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1-2)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水分和降水

第三章(1-2)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水分和降水


三、水汽凝结现象
(一) 地表面的凝结现象
(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一) 地表面的凝结现象
1、霜与露
日没后,地面及近地面层空气相继冷却,温度降
低。当气温降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
地面物体上。如温度在00C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
称为露;温度在00C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称为 霜。
霜常见于冬季,露见于其他季节,以夏季为最多。
度上(我国规定离地面1.5m高),放在百叶窗箱里的温 度计测得的空气温度。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我国实测最低气温 -53℃,黑龙江漠河
我国实测最高气温48.9℃,新疆吐鲁番
-90℃,南极
北极
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 在北极测到的极端低温为-70℃
气温的空间分布
气温的垂直分布 (1)概念: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情况用单位高度(通 常取100米)气温变化值来表示,称为气温直减率, 以 γ表示,单位为℃/100m 。 对流层大气平均 γ = 0.65 ℃/100m 。 (2)逆温层:温度随高度而增加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它的状态稳定,会阻止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因此又 叫阻挡层。
第三章 大气与气候
山东科技大学/蔡玉林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一.大气成分 二.大气结构 三.大气热能 四.气温
一、大气的成分
地球大气由多种物质混合组成,包括干洁空气、水
汽、悬浮尘粒和杂质等。
(一)干洁空气(干空气):
不包含水汽和固体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
大气的组成
二氧化碳(co2)又称温室气体
2、云滴冲并增长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滴相碰合并 而增大的过程。下降时,大水滴追上小 水滴;上升时,小水滴追上大水滴,都 会发生碰并,使云滴迅速增大。
(一)降水的形成
1、云滴凝结(凝华)增长: 2、云滴冲并增长 在云滴增长过程中,上述两种过程共同作用,初期 以凝结(凝华)增长为主,后期则以冲并增长为主。
射平衡的。
(三)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1、概念: 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做一个整体,其辐
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辐射平衡。
地气系统的温度多年基本不变,说明全球是处于辐
射平衡的。
2、辐射平衡存在时空变化 纬度变化 日变化和年变化
四、气温
气温是大气热力状况(即空气冷热程度)的数量度
量。目前,气象观测和记录的气温,是指离地面一定高
5、露点温度:
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保持一定时,气温
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用 Td 表示。
气温降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
当 e > E 时,则出现凝结; e < E 时,出现蒸发。
空气中水的凝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空气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增加空气水汽含量; 降低气温 2、具有凝结核。 指具有吸湿性、可作为水汽凝结核心的微粒。其含量随高度 递减;陆地多海洋少;城市多乡村少,工业区最多。如伦敦。
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常数(S0):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顶界垂
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
称为太阳常数,即 1361 W/m2 。
(一)太阳辐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大气的吸收:
选择性吸收太阳辐射(太阳光谱的两端) ,吸收削弱
紫外和红外部分。
大气的散射和反射:
散射和反射集中于可见光波段。云层有较强的反射作
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臭氧和氧气吸收紫外; 水汽吸收红外;
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地面是大气的第二热源 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大气吸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大气能量及其保温效应
3·感热输送
地面和大气通过感热交换产生的能量输送。
大气辐射: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
称为大气辐射。投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略少于以长波辐 射放出的能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 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温室效应”。
(一)降水的形成
人工降水:根据自然界降水的原理,利用催化剂,
促使云滴迅速凝结或冲并增大形成雨滴,达到降水
的方法。
冷云催化:人工增加冰晶,产生冰晶效应。
方法: +干冰或碘化银;
暖云催化:提供大水滴,促进凝结,碰并增长。
方法:+氯化钠、氯化钾等吸湿性物质.
人工增雨,福州,2003
(二)降水的类型(成因分类)
二 大气的结构
(一)大气质量
(二)大气压力
(三)大气分层
(四)标准大气
(一)大气质量
1·大气上界
大气上界是为了说明大气圈的垂直范围而确定的地 球大气的最大上限高度。 通常有两种确定法:
①根据大气中出现的某些物理现象,据观测极光出现 的最大高度在1200公里的高度上,因此,有人认为 大气上界是1200公里高度,这称为大气的物理上界。
固、液体杂质(气溶胶粒子): 大气悬浮的固体和液体微粒,也可称为气溶 胶粒子。 1、主要来源 (1)自然源 (2)人工源
(二)固、液体杂质(气溶胶粒子): 大气悬浮的固体和液体微粒,也可称为气溶 胶粒子。 1、主要来源 (1)自然源 (2)人工源 2、作用 (1)成云致雨 (2)改变地球的辐射平衡
• 什么是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 湿度?露点温度? • 空气中的水凝结需具备哪两个条件? • 何谓霜、露?雾凇、雨凇? • 雾凇与霜有何区别?
