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中庸之道与老子无为思想的异同课程名称:中国哲学专题研究年级:2013级院系:政法学院专业:伦理学学号:****************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孔子中庸之道 (2)(一)词源学意义上的厘清 (2)1、中 (2)2、庸 (2)(二)中庸之道的内涵 (3)1、集德性之特征、方法与境界的中庸 (3)2、融经与权之中庸 (3)3、注情与理之中庸 (3)(三)中西中庸观 (3)二、老子无为思想 (4)(一)无 (4)(二)为 (4)(三)无为之内涵 (5)1、无为是达到道家自然的手段。
(5)2、从自然与人为的高度排斥妄为。
(5)3、尊重事物的本来状态,但并不否认发展。
(5)三、孔子中庸之道与老子无为思想的异同 (5)(一)异 (5)(二)同 (6)1、同是一种境界 (6)2、同时一种原则 (6)3、同是一种手段 (6)注释: (7)参考文献: (7)论孔子中庸之道与老子无为思想的异同摘要:孔子的中庸之道和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作为儒家伦理精髓的“中庸之道”之内涵的把握与对作为道家核心概念的“无为”之内涵的理解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都存在误解、误用的问题,正确理解和深入把握二者各自的内涵及其异同对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庸无为“中庸”一词最早见于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1】中庸思想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上是极其重要的思维方法和修养之道。
一方面,《中庸》难读难懂,另一方面,“中庸”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遭到误读,一些人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折中主义的代名词,应该给予批判和抛弃。
朱自清认为,以往曾作为启蒙教材的《四书》,到了今天却成了很难读懂的“天书”,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实在令人痛心。
要准确理解“中庸之道”,首先要从词源学意义上来分析,以更为准确的把握其真实内涵,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一、孔子中庸之道(一)词源学意义上的厘清1、中“中”在先秦古籍中意义有三:一指中间或两者之间;二指适宜、合适、合乎标准;三指人心、内心的和谐境界。
“中”既有内在的辩证规定,又有外在的超越性。
“中”表征为一个恰好的“度”,是在面对复杂对象时精确把握事情的“分寸”。
“中”强调的度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
这一合适的“度”非同小可,不可小看。
同时,“中”还意味着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意味着与人的生命和谐感具有某种同形同构的心理内在性。
而作为伦理概念的“中”其含义主要集中在后两层,《中庸》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2】即是说“中”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一种本然的合乎天地自然的内在精神状态。
当然,除了后两层含义之外,第一层含义即处于两者之间,这是通常情况下对“中”的最普遍的解释,但其含义并不是说处于两者之间的都可以说是中庸,因为其正确性并不是由其“中间性”所决定的,最终在于后两者意义的支撑才能够成立。
2、庸“庸”的含义在古籍中主要有二:一指用,即实践“庸者,用也”,是把握了纷繁复杂事物的度,并将这个度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二指常行常道,所谓“庸,常也”即是说。
中庸本质上不是一般的平庸、平常,不是平庸和放纵,而是更高的合于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像老子的为道日损一般,减轻对物欲的贪婪而更多一些平常之道,合乎规律的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
通过从以上词源学角度的分析,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排除了对中庸之道的误解,达到了对中庸内在涵义的本真阐释,但这里还是需要强调一下,其与折中主义的区别,以便更为清楚的表达中庸之道。
其实,中庸有很强的法度和原则,不是随意的折中妥协。
第一,中庸要求不偏不倚、择善持节;而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的调和,一种平均主义的随波逐流;第二,中庸的原则性具有不可调和的刚性,要求洞悉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而折中主义是混淆是非和和稀泥的“乡愿”,是一种无原则的伪善,是“德之贼也”。
(二)中庸之道的内涵1、集德性之特征、方法与境界的中庸中庸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是一切德性的特征、达到此德性的方法和一种德性的境界,是中庸一体之不同角度的表现方式。
说其是一切道德和行为的特征,是说具有中庸之德的人的行为和品质总是具有一种做人做事无过无不及的特征;说其是方法,是说我们做人做事尽量不要走极端,要允执其中;说其是境界,是说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时时、处处、事事做到“适宜”、“恰当”,这是需要很高的修养才能够做到的,因此是一种很高的“至德”境界。
2、融经与权之中庸在道德实践中,孔子将“时”与“中”联系起来,形成了“时中”观念。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4】“时中”,即“随时以处中”。
“时中”是指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中,一时一中,而不是有一个确定不一、恒常不变的一。
这就需要灵活处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儒家文化中极富辩证色彩的一个命题,经与权的辩证关系。
经,又被称为“常”、“中”,是指一般性原则,权则是指在特殊情况下的通权达变。
儒家经权理论的基本特征,在于承认客观事物有普遍和特殊的区别,主张在特殊状态下,不能以僵死的教条去规范变化万端的现实;但同时又强调,“行权”仅仅是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对“经”的随机变通和补充,必须具备善良的动机,并最终取得合乎“常道”的结果,这是对权范围的严格限定。
