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 复习资料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 复习资料

第一章饮食文化1.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命名、佳境三个方面。

2.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

3.在古代,甑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

4.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

第二章菜系1.中国菜系的形成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历史时期的不同,在饮食烹饪和菜肴品类方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随着食生产的不断发展和食生活的逐渐丰富,由于金属炊具、尤其是铁质炊具较多地用于烹饪之后,菜的品种开始明显增多,菜的地方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南北两大风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诗经》、《楚辞》、《山海经》等先秦诗文中对食物原料、食物品种及食风、食事的记述,已经表明了人们已开始注意到饮食的地域性差异。

汉至唐宋各期,曾出现了“胡食”、“素食”、“北食”、“南食”、“川味”等称呼。

因此,到唐宋时期已形成南食和北食两大风味派别。

宋代的时候,中国各地的饮食已经有了区别。

在当时,中国的口味主要有两种,北方人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喜欢吃咸的。

南宋时候,北方人大量南迁。

逐渐地,北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南方。

在南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派系。

到了明代末期,中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

京式偏咸,苏式、广式偏甜。

到清末初期,鲁菜、苏(淮皖)菜、粤菜、川菜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地方菜。

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苏式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

广式菜系分为粤菜、闽菜,川式菜系分为川菜和湘菜。

因为川、鲁、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

2.八大菜系中,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3.佛跳墙是闽菜的特色菜。

4.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彭铿,又名彭祖。

彭祖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其故乡被封为大彭国,亦即今天的徐州。

5.川菜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

6. 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指的是徽州菜。

7.京菜中,最具有特色的要算是烤鸭和涮羊肉。

8.淮扬菜中“软兜长鱼”和“白袍虾仁”并称为“淮炒双峰”。

第三章饮食习俗1.中国的饮食民俗的影响因素中华民族食俗内容很丰富,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构成了中华民族食俗庞大纷繁的体系。

自然条件:中国南部大都以种植水稻为主,多以大米为主食;中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则多以面粉为主食。

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民族,日常饮食多以粮菜为主;以畜牧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民族,则多以肉乳为主。

民间礼仪与食俗:自远古时期开始,中国各民族就都喜欢把美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年节、生丧婚寿的祭典和宴请活动者是表现食俗文化风格最集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活动。

宗教信仰与食俗:在食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宗教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任何一种宗教都按自己的教义、教规制定食礼、食规和禁忌。

民族交往与食俗: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食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间、地区间、国家间的交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推动着食俗的演变。

2. 中国传统饮食民俗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是聚食制。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3.二月二,普通人家吃面条、春饼、爆米花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

4.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著名。

5.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煮粥供众,称为腊八粥。

6.封斋节食是伊斯兰教的信仰习俗,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7.农历12月23日前后,民间有祭祀灶神的风俗,全国多数地区祭灶用灶糖,其他祭品则因地而异。

8.新婚夫妇共饮交杯酒这一习俗是宋代以后由合卺之礼演变而来的。

第四章饮食礼仪1.《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2.先秦时期,在菜肴的食用上,贵族菜肴以肉类为主,平民菜肴以蔬菜为主。

3.筵席,古时制度,筵铺在下面,席加在上面。

4.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带上了政治性、家族性、神赐性和礼仪性四大特点。

5.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雅令的代表。

”四川成都” 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川、粤、京、苏)之首,四川火锅名闻遐迩。

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肉丁是享誉世界的川菜名菜。

有七滋八味七滋是指:酸、甜、苦、辣、麻、辣、香、咸。

八味是指:鱼香、麻辣、酸辣、干烧、辣子、红油、怪味、椒麻。

九杂是指用料之杂。

川菜常有的家常味型有鱼香味型、怪味型、麻辣味型等20多种,花色品种4000种以上。

著名菜肴有八味冷碟、九色攒盒、樟茶鸭子、葱烧乳鸽、鱼香凤爪、锅巴肉片、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小煎鸡、家常海参、酸辣蹄筋、抄手肉片、回锅肉、蚂蚁上树、玉笋鸭舌、水煮牛肉、东坡肘子、粉蒸牛肉、酸菜鱼、豆瓣钳鱼、鳝段粉丝、红杏鸡、跳水兔、玉米珞、鳝鱼粉丝、豆汤饭、夫妻肺片、棒棒鸡、怪味兔”、软烧鸭子、小笼蒸牛肉、烤红苕、锅魁夹卤、白家肥肠粉、双流的兔头、廖排骨、糖油果子、方块油糕、珍珠圆子、粉子醪糟、汤圆、发糕、黄糕、叶儿耙、泡耙、黄耙、叮叮糖、米花糖、酸辣豆花等。

成都的火锅文化与巴渝一带的火锅颇有渊源。

对于辣较有心德,讲究外刚内柔,辣则刚而不压柔,柔则香而不抑刚,所谓刚柔并重,有刚有柔,既辣且香,香中带辣,辣中有香,同时还有一股麻味,三种味道混合起来回味无穷,再加上铜锅慢煮,这就是成都早先的“麻辣烫”。

川菜是四川饮食文化中的精髓,不过成都的小吃,则是四川饮食当中的代表。

说到成都的小吃,我们要上溯到成都的解放以前.如今,在成都人面前提到成都的小吃,成都人自然就会想到总府街的“赖汤圆”、荔枝巷的“钟水饺”、焦家巷的“马红薯”、洞子口的“张凉粉”、铜井巷的“素面”、九眼桥的“三合泥”等等.成都的饮食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今的成都小吃早已成为了大众化的食品,具有方便快捷、经济实惠、质优物美、风味十足的特点。

