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

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

主要围绕两个主题:一是压力的科学认知,二是压力的科学管理。

一、压力的科学认知下面我们看第一个主题:压力的科学认知。

我从三个方面汇报:一是压力的模型,二是压力的功能,三是压力的作用机制。

(一)压力的模型一说到压力,连小学生都会说,不行不行,现在压力太大了,压力已经成为一个口头禅。

咱们所说的压力,在专业层面它是一个压力源,这个压力源包括什么?环境因素,比如各种自然灾害;组织因素,比如工作方面人和人之间的一些意见分歧;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学业问题、工作问题、职业问题、健康问题、家庭问题、婚姻问题等。

这几个方面,我们统称为是压力源。

大家都有这种经历,面对同样的压力源,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觉得很沉重,觉得很纠结,不会是那样的,人和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的反应就像一个弹簧似的,你给他压得越低他蹦得越高,整天都充满活力,有些人面对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他可能就特别的疲惫。

两种不同的反应:一是正性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二是负性反应,就是心理症状、生理症状和行为症状。

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我们每个人对压力源感受不一样,什么东西影响我们的感受,包括个人的认知、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对习惯性压力的应对方式,还有社会支持怎么样,实际上个体差异很多,这些因素导致我们对压力的感受不一样,大家一看这张图就知道了。

谁能控制压力源?控制不了,这个讲座就是围绕怎样从认识角度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去感受和认识压力。

(二)压力的功能下面再来看压力到底有什么功能。

一说到压力都感觉到压力是一个负性名词,在心理学的视觉里,压力是个好东西,团队必须有压力,队伍的活力才能出来。

所以说压力真的不是负性的,压力是个好东西。

我们从两个实验来看,先看压力生存意义实验。

学医的人都特别清楚这个实验,如果我们人为减少外界的刺激会发生什么结果,这个实验就叫感觉剥夺实验,这是贝克斯顿在美国麦吉尔大学所做的实验。

他募集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来参加这个实验,志愿者每天躺在一个特制的床上,只要他去参与实验,只要在里头躺着,每天就可以有20美金的酬劳,条件是他可以自动地决定什么时候退出,但是眼睛要给他蒙上,让他看不见,减少他的视觉刺激,把他的耳朵给塞上东西,让他听不见,人为让他听力丧失,让他的触觉也不敏感,给他戴上厚厚的手套。

外面有一个观察口,也有空气的调节的装置。

结果会发生什么情况,大多数的被试者,在实验开始24到36小时之内都要求退出了,没有人坚持到72小时以上。

为什么?我们来看这个实验过程,开始这些大学生美美的在里头睡觉,之后就开始厌倦了,辗转反侧开始不安,听也听不见,看也看不见,什么刺激都没有,最后就自己制造响声,就开始唱歌,吹口哨,最后演变成自言自语,还是没人理,这时候就出现各种幻觉,开始出现幻听了。

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证明了我们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一定水平的外界刺激,所以压力对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基本的生理学意义,没压力是不行的。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实验,叫压力的发展意义实验。

王进喜老师有一句名言,叫做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出油。

那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实验,这压力到底有什么功能。

这个实验在两个营区,这个营区的距离是3千米,需要每一个战士都要背15公斤的背包,在两个营区之间进行越野奔跑。

要求就是身体素质条件都要一样,3千米的越野成绩一定要在15分钟内完成,一共要90名战士,这90名战士分三个组,还有一个条件,除了刚才说的基本身体素质一样以外,怕狗的程度都是一样的,都怕狗。

