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同比较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同比较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同点比较【摘要】上世纪20年代,苏联建国之初,领导人列宁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俄国自己的路”,政治经济制度上则实行与“战时共产主义”制度不同的新经济政策。

虽然两国历史背景毕竟不同,产生年代、面对的国际环境也不同,但是,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之有着根源上的一致性,本文将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同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关键字: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同点1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这已被历史和现实实践反复证明。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后期思想的璀璨明珠,是列宁主义的理论制高点之一。

研究和探讨“新经济政策”,不仅是全面完整准确理解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列宁主义的理论需要,而且是目前社会主义国家寻求发展路向和改革出路的时代需要,是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介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理论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已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1.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不仅仅表现为从“战时共产主义”到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的政策上的退却,这种貌似“退却”实质上是“前进”的新经济政策,正是当时苏俄国情和所处时代唯一可以采用的正确可行的思路,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首先,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处理好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新经济政策的基本任务,就是使经济政策同千百万农民赖以为生的农民经济结合起来。

)这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所要求的。

其次,把商品货币关系引入苏俄国民经济体系,通过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大工业经济和农民经济的正常联系。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的计划经济“退却”到“新经济政策”中要求的商品交换。

通过利用商品经济、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并使成为走向社会主义的“主要杠杆”,才能适应当时苏俄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占优势、且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基本国情的要求。

第三,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的社会体制,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打开国门,建立对外开放的社会体制,吸收并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管理经验、经商技巧、资金和专家等。

第四,必须引进和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

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经济上极力利用、加紧利用和迅速利用资本主义西方。

”列宁认为,苏俄经济结构中存在着“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5种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大工业无法短期内占领的经济领域,应当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发展国内私人资本主义的工业和商业,设想采用商业形式的小业主合作社制、代销代购商人佣金制(即在国家监督下,由资本家负责推销国家产品和收购小生产者产品,并收取一定佣金的制度)、租借制(即把国家的某些企业、森林、土地租借给国内资本家经营,并签订合同到期收回的制度)促进生产和交换,促进经济资源有效率开发,同时积极组织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展开竞争,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国家还不能迅速恢复一切大工业和具备开发大工业所需的各种资源条件的阶段,应当通过租让制将少数工厂、矿山、油田等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签订由资本家出资,在一定期限内负责开发经营,并将部分产品交给国家,到期交回的合同,利用外国资本的力量发展苏俄现代工业。

实行租让制,虽然苏俄工人阶级为国际资产阶级缴纳了一定“贡款”,致使苏俄国家付出了一定代价,但能在较短时期获得一批具有现代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水平的大企业,能在政治上起到制约国际帝国主义对苏维埃政权进行封锁、侵略阴谋的作用。

最后,必须学习和吸收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成果,迅速提高整个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

把努力学习文化作为提高全体苏维埃人民群众自身素质的一项主要任务。

在列宁的视野内,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必须做大量的深入细致的复杂工作,即须把识字、扫除文盲等文化启蒙和教育普及工作同科技文化提高工作并重,把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同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工作并举,把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工作同各类文化设施、教育设施的建设工作并行。

2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同点一、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国情结合的产物上世纪初的俄国经济、政治、文化都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很多,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新生政府为了对抗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实施了我们现在称之为“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粉碎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则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时,苏联领导人列宁等认识到,在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首要任务应当是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引进和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从苏俄当时国情出发,必须辩证地历史地把握非社会主义性质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力量为社会主义大生产发展创造条件。

而我国文革结束后的状况也是经济政治文化普遍落后,国门关闭了将近三十年。

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国已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公有制和平均主义,生产效率低下,劳动积极性受损。

事实上,我国在建国之初提出的过渡阶段,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常正确的,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

1952年酝酿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指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但是,没过多久,当时的领导人便高估了我国的发展水平和能力,不顾当时经济政治条件其实尚未成熟的事实,盲目追求形式上和制度上的改造,在1956年便宣布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直到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提出改革开放,才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

可以说我们在开国之初的认识水平没有达到列宁在苏联成立初期的高瞻远瞩。

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与落后国家基本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

二、都提出了应该正确对待市场经济按照马恩经典作家的观点,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和市场都将不复存在。

然而,列宁认识到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落后国家取消商品经济而实行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

他认为把商品投入流转可以活跃小农业,国家也可以通过工业品换得最低限度的一点粮食以满足城市和工业需要,而且经济流转恢复以后,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的国家政权会得到巩固和加强。

列宁的思想是对马恩经典作家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在当时的条件下认识到了发展商品经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这不能不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巨大贡献。

如前文所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引进和利用了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

在我国,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结论与展望列宁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和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从历史角度上看,二者有确实许多相似点。

将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比较,我们能看到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是普遍趋势,可以更加辩证和理性地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各种问题。

但是,新经济政策毕竟已经成为历史了,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套继续发展,继续完善的理论体系。

在前人获得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前进的道路会变得坦荡些。

参考文献:[1] 任云丽.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2,(3):131-132,172[2] 祝睿.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现实意义[D].湖北大学,2010[3] 刘辉.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1):60-61.DOI:10.3969/J.ISSN.1008-3154.2011.01.016[4] 列宁选集:第4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