛阳,隋、唐的长安,元大都与明、清北平. 另一种为较为自由的不规则布局,多为地形复杂或由旧城改建的城市, 受地形或现状影响较大,所谓“凡立国都,因天材,穷地利。故城郭 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C.里坊、市肆。北宋初年,东京城仍实行过里坊制,并设有东、西两 市。宋仁宗时又拆除坊墙,里坊、市肆制被打破,实现了从封闭的 里坊制向开放的街巷制的转变。北宋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描 写了东京京城沿汴河一带的热闹街市场景,街道上人头攒动,繁忙 异常,街市中各种店铺林立,形象地反映出了北宋东京城是一个繁 华的商业大都市。
有了一定的规划制度,而且这种具有礼制等级性质的城市规划 制度(诸如旁三门、左祖右社等)对中国古代后来的都城布局有很 大的影响。
周王城图
D.春秋战国
铁器得到运用,出现了很多繁华的商业城市,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期.国与国之间经常互相攻伐,导致城 市的防御作用十分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