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预应力锚固
1960年代
试验
德、法、英 端锚,价昂
1970年代
发展
全长锚固、锚注 破碎围岩
1980年代以降
成熟
美、澳、中 加长锚固
4)树脂锚固类别(1)
端头锚固(20~60cm),锚杆长度30%
锚固 方式 加长锚固,锚杆长度30%~90%
全长锚固超过锚杆全长的90%
4)树脂锚固类别(2)
受力
预应力,锚杆安装完成后施加 非预应力,只有托板,不加力
个杆体不再受力,锚固整体失效,似杆体突然断裂。
2)非全长锚固-渐次脱粘
受围岩层理特性及锚固材料的复合影响,锚固材料易发生第 2界面(树脂与围岩)的脱粘,造成锚固力振荡波动,似退锚
3)全长锚固的工况相对较平稳
杆体锚固力经历初始锚固力、工作锚固力和残余锚固力三个 阶段,巷道围岩控制效果较理想。
4)全长误区一:只有全长锚固,没有预紧力
锚固材料
锚杆:400~600MPa以上高强、超高强,长度2.5~3.0m 锚索:1860MPa以上高强度 粘结材料:单位长度的粘结力达到要求,第2界面不脱粘
灌浆工艺及机具
先锚后注:在预紧状态下实现全长锚固,端部速凝 小型灌浆泵,扭矩转换器,封孔长度 实现“后张”状态下控制围岩的“先张”效应
理论
锚杆的实际工况十分复杂;锚杆全长承载性能分析
➢锚杆杆体受力可至少可分为三类:增长型、降低型和波浪型
围岩处于三向锚固状态 长短锚杆匹配 粘结式锚杆与管缝式锚杆匹配 粘结式锚杆与注浆锚杆匹配
三向应力状态
巷道开挖
二向应力状态
支护 加固
提高
围岩强度
稳
恢复 三向应力状态
定 围 岩
改善 围岩完整性
4
灌浆工艺及机具
3
先锚后注:在预紧状态下实现全长锚固,端部速凝 2
小型灌浆泵,扭矩转换器,封孔长度 o
变形量/mm
锚固剂性能及封装 锚固剂的使用应尽量减少多次施工、繁杂工序,尤其是顶板 锚杆滞后灌注式难以发展: 药包式(无需要搅拌式) 时效差异性(快速+中速或慢速) 药包长度,“三径”匹配,锚固因子
6)边施加预紧力,粘结材料边固,实现杆体预应力全长分布 中性点理论:锚杆与孔壁之间剪应力为零的点称为中性点 无论考虑应变是否软化,应力应沿杆体全长分布 实现后张状态下的先张效应
沿杆体全长应力分布
中性点原理及计算
3 全长锚固应注意的 几个问题
理论
锚杆的实际工况十分复杂 锚杆全长承载性能分析
胀壳式锚杆,Pd=50kN
竹锚杆, Pd=10~20kN
楔缝锚杆, Pd=40~60kN
2)全长锚固 管缝式锚杆属摩擦式锚固,可以全长提供径向支护阻力,
支护效率低,已被淘汰 水泥砂浆锚杆需进行二次注浆,工序复杂,已淘汰。
管缝式锚杆 Pd=50~80kN
水泥砂浆锚杆, 杆体直径16~25mm
Pd=80~160kN
4)树脂锚固类别(3)
材料
不饱和聚脂、环氧树脂、聚脂树脂 水泥基材料,无机材料
项目 1d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 密度
收缩率
单位 MPa MPa g/cm3 %
树脂锚固剂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指标
项目
单位
55 凝胶 快速K
min
12 时间 中速Z
min
2.0 搅拌 快速K
s
0.5 时间 中速Z
s
水泥基材料应