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解析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解析


胸外按压的位置
• 胸骨中下1/3交 界处
患者平仰卧在 坚硬的平面上 为了快速确定按压位置,可采取
两乳头连线中点的办法
胸外按压的方法
• 左手的掌根部在一起)离开胸 壁。双肩正对人 胸骨上方,两肩 、臂、肘垂直向 下按压。抬起时 ,掌根不要离开 胸壁
• 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但用于心搏骤停的抢救 治疗,其短期或长期效果均没有得到证实。没有胺碘酮或 存在胺碘酮使用禁忌时,可考虑应用利多卡因处理VF/VT 。 • 用法:静脉注射100mg(1-1.5mg/kg)。若VF/VT持续 存在,每隔5-10分钟追加0.5-0.75mg/kg,第1小时的总 剂量不超过3mg/kg。随后小剂量静脉维持(1-3mg/min )。
4-8% 7-26% 54% 76% <1%
4-6分钟是救命的“黄金时刻”
一旦呼吸心跳停止
• 3秒后----头晕 • 18秒后----脑缺氧
• 30秒后----昏迷
• 60秒后----脑细胞开始死亡 • 6分钟后----全部脑细胞死亡
大脑发生不可逆损害
实践证明:
• 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一半人被救活。
确定病人已死亡
心肺复苏进行30分钟以上,检查病人仍无反 应、无呼吸、无脉搏、瞳孔无回缩。
并发症
肋骨骨折 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 血、气胸 肺挫伤 肝脾撕裂 脂肪栓塞
复苏后处理
一、维持有效循环。 二、维持呼吸。 三、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1、降温。 2、脱水:甘露醇、速尿。 3、防治抽搐:冬眠药物。 4、高压氧治疗。 5、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可以抗凝,疏通微循环或用钙 离子拮抗剂解除脑血管痉挛。 四、防治急性肾衰。 五、其他: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防治感染、胃肠道 营养。
以掌跟按压
胸外按压的方法
• 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壁
胸外按压的方法
◆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
,腕、肘、肩关节伸 直,以髋关节为轴, 垂直向下用力,借助 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 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 压 ◆ 2015年指南强调: 施救者应避免在按压 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 ,以便每次按压后胸 廓充分回弹。
• 仅在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时才进行纠酸治疗,而在心搏骤停和CPR 期间,或自主循环恢复后阶段,均不建议常规应用碳酸氢钠。 • 有以下情况时可考虑积极应用:存在危及生命的高钾血症或高钾血 症引起的停跳、原有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三环类抗抑郁药(多虑平 、丙咪嗪 等)中毒。
小结:2015版心肺复苏要点
• 建立快速反应团队,争取黄金4分钟。
• 平稳、规律,不得冲击式按压
• 向下按压与向上放松的时间相等 • 手掌根部始终紧贴胸壁,放松不离位
按压体位
• 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 , 如 为软床 ,身下应放一木板 ,以保 证按压有效 , 但不要为了找木 板而延误抢救时间 • 抢救者应紧靠患者胸部一侧, 为保证按压时力量垂直作用于 胸骨,抢救者可根据患者所处 位置的高低采用跪式或用脚凳 等不同体位
强调黄金4分钟。
• 4--6分钟内进行复苏者,10%被救活。
• 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4%。
• 超过10分钟存活率几乎为0。
心肺复苏的概念
心肺复苏(CPR)
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以心脏按压 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以人工呼吸代
替患者的自主呼吸。
心肺脑复苏(CPCR)
强调维持脑组织的灌流是心肺复苏的重点,力争脑功能的 完全恢复。
按压速率
新指南提出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速 率按压。2010年指南仅有下限,至少 100次/分。在一项大规模临床研究中 发现,按压速率如果超过140次/分, 尽管速度足够快,但会导致按压幅度 不足,因此为了保证有效按压,新指 南强调按压速率为100~120次/分。
30
五、开放气道
气道阻塞的常见原因为舌后坠 , 开放气道 的关键是解除舌肌对呼吸道的堵塞 仰头举颏法
先“按”还是先“电”?
