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案例开发与使用的现状调查研究作者:李栋秦年秀邹明晓侯刘起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9年第08期【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宁市内的 5 所高中采取有梯度的实地调查,根据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南宁市高中乡土地理案例的课堂开发与使用情况,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师生乡土观念意识淡薄、乡土信息来源单一、开发体系亟须完善、乡土应用基于表面等问题,提出乡土地理案例开发与应用的对策:开设单独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加强校内外合作,共同开发乡土地理;开展多样应用形式,完善乡土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中乡土地理案例开发应用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B-0019-03“乡土”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本乡本土,注重“地缘”;二是表示亲情纽带,突出“血缘”。
由此,费孝通先生总结乡土是集“血缘”与“地缘”的结合。
乡土地理作为乡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乡土地理是指本行政范围区域内(一般指县、市)的自然、人文等区域型的综合地理。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宁市内的 5 所高中采取有梯度的实地调查,了解南宁市高中乡土地理案例的课堂开发与使用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为南宁市乡土地理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调查设计本次调查采取发放问卷的形式,通过对南宁一中、南宁三中、南宁十九中、南宁二十一中、南宁二十九中等 5 所不同层次的高中学校进行问卷发放、回收,通过 Excel 软件进行数据的因子分析,进而推断出南宁市乡土地理案例在高中校园中的应用程度,为南宁市今后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改革提供数据参考及理论依据。
问卷分为教师卷与学生卷两种。
其中,教师卷 110 份,学生卷 1000 份。
经过对作答不规范问卷的剔除,最后共统计到教师有效问卷 103 份,学生有效问卷 981 份。
教师卷共 21 道选择题,分别对教师从乡土地理的了解度(1~3 题)、乡土地理案例的熟悉度(4~5 题)、乡土地理案例的开发度(6~11 题)、乡土地理实施的应用度(12~17 题)、乡土课堂评价的反馈度(19~21 题)等五个维度进行了综合调查。
学生卷共 20 道选择题,分别从学生眼中的乡土地理(1~3)、心目中的乡土地理案例(4~8 题)、现实中的案例教学开发(9~11 题)、实践中的乡土地理案例应用(12~17 题)、回味中的乡土地理案例评价(18~20 题)五个部分进行综合调查。
现得出以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一)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可以从认知程度、区域范围、典型案例三个维度进行探查。
1.在乡土认知程度方面,师生对广西地理的认知程度为“仅知道一点名胜古迹”选项的人数最多,占比分别为 64% 和 58.5%(见表 1)。
而“比较熟悉”“做过详细规划”的人数较少,这说明多数师生对广西地理偏于理解阶段,对广西乡土的熟悉度并不深刻。
2.在乡土区域范围方面,认为乡土地理所辖范围是“本市”的师生占比分别为 31.7% 和41.3%,认为“本省”的师生占比分别为 35.9% 和 23.2%(见表 2)。
这表明大部分师生对广西乡土所辖的范围理解上,更加侧重于南宁本市乃至广西全区范围的乡土。
乡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范围。
小学生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生以县土县情为主,高中生侧重于市土市情。
而教师更加侧重于省土省情。
调查数据从侧面展示出,南宁市 5 所高中师生对乡土范围的认知是符合调查区间范围的,调查结果是行之有效的。
3.在乡土典型案例方面,喀斯特(87.38%)、刘三姐(77.67%)、壮族方言(70.87%)、北部湾海岸带(69.94%)等乡土素材的占比最大。
说明多数师生更加注重在广西的自然乡土,尤其是耳熟能详、贴合生活的乡土。
而边关文化(40.79%)、回南天(38.84%)、红色旅游(38.83%)、亚热带资源(38.83%)选项占比较少。
甚至部分学生没听过“回南天”,侧面反映出少部学生对小众的乡土地理案例不甚熟悉。
(二)乡土地理案例。
具体如下:1.教師方面。
从乡土地理案例的“开发度”和“内涵”两方面着手分析。
69% 的教师认为乡土地理素材具有“很大的开发性”,有很大的利用空间;29% 的教师表示“有困难,但值得尝试”。
大数据背景下的问卷形态表明,一线教师群体对乡土地理案例的重视度普遍较高。
把乡土地理素材开发成课堂案例运用于地理教学,有很大的课堂研究价值。
当涉及乡土地理案例的内涵时,73% 的教师认为乡土地理是“地理案例的家乡化、身边化”,64% 的教师认为是“以案例的形式开展研究的乡土地理”,59% 的教师认为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素材及来源”,37% 的教师认为是“乡土案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表明偏大多数的教师对乡土地理案例的内涵给予了全面的评价与积极的认知。
2.学生方面。
学生眼中的乡土地理案例,从了解来源、喜欢类型、喜欢特征三个角度来调查。
在乡土素材的来源途径上,32.7% 的学生表示从新闻中获取,41.3% 与13.9% 的学生表示从“教师的讲课”与“长辈的谈话”中获得,12.1% 的学生表示从“校本刊物”中获得。
这表明学生在接收乡土资源的途径上是偏“听觉型”的,被动接收,来源途径单一,在主动收集信息的方面有待提高。
在学生喜欢的乡土类型方面,“人文风情”占比最高(71.9%),这反映出当代中学生文学涵养层次的提高,地理与文学的结合塑造诗话地理。
“区域发展”占比为 61.5%,“自然景观”占比为 52.7%,“电子信息”占比为 44.1%。