那么A组12分钟之内就要完成越野,如果完不成就要罚他40个俯卧撑。

B组要求爱跑多长时间跑多长时间,但是后面有大狗追着。

C组也不要求做俯卧撑,也不要求后边狗跟着,随便跑。

我们来看这三组的压力是什么样的,被狗追着的那组压力是最大,测评的压力达到9分以上,俯卧撑压力也挺大的,是7.2分,对照组压力相对来说就轻得多,才4分多。

我们看最后的成绩,经过4周的训练之后,达标的合格率对照组才30.6%合格,A组达标的是35.6%,被狗追着的那组成绩最好,62.4%达标。

被狗追的那组的压力是最大,但是它成绩是最好。

由此来说明,压力对人的成长、发挥潜能确实很有作用。

婴幼儿出生有分离的痛苦,学生的时候开始有考试学业的压力,青春期有择偶的烦恼,到成人有工作的压力,压力是无处不在的,不可避免,也是我们每个阶段成长所必须的,没有压力就没有成长。

我们下面再来看压力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刚才说压力不可缺少,但是压力确实对健康有影响的,既有正性影响,也有负性影响。

我们看暗示性的语言对健康的影响,暗示性语言对健康有负性影响。

实验分三大组,A组是负性暗示,就是做心电图检查,检查完了以后标准语言,某某这是你的心电图报告,从报告上来看,你这个心电图检查是正常的,不过我想要问一下,你抽烟吗?你是不是没有锻炼?你是不是经常吃高脂的食物?看来你以后还是要注意,虽然你现在心电图检查没事儿。

这些问话实际上埋下一个负性暗示。

B组是正性暗示,某某这是你的心电图,你的心电图很好,你是不是每周都有体育锻炼,是不是不抽烟,是不是在饮食上也很重视,希望你继续保持。

C组是对照组,某某这是你的心电图,心电图检查没异常,是正常的。

这个实验做完了以后,我们看发生了什么,6个月之内A组跑过来说心前区不舒服,一共是86%,那么B组正性暗示是21%,C组是对照组。

又经过了15个月,A组心电图出现问题的有79%,B组将近20%,C组是40%。

比较结果出来了,由这张图我们做进一步分析,刨除年龄因素,跟我们的暗示是有关系的。

(三)压力的作用机制我们再来看压力和身体健康到底是什么关系,压力和情绪健康是什么关系,压力与家庭关系又是什么关系,压力和工作绩效是什么关系。

我们刚才说压力是好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对压力长时间的负性感知,它也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问题。

首先,身体健康层面。

压力可以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比如说胃口不舒服、消化不良、便秘、溃疡、间歇性痉挛等,这都跟压力有关系。

压力跟我们神经系统的兴奋也有关系,在压力大的这个阶段,出现失眠、多梦、早醒,压力也跟我们外周神经的紧张有关系,也就是为什么压力大的时候,我们老出现肌肉的疼痛、肌肉的僵硬,我们叫肌张力的增强,表现为头疼。

说到这儿,我举一个案例来说明压力为什么跟我们肌肉的疼痛、头疼等有关系。

有一年我跟着中央保健局去边防的一个部队,当时也是讲完压力之后,部队首长就说正好我们有一个干部有一个问题你给看一看,他就说这个干部本来是一个特别有前途的干部,他是一个办公室的主任,说他原来工作的特别好,新到任以后,不到两年就出了问题。

什么问题呢?现在只要一有大任务,他的腿就瘸,走不了路,只要一迎接任务他的腿就瘸了。

这次一听说中央派来那么多的保健医生过来,他们也有接待任务,而且等我们撤了以后首长要过来,说他的腿又瘸了,正好赶在他腿瘸阶段,说你正好给看看。

而且还给我说了一句,他已经到上海、北京都看完了,人家给他诊断的是癔病,说马院长你要是给他确定也是癔病的话他就得脱军装了,他就得回家了。

等到晚上,他到我宿舍里来了,我们俩谈了将近两个小时,谈的他痛哭流涕。

我知道了,他之所以对发射基地、对这个职业这样酷爱,是因为他从16岁的时候就当兵,一直就在新疆那个地方,基地的建设和他的成长都是在这个基地里头,包括他后来成家都是在这儿。