• 2010指南(旧):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或除颤器准 备就绪时,先进行1.5-3分钟CPR,然后再除颤。 • 2015指南(新):一旦除颤仪准备就绪,就直接除颤。在 准备过程中,需要不间断的CPR。
电极的放置
标准位置:一电极 放置于胸骨上端右 缘即在右锁骨下缘
,另一电极放置在
高质量的心脏按压
按压频率100次/分-120次/分,尽可能减少停顿 胸廓完全回复后,再施压,避免倚靠在患者胸上 按压深度成人不少于5cm不超过6cm、儿童及新生儿至 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 按压:回复时间=1:1
单人操作按压:通气= 30:2,对儿童和婴儿的双人
CPR, 15:2
• 气管插管后,每6秒给1次呼吸,每次呼吸超过1秒,潮气量(
500-600ml,6-7ml/kg),以胸廓上抬为原则,避免过度通气。 • 单人操作,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30:2;儿童单人施救30:2;双 人以上施救,按压:呼吸比例为15:2 • 按压操作时间在整个CPR比例不得低于60%;每次人工呼吸导致
陈旧性心肌梗死亦是常见的病理表现,心脏性猝死也可见
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可与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同时存 在。 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夹层分离、 心肌桥等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也与心脏性猝死有关。
心室颤动
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
心脏停搏
心室纤颤
无脉性电活动
不同地区抢救成功率
美国大范围抢救 华盛顿市 拉斯维加斯急救中心 3分钟用上AED 中国
八.常用复苏药物
● 肾上腺素 ● 胺碘酮 ● 利多卡因
● 镁剂
● 碳酸氢钠
47
肾上腺素
• 首选,用法是1mg静脉注射,每3-5分钟重复1次。若静脉 通路未能及时建立,可通过气管导管使用肾上腺素,剂量 为3mg。有时自主循环恢复后仍然需要肾上腺素输注维持 血压。 • 剂量过大可导致心动过速和加重心肌缺血并可诱发心律失 常、心动过速。
• 心脏骤停判断更简洁快速,不超过10s。
• CPR步骤和2010年一致,为C-A-B,但更强调按压的重要性。 • 按压:100-120次/min,深度为5-6cm,按压回复时间比1:1,按压在整 个CPR中占60%以上。 • 人工呼吸:插管前,成人按压呼吸比30:2,儿童单人30:2,双人15: 2;插管后每6秒一次呼吸,潮气量500-600ml。人工呼吸导致的停顿不 得超过10秒。 • 除颤:室颤患者,一旦除颤仪准备好,立即除颤,能量要充足。 • 药物: 科学准确使用。
心肺复苏程序
心肺复苏程序变化(新生儿除外): C-A-B 代替 A-B-C 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2010,
2015) 代替
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2005)
基础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BLS)
•现场发现有人突然倒地如何做?
一、判断意识
10秒内
1、拳击除颤
用于目击有室颤发生而身边又没有除颤设备的紧急情况。
方法:手握空心拳,以鱼际肌面从约20cm高度快速垂直落下,击 打胸骨中下段1~2次,每次1-2秒,力量中等(能量≈10-30j)观察 心电图变化;若无效,则立即改行胸外心脏按压,不能担搁时间。 注:在心搏骤停1分30秒内,心脏应激性最高,此时拳击心前区 ,所产生的电能可使心肌兴奋并产生电综合波,可能促使心脏复跳。
左乳头外的左腋前 线处
后前位置:一电极
放置在心前区,另一 电极放置于背后
除颤能量
• 双向波:120至200J • 单向波:360J • 如果首次电击没有成功,则后续电击至 少应使用与前次相当的能量级别或者更
高能量级别
身边没有除颤设备
• D ( Defibrillation ) 除颤
• • • •
• ⑴告知 — 6W/6何 • Who 何人 Where 何地 Why 何因 • ⑵ 让对方先挂电话 When What How 何时 何事 如何
四、胸外心脏按压
单纯胸外按压
• 强调“用力按,快速按,不间断”
• 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的CPR和同
时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的CPR存活率相近
胺碘酮
• 作用于心肌细胞膜,通过对钠、钾和钙等离子通道的影响 发挥作用。对CPR、电击除颤和缩血管药等无反应的VF /VT 患者。 • 初始剂量为300mg,用5%葡萄糖稀释到20ml静脉或骨髓 腔内注射,随后可追加150mg。继之静滴维持( 1mg/min 6h,0.5mg/min 18h)
利多卡因
双手托颌法
31
开放气道的手法
• 仰头举颏法 :一手置于前额推头后仰,另一手食 指和中指上抬下颏处,使下颏与耳垂连线与水平 面垂直
开放气道的手法
• 托颌法 :双手向前推下颌骨带动舌体前移 使气道开放。(尤其适用于颈椎外伤者)
六、人工呼吸
• 方法: 口对口,口对鼻、口对面罩、球囊-面罩等 • 最常用、最方便是球囊-面罩
正确按压姿势

最好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 如病人躺在床上,应站立于踏脚板,双膝平病人躯干 双臂绷直,肘关节不得弯曲
双臂形成一条直线,与胸部垂直
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上半身重量往下压(杠杆 原理)
用力方式
• 巧用力量,借用上半身的重量往下压 • 不得用手臂力发力,故双臂须绷直 • 垂直向下按压,不得倾斜
现场发现有人突然倒地,确定急救场所的安全性 后,应该立刻检查患者的反应性。对其喊话或摇 轻动其肩部,高声问: “喂,你怎么啦?”(轻 摇重喊)
二、启动急救
• 如果患者没有 反应、没有呼 吸或仅仅是喘 息,则施救者 应怀疑发生心 脏骤停。立即 就近呼救。同 时检查呼吸脉 搏,然后启动 应急反应系统
取 消 了 2010 年 指 南 “看、听和感觉呼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