• 雾的类型?
• 降水变率?
• 降水如何形成的?包含哪两个过程?
• 降雨的类型?
2、饱和水汽压:
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个限度,达 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此时的水汽
压称为饱和水汽压,用 E 表示,其单位与水汽压相同。
饱和水汽压是温度的函数,温度高则E就会变大。
3、绝对湿度: 指单位体积湿空气所含有的水汽质量,又称为水汽密度, 用 a 表示,其单位为 g/m3 或 g/cm3 。 由于水汽含量难以直接测量,通常以 e 代替 a。 a=289e/T( g/m3 ) 4、相对湿度: 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的百分 数,用 f 表示,即: f = e /E ×100% 相对湿度大小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思考:e 不变时,气温降低相对湿度怎样变化呢?
(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1. 雾:
指漂浮在近地面层乳白色小水滴或小冰晶。
空气烟尘微粒较多时导致能见度变坏的现象称为霾。
(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1. 雾:
指漂浮在近地面层乳白色小水滴或小冰晶。 雾的类型:最常见的是辐射雾和平流雾,还有蒸汽
雾、上坡雾和锋面雾。
空气烟尘微粒较多时导致能见度变坏的现象称为霾。
极光1
(一)大气质量
1·大气上界
②根据大气密度。
根据天体物理研究,星际气体密度约为每 立方厘米中一个微观粒子。按人造卫星探测资 料推算,地球大气密度在3000公里高空达到 这一标准,故目前一般以此作为大气上界。
(一)大气质量
2·大气质量
总质量:5.14×1018kg。
自海平面至5.5km含有总质量的50%,至36km处 含有99%。
1、对流雨: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上升,冷却凝结形成积雨云 而降雨, 常伴随雷电现象, 又称热雷雨;赤道常年可见,我 国夏季常见; 2、地形雨:暖湿气流沿山地迎风坡抬升冷却凝结而降水。 山 地迎风坡常形成多雨中心, 而背风坡则由于焚风效应,降水 少,成为雨影区。 3、锋面雨(气旋雨):冷暖气团相遇,暖湿气流沿锋面抬升 凝结成雨。 降水范围广、时间长。 在温带很常见; 4、台风雨:热带海洋的空气涡旋,有大量的暖湿气体被抬升, 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 。
• • • • • • • • • • • • •
大气主要成分? 何谓气溶胶 ? 大气上界的高度? 什么是气压?标准大气压? 大气分层? 太阳辐射光谱的主要组成? 什么是太阳常数? 什么是反照率? 大气能源来源? 什么是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地球表面气温变化范围? 什么是气温直减率? 什么是逆温层?
2·雾淞和雨淞
雾淞是一种白色固体凝结物,由过冷雾滴附着于地
面物体或树枝迅速冻结而成,俗称“树挂”。多出
现于寒冷而湿度高的天气条件下。 雨淞是形成在地面或地物迎风面上的,透明的或毛 玻璃状的紧密冰层,俗称“冰凌”。 一般来说,形成雾凇的水滴比形成雨凇的水滴要小 得多,而且凝结的速度也快。更多的情况是雨凇多 为冷雨产生,雾凇多为雾产生。
用,如云层平均反射率达50—55%。
(一)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直接辐射
散射辐射:经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的部分。
(一)太阳辐射
3、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到达地面的总辐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另一部分被
反射。
反射部分占总辐射量的百分比称为反照率(r)。
(二) 大气能量及其保温效应
臭氧
含量很少,但能强烈吸收紫外线。 臭氧主要分布在10~50km高度的平 流层大气中,极大值在20~30km高 度之间--臭氧层
臭氧 臭氧层的破坏能引起一系列不利于人类的气候生物效 应,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南 极 臭 氧 洞
图中覆盖在南极上空如同红色水滴的就是就是卫星观测到的臭氧洞。 2000年9月3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公里,超 出中国面积两倍以上,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
2· 云 云是高空水气凝结现象。空气对流、锋面抬升、地 形抬升等作用使空气上升到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 云有各式各样的外貌特征。
层积云
波状云1
波状云2
旗云(地形云)
UFO云 (地形云)
荚状云(地形云)
★ 卫 星 云 图
2· 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