这种追求原则与境遇相统一而达到“合宜”、“至善”的经权智慧,既是对中庸之道的适中、中的、时中等境界和目标的追求,也是对情理精神的实现,既是对普遍性、形式化的“理”的固守,也是对客观境遇、主体情感、人伦关系等“情”的考量,并努力把二者结合起来而选择一个最合宜的中道。
中庸之道是融经与权于其身之道。
3、注情与理之中庸儒家文化的情理精神的特色首先在于它不是西方式的情感主义又不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而是一种合感性与理性为一体的情理精神。
理生于情,理寓于情,理以节情,理以化情。
它是以情感为基础,又是以理性为指导,以实现通情达理、合情合理为目的的,而且在这种情与理的交融中,化解了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冲突,而达到了一种中庸的理想境界,即合乎理性的伦理情感。
以孔子为例,孔子对于颜渊,遇之乐而丧之哀,这是“情”;但虽有哀乐,却不为哀乐所累,此为发而中节,便是合“理”。
理是情的中节,情为理先,就在于只有通情才能达理,这便是中道,便是注情与理于其中的中庸之道。
(三)中西中庸观通过以上对中庸之道内涵的分析,不禁让我想到了最近在读的由英国著名伦理学家亚当·斯密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其中对于道德情感的论述与以上所写的中庸之道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是在寻找一种中道,这种中道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过,最具代表性的的莫过于亚里士多德,他说:“中道在过度和不及之间,在两种恶事之间。
在感受和行为中都有不及和超越应有的限度,德行则寻求和选取中间。
所以,不论就实体而论,还是就其所是的原理而论,德性就是中间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3】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最美丽的和谐来自人们否定并摒弃相反的极端,尽可能地向“中道”靠拢,并最终取得善。
这一思想与中国的中庸之道真是不谋而合、志趣相近。
但是仔细考察后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
第一,二者取得的方式不同。
孔子“中庸”的“中”有很浓的人性仁爱意味,注重以内在的心灵之“诚”去把握世间万物;而亚里士多德“中道”中的“中”表达出西方哲学智慧知性的对象化特征;第二,二者的目的不同。
东方“中庸”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致中和”达到心灵的“和谐”境界,而西方的“中道”寻求的是城邦法律的均衡、“公正”;第三,二者的基础不同。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底线是国家的“礼法”,要求个人服从社会整体,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在社会准则中选择符合中道的同时,对个体意志自由要充分尊重;第四,东方的“中庸”思想,更多地强调日常人伦的中节、持中和现实和谐感,西方的“中道”更多地强调本体论中的人的知识和美德的形而上思考。
二、老子无为思想无为思想在老子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整个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在对无为思想的理解上还存在诸多误解和不清晰的地方,为还原老子无为思想的本意,有必要从词源角度给予最切帖的解释。
(一)无无为一词的关键字是“无”。
据庞朴先生的研究,一个简单的无字可以分为三层含义,这三层意义恰巧以三个时期的三个字为代表。
首先是以“亡”为代表的“无”,意指“有”的消失或未现;其次是“舞”所代表的“无”,是指实有似无的东西;最后是“无”所代表的绝对的空无。
根据无的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老子所讲的无为的无显然不是第一个有而复失、或无而待有的无,因为老子的无是一个一贯的行为原则,不是时有时无的,不是某一个阶段的特殊表现。
无为的无也不是绝对空无的无,因为无为是可以有实际效果的,即“无不为”的境界。
如果不对无的意义做更为细致的分析,那么老子的无为之无应该属于第二阶段的含义,即实有似无的无,一词老解释无,无就成为一种“有而似无”的行为。
“有”说明无为的实行者不是真正的毫无行动,而且在特定的情况下,拒绝行动或没有反应本身也是一种行动。
“似无”则说明无为之为的特点,那就是自然而然,虚静恬淡,为之于不为之中。
(二)为在汉语中,“为”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金文、甲骨文和石鼓文里就已经出现了。
从象形构造来看“为”,从象从爪,其原初意义应该为人驱使大象从事劳动的意思,郭沫若先生也说“为”字的意思是“盖示以象从事耕作”,由此可见,“为”字的最初意思应该主要是指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
到了殷周时期,“为”字的语义有所拓展,已经不是单指人们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而开始被用来泛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从事的各种行为活动。
但是,仔细研读《老子》我们会发现,其无为之为的含义更为深刻和难以把握,刘笑敢曾说,“我们无法对‘为’的意义做出新的确切的解释,因为‘为’字的意义太宽泛了”【5】,而后他列举了老子各章中有关于为的论述,说明老子所谓无为之“为”本身就是一种没有具体内容所指的概念,最多只能说是以否定的方式来表达的一种与传统行为方式相反的活动原则或方式。
(三)无为之内涵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理解,所谓无为只不过是老子的一系列否定式用语的总代表。
无为实际上包括了无欲、无争、无事、不居功、不恃强、不尚武、不轻浮、不炫耀等一系列与常识、习惯不同或相反的行为和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系列反世俗、反惯例的方法性原则。
无为不是一个清晰的单独的概念,它代表了一系列与通常观念不同的处事方法和态度,其特点是“有而似无”。
其次,通过通读《老子》,我们会发现其无为含义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老子的无为主要是指圣人的无为,是对理想的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