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考研政治毛中特部分重点复习纲要1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
2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科学发展观(分析点)(1)提出的时间: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2)提出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第二,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第三,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坚持各个方面都发展,并且使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第四,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6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
7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是在:党的七大。
8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解放思想。
9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11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2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一13完整地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是在: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4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帝国主义。
15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羁绊:封建主义。
,16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原因: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官僚资本主义代表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它不仅剥削和压榨工人、农民,而且也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对象。
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动力:工人、农民。
18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含义:不是说农民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而是说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19小资产阶级的组成: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20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21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原因:第一,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主要的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
,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第三,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第四,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
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是指:由无产阶级领导,而不是资产阶级领导。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23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
24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进行系统而又完整的概括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
25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首先,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其次,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最后,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可能性: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第二,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
26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土地革命。
27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28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两头”是指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间”是指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
2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联盟: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31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不是工人罢工、政治改良等其他方式,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32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是在:《(共产党人>发刊词》33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
34党的组织建设中,必须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全党服从中央。
35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报告中第一次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36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37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互助合作。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循序渐进。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段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阶段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38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合作化。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办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办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建立具有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耐心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毛泽东规定了手工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服从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3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平赎买。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步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是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关于企业利润的分配: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前,实行“四马分肥”,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后,实行定股定息。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即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另一方面是人的改造,即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40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质的思想等等。
41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42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提出的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永远不称霸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