“电子信息”选项多为男生,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针对其兴趣,运用计算机情景微课堂进行演示。
在学生最喜欢的乡土特征方面,“典型代表”与“风趣幽默”的频率最高,分别为 71% 与67%。
“时代感”与“启迪价值”选项占比也达到了为 56% 与 44%,学生喜欢的乡土类型各不相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把不同类型的乡土素材集于一体,融于课堂,制定种类丰富的教学主题,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多元智力。
(三)乡土地理案例的开发。
乡土案例开发部分可以从乡土地理案例的开发意愿、开发主体、开发途径三个维度进行阐述。
1.教师的乡土地理开发意愿。
46% 的教师表示“尝试过”,42% 的教师表示“有想法,但并未实施”,18% 的教师表示“不想尝试”。
这其中小部分刚入职教师在如何开发上却存在疑惑,不置可否。
教龄在 5 年左右的年轻教师多选择愿意尝试,对乡土地理案例的课程开发有较大的兴趣。
教龄在 15 年以上的老教师多选择不愿意尝试。
2.乡土地理素材的开发主体。
在开发的主体上,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74.5% 的学生认为乡土地理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政府,而 68.9% 的教师则认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本身(表 3)。
师生之间的责任视角差异,是调查结果存在分化的主要原因。
3.乡土地理素材的收集来源。
数据表明,收集来源上占比最大的是“实地调研”。
九成的师生认为实地调研可以近距离地挖掘乡土地理素材,获得第一手的乡土资料。
而“博物馆、网络媒体”的选项也比较高,说明了师生获得素材的途径得以拓宽。
以博物馆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以网络媒体代表的新兴技术的结合,象征了新旧文化之间火花碰撞,对乡土素材的开发大有裨益。
(四)乡土地理案例的应用。
目前在中学校园中常见的应用方式有课堂教学、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试题命制等几种。
根据教师问卷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86.4%)、综合实践(82.5%)、研究性学习(83.5%)的应用程度普遍较高,而“试题命制”应用的程度偏低(48.54%),究其原因,应该是试题的编制需要一定的教学经验,开发原创试题难度系数也较高。
1.课堂教学方面。
乡土地理案例素材有多种导入方式。
在笔者设计的导入环节选项中,86.4% 的教师更喜欢把乡土素材应用于“课前导入”,用于活跃课堂氛围。
而“课中导入、课后导入、课外导入”方面的选项总和约占 15%。
这折射出部分教师在对乡土地理案例的应用方式上存在着理解偏差。
如何把乡土地理案例贯穿于整节课堂,进行乡土情景主题的渗透式教学,是目前一线教师需要深思之处。
在乡土地理案例的课堂呈现方式方面,71.5% 的学生更青睐于“视频导入”,学生希望通过看视频的方式导入乡土地理案例。
另有 13.4% 的学生喜欢“图片导入”的方式。
据教师卷的分析显示,89.3% 的教师也青睐于视频导入。
部分教师表示,视频是最便捷、最直接的展现方式。
教师选择“板图板画”导入占 41.7%,“试题案例”占 58.3%,“小组综合实践”占 55.3%。
2.综合实践。
作为乡土地理课程的媒介,综合实践活动是乡土地理第二课堂的延伸。
在“教师是否经常组织乡土地理综合实践”的问题中,30.9% 的学生表示很少组织,有 50.5% 的学生表示教师从未组织。
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效果并不是理想。
调查“乡土地理案例可以开展哪些综合实践活动”时,“研学”成了新的热门。
73.4% 的学生同样对研学旅行表现出了兴趣,其中 D 选项笔者留了一个发散性的思考,让学生补充自己心目中的乡土活动,共收到了 50 多份不同的答案。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女生更喜欢贴合自己身边的班集体活动,比如春游、故事交流会;男生更喜欢竞赛类的游戏,比如举办知识竞赛、辩论会等。
男女生共同喜欢结合视频,利用视频开展相关综合活动。
3.试题命制。
试题命制是乡土地理案例应用的另一种模式。
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案例试题,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试题命制的难易程度,也能在一定上反映出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是否尝试过把乡土地理融入试题的编制”中,46% 的教师表示“有想法,但是不知道如何操作”,42% 的教师尝试过“简单的试题编制”,7% 的教师再尝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宏观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愿意将乡土素材编成试题融入平时的作业中,45.6% 的学生表示乡土试题经常出现在日常作业中,部分教师已经开始进行简单的初探。
(五)乡土地理案例的评价。
评价是一堂课的指标,也是判断乡土地理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
当问到教师在运用乡土案例教学时“最关注学生哪個方面的提高”时,46.6% 的教师表示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价值观”的培养,28.8% 的教师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提升;而仅仅关注“知识掌握”的为 19%。
这说明传统的应试教育、“分数至上”思想在弱化,教师对过程的重视及情感的培养,正符合新课改下的育人理念,符合立德树人思想的延伸。
在教学改进方面,51% 的教师表示根据学生的反馈“有进行过相应的修改”;22% 的教师在“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了‘钻研’”;也有 25% 的教师表示“想修改,但是无从下手”。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一线教师对乡土地理教学的前景表示乐观,也积极地把乡土地理案例融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