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中西方身势语文化差异
应用科技学院08级经贸英语专业2班 080602062 黄晓玲
指导老师:黄远卿职称:助教
身势语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主要包括空间距离、目光注视、手势、面部表情与姿态动作等方面。

身势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了解这些文化差异有助于跨文化交际。

身势语是表达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无声而真实的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文化和环境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不同含义。

研究中西方身势语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有效的交流,避免误解。

本文重点论述了身势语在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身势语的特征,并从手势语,面部表情,目光接触,姿势等几个方面来对中西方身势语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以及探讨了中西方身势语文化差异的根源。

参考文献:
戴维斯.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黄红霞.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2):35-37
黄奕,马琼.美国文化探奇[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胡敏,王尔德,布卢默.美国文化教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金华.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身势语解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9(2):87-90
林娜.论非言语交际中的体势语[J].衡水学院学报,2007(3):70-72
吕娜.体态语在中西方文化交际中的意义与差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7):121-122
石定乐,彭春萍.商务跨文化交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孙致礼.西方风俗觅趣[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唐洁.谈非语言交际中的体态语[J].福州师专学报,2002(4):115-118
万瑞芳.体态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根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91-94
许力生,吴丽萍.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杨华.英汉身势语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6):117-119
杨舒.语言·文化·交际[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张健青.浅谈身势语[J].基础英语教育,2004(6): 28-36
周小琴.非言语交际行为与跨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2006(3):137-139
以下对林娜,万瑞芳,杨华等人的内容进行综述。

1、引言
人际间的交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是通过言语行为,二是通过非言语行为。

所谓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

也就是说非言语交际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

(林娜,2007)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在整
个人际间的重要性。

人们可以用身体的不同部位“说话”,因此,可以说身势语是整个非言语交际的行为基础。

身势语又称体势语、体态语,指人们利用姿态、动作,包括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的非言语行为。

人们交际时的点头、招手、扬眉、耸肩等姿态动作构成体势语的单位。

体势语的研究以美国心理学家Birdwhistell为代表,他首先创立了“身势语”(kinesics)的概念,他又把它称之为“光学动力符号系统”。

(林娜,2007)身势语主要包括手势语(gesture)、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目光注视(eye contact)、姿态动作(posture)等。

许多学者都研究指出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Birdwhistell的实验表明,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心理学研究成果也发现,从人们获取的信息渠道来看,只有11%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83%通过视觉获得。

这就说明身势语在人际交往中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

身势语和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是相互依存的,学习并了解身势语对于一个国家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由于每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宗教礼仪、价值观念等存在差异,每种语言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文化环境差异所给以身势语的不同含义。

2、研究背景
2.1非言语交际的功能
在交际的过程中,非言语交际行为伴随话语,对话语起着强调有声语言的内容、补充语言的局限性等辅助功能,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语义信息量更大、更清楚。

非言语交际的功能包括:补充、替代、表露和掩饰、强调等(周小琴,2006)。

2.2身势语的特征
从话语意义的研究角度看,身势语的语用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象征性动作、情绪表露动作、说明性动作、调节性动作和适应性动作(吕娜,2009)。

2.3中西方文化差异
2.3.1手势
手势是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和形态来代替语言交流和表达思想(杨华,2002)。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手的接触或手的动作可以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意图传达给对方。

如美国人常用手指接触太阳穴或前额来表示某人聪明、有头脑,而中国人对这一手势的通常理解是“这人脑子有雾”或者是“这人真愚蠢”(杨华,2002)。

2.3.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类互相传递信息中最重要、最有效且变化最多的一种交际方式。

西方人面部表情多,情感外露;而中国人则常常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

例如,英美人在说谎时,用手遮住嘴,而中国人则为了防止唾沫和异味外露才捂住嘴,这时英美人就会误以为中国人在说谎。

(吕娜,2009)
2.3.3目光注视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说明通过眼睛及眼神,我们可以观察别人的内心
世界(杨华,2002)。

在一对一的场合,美国文化要求人们在交谈中直视彼此的眼睛,并且认为这是为人诚实的标志,所以美语中有这么一句“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


2.3.4姿态动作
说到姿态,人们自然就想到站、坐、躺这三种常见的体姿。

实际上,学者已发现人体可以保持的姿态多达1000多种。

例如英语国家的人一般不用蹲势,认为这一姿势是未开化的人围着火堆时才做的动作,而在中国北方农村人们习惯采用这一姿势(黄红霞,2000)。

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时而明显、时而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

2.3.5接触
接触主要指双方通过身体部位接触而交流信息的方法。

中国人属低接触文化,见面招呼往往仅限于点头、举手问候、握手等方式,在西方国家,同性和异性间的人们都有互相拥抱和亲吻面颊的习惯,这两个动作是中国人难以接受的(杨华,2002)从孩提时代到成人期,不同的文化教给我们不同的接触方式。

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关于身体接触方面的礼貌和礼仪,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

2.4中西方身势语文化差异的根源
2.4.1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西方一些国家,宗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它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也有少数人信犹太教和伊斯兰教。

而在中国,儒家思想的统治长达两千年,尽管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强大的纲常伦理观念阻挡和淡化了宗教对国民意识的渗透。

所以尽管道教尊重人的自然潜能,追求个性自由,但在宗法制度的社会里很难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方面。

(万瑞芳,2007)因此,有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手势也常常出现在中西方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导致中西方身势语的文化差异。

2.4.2民族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语言符号的一部分,人体语言与文化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内在的、比较稳定的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深受其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典型的家长制为基础,以伦理为核心。

而西方国家则是自由竞争的多元文化的社会,以个人主义为中心。

(万瑞芳,2007)
我国近年来对身势语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于中西方身势语文化差异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特别是不了解文化的非言语行为,各身势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则会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

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表示友好,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对此会非常愤怒。

有鉴于此,本文将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非言语交际?包括哪些方面?2)身势语都有哪些特征?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什么重要性? 3)中西方身势语存在哪些文化差异? 4)中西方身势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