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音乐课堂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音乐课堂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音乐课堂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优良的品质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仿佛是体内流淌的血液,有着它自己的运行轨道和方向。

但是优良的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和塑造,这就无可厚非地关系到了德育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

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总结,现就根据我的教学体会谈谈以下几点肤浅的观点。

一、通过欣赏教材中的民族歌曲,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

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音乐教育必须围绕所揭示音乐的艺术形象,使学生理解和感受。

教师要注意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展示它丰富的内涵,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理的目的。

我的音乐第一课是固定的内容――《国歌》教学。

首先出示鲜艳的五星红旗,播放庄严肃穆的国歌,让学生在感人的歌声中体验歌词的意
义,同时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隆隆炮火中前进的悲壮场面,激昂的情感,激发出他们心灵的撞击,产生出崇高的敬意,从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和激情,想唱国歌,爱祖国,并产生出为祖国贡献一切的思想共鸣。

此时,再让学生联想:我国运动健儿在世界大赛中荣获冠军时,升国旗,奏国歌那庄严的时刻和浓重的气氛,运动员听见国歌徐徐奏响,望着国旗冉冉升起时激动得泪流满面的情景。

最后,结合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启发学生明白升旗时应该有的心情和表现。

总之,围绕这个主题层层深入,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层层深化,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的心田,就会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通过悦耳的歌声,感人的歌词,美化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音乐形象,给人直觉的形象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意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去。

例如,在欣赏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时,先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的背景,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歌曲的“思念、念归”之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加深对歌曲的情感感受。

这一系列完成之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感情铺垫,
此时再让学生欣赏歌曲,学生就能从心里感受到歌曲中表达的对祖国、对亲人及对一切心爱的“他”的思念之情。

三、善于抓住课堂中的突发因素及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音乐课,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师意想不到的事件,利用好了,“突发事件”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时机,给课堂增添不少色彩;不会利用或者利用不好,就不仅失掉了教育时机,而且“突发事件”可能会使一堂课变得很糟糕。

在歌曲《摇篮曲》的教学中,一个男同学在唱到“你静静地安睡吧,愿你梦见天堂”,他故意高声唱成“你静静地安睡吧,愿你上天堂”,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是一首关于母爱的外国歌曲,歌词意境十分美好,寄托了母亲对儿女至真至纯的爱和希冀。

此时,我没有责怪他,而是给全班同学提了一个问题:“你爱你的母亲吗?是你爱她多一点,还是她爱你多一点呢?”接着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故事大意是宝宝和妈妈比比谁爱谁多一些,可不论怎么比,妈妈的爱总是比宝宝的多一些。

全班同学听后陷入深思。

那位男同学课后对我说:“黄老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这样捣乱了。

”我笑笑对他说:“其实我在意的不全是课堂纪律,更重要的是你的行为。

你懂吗?”以后,他上课变得很认真,也很投入。

这件事让我深深明白了,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将从音乐教育中获得。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面对这广阔的音乐海洋,善于与学生沟通,相互学习,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