成都小吃之有名,还在于口味之丰富。

成都小吃味特别多是其它地方小吃所不能比拟的,常用的口味就有香甜、咸甜、椒麻、红油、怪味、家常、麻辣、咸鲜、糖醋、芥末、蒜泥等十余种,而每一种口味针对不同的品种又各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变化。

〔以下可以无视〕:〔四川古称巴蜀之地,号称"天府之国",位于长江上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群山环抱,江河纵横,盛产粮油,蔬菜瓜果四季不断,家畜家禽品种齐全,山岳深丘特产熊、鹿说到成都大家都能与辣联系在一起,这个繁华的大城市,饮食文化更不会落后了,各色各样的小吃更是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不少诱人色彩,很多人也为成都的小吃所倾倒,那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成都的饮食文化吧,一起走进这个繁华的城市。

成都位于四川在南方,所以成都人也是主要以米饭为主食。

成都可以说是美食之乡,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成都的特色美食。

最为出名的是成都鸳鸯火锅,鸳鸯火锅听到名字就会让人好奇,实际上它是两种汤分为辣与不辣,用太极图隔开,想象奇特让能不能吃辣的人也可以坐在一起吃,十分方便。

一直受到全国的好评,平常聚餐都是很好的选择,在成都你可以吃到正宗的鸳鸯火锅,相信会带给你不一样的美味。

人人爱吃的麻婆豆腐也是处于成都,关于麻婆豆腐实际上还有一个典故,由于麻婆豆腐颜色鲜而且红亮,吃起来又麻又辣,口感十分好,而且具有川菜的风味,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的所爱,在全国广为流传。

再有就是夫妻肺片,它是成都的最具风味的特色菜,实际上凉拌的牛肺片,由于最初制作的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夫妻,风味独特深受大家好评,由此而得名,一直延续至今。

二姐兔丁在成都是大有名气的菜了,它的出名在于肉多而骨头少,并且去了兔子头,吃起来十分美味。

成都也有面食,最为出名的就是担担面,在成都算是最为出名的小吃了,担担面是手工擀制而成的面条,煮熟之后泼上猪肉末制成的菜,香味四溢,吃起来更是好吃,现在已经发展为全国爱吃的美食了。

龙抄手更是有它的特别之处,皮十分薄采用新鲜的肉做成,再加上虽采用的汤十分鲜美,一直深受欢迎。

还有荔枝巷钟水饺、韩包子、川北凉粉都是不可错过的美食,千万要记得品尝哦!成都人十分注意营养,虽然辣椒很热,但是他们却能够让辣椒为他们所用,美容养颜已经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了,来到这里千万不要害怕受不了辣,成都人更懂得如何吃辣椒。

成都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在这里你可以游玩更是可以品味美食,了解了成都的饮食化那就赶快行动吧,成都据对会带给你很多惊喜。

我们老祖宗有句名言:民以食为天,无论何人,要生存就离不开吃食。

人与动物不同,吃东西除饱腹之外,还要吃出味道,吃花样,吃个舒服,吃出所谓的文化。

成都人在吃的问题上,特别自信,老子天下第一,什么吃在广州?胡说,吃在成都才是天经地义!本来,以主食大菜而论,成都并不占多少上风。

国人多以米饭为主食。

然而论特色、品种,恐怕首推扬州炒饭新疆抓饭。

成都虽有豆花饭、豆汤饭,然终是上不了大席。

而大菜呢,成都人引以为自豪的川菜,虽然也包含了蒸煮煎炒,凉拌红烧,腌卤清炖,但突出的强项只是炒菜,其他少有绝活精品。

而以美食家考评的标准,色香味美诸方面,川菜其实也仅有味这一项特别突出。

特在哪里?特在味重。

无论哪种菜,均偏咸或偏辣。

豆瓣鱼不用说了,水煮肉片听名称让人以为是清汤白水煮的,端到面前就会把你吓一跳,上面浮满了熟油辣椒面,外地人不吃就出毛毛汗了。

即或是炒一小盘家常豆芽小菜,也要多放盐,更要多放干辣椒麻花椒。

一句“麻辣烫”,既道出了川菜风格,也道出了川人风格。

严格说,除了偏辣味重这一点,川菜有用料及烹制方式与各地菜肴并无多大差异。

要说最具特色的最有风味的,是一种名叫回锅肉的炒菜,这是成都人日常最爱吃的家常美味。

回锅肉也称肥锅,正好说明了此菜取料的标准,肉不能瘦而要偏,半肥半瘦最好,且要带皮。

回锅肉的"回"字,很能说明这道菜的制作过程特点,它是先煮后炒,煮时肉成整块,一般至六七成熟即须捞起,待微冷之后再切成片,说是片,其实也可叫块,因为不能切小了薄了,而要略大略厚。

成都附近有个小镇名叫连山,连山回锅肉十分有名。

名在哪里?就在每一片肉都既大且肥厚,每片约有巴掌大,小指头厚,下力汉子吃两块也就满肚子油水,足了。

回锅肉煮好切好后便要再下热锅炒,故而才有了回锅肉的美名。

炒时加蒜苗或蒜苔,调料除酱油外,须用郫县特产豆瓣酱,还须加少许糖,倘有甜酱油则更地道。

炒时要掌握好火候,肉微微起卷时起锅最好,俗称起灯盏窝。

这一磁碗肉端上桌,色香味可保俱佳。

成都人偏好味重油腻,这回锅肉便正中下怀。

它还有一个优点,煮肉的水中再加点萝卜白菜什么的,又是一锅好汤,可谓一举两得,最适合居家过日子,由此可见,川菜正宗回锅肉其实也是一种普通家常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