后来他说到,他这个腿是有一次打篮球腿肌肉拉伤,当时就打上石膏,结果在恢复过程中,正好有一个大的任务,他就要求医生把那个石膏给撤了,就投入工作了,恰恰就是这一次投入工作,一天多以后这个腿就开始出问题了,就剧烈疼痛,等于是工作了一天,第二天就没办法上班了,完了他就休息了。

从那以后,只要一有任务他的腿就开始出问题。

他说从心理头最怕腿出问题,如果是这样他就得转业。

大家可能知道,癔病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机制叫继发性获益,什么叫继发性获益呢?就是说他通过一次发作,潜意识里头是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

我们来看这位部队的干部,发作一次就是指从部队里给弄走,那完蛋了,对他来说绝对是灾难。

我心理就有底了,起码我不会帮着说他是癔病。

他这条受过伤的腿,刚受完伤就执行任务,肌肉老是处于紧张状态,没有完全放松,就落下这么一个残疾。

所以只要肌肉一紧张,超过多长时间,腿就开始疼。

我教了他好多办法,完了跟他首长也说了,说他没事,继续留在部队,给他一年的时间他准好。

后来他们首长过来说,你给我们保住了一个干部,现在什么事儿都没有了。

实际上就是一个压力问题,我一片药都没给他用过。

还有压力状态下可能出现心血管疾病、心脏病、高血压等,再有压力破坏免疫系统,长时间压力可以出现癌症、肿瘤等问题。

压力和情绪的关系是最密切的,也是说最鲜明的是情绪的感觉。

在压力的时候,情绪当然有正性的,可以是正性情绪,可以是负性情绪。

怎么是正性,怎样才是负性,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个体的加工过程,跟刚才我们说的压力模型是一样的,跟我们个体的价值观、个性特征、认知模式、心理动力、社会支持是密切相关的。

压力和家庭的关系。

很多研究表明压力大的群体家庭关系是有问题的,因为压力大的时候对家人的关心程度减少了,对子女的教育程度减少了,甚至于夫妻之间的性生活减少了,有的甚至在家里发脾气。

最后一定会给家庭关系带来问题,产生内疚、矛盾、冲突。

是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这张表是不是特有意思的表?压力的最佳的状态应该是3到6级之间,或者说4到6级这个状态,这个期间是最好的,这个期间是正性的压力阶段,这个期间让我们感觉目标明确,也感觉很自信,有成就感,有幸福感,也很快乐。

到7到8级这个阶段,就稍微有点问题了,这个阶段可能会表现烦燥、焦虑、容易发脾气,而且还很恐惧。

这个阶段还会出现什么呢?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这个活我能干吗?这个任务我接得过来吗?我能做到最好吗?而且还会对个人身份的归属感产生质疑,这时候就是恐惧、害怕、失败。

我们怎么样把压力调到最佳阶段?如果我们很及时发现情绪变化了,就都要分析任务的复杂程度,梳理一下自己的能力结构,审视一下自己的人格结构,调整我们心理的内在动力,使我们的状态恢复到这一块的压力状态,给它恢复到最佳状态。

这是我们今天的任务,怎样梳理完了让我们恢复到这里。

假如对这个情绪信号视而不见,时间一长就内化为我们的躯体症状,进一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我们要不理他,就真的出毛病了,抑郁症的问题就出现了。

这个阶段我们不进行干预,就发展下一个阶段了,压力可能就9级以上了,这个阶段只要出现问题,就是疾病的问题了,那就不是心理帮助和心理干预了,就该医学干预了。

什么叫医学干预?医学干预就是疾病状态了,医生要负责了。

也就是说,自己对自己负责是在这个阶段,这是咱们自己和心理医生指导下负责的阶段。

如果进入这个阶段,下边红的这个阶段,进入这个阶段就得医疗机构、医生来帮助了,医学干预就是要上药、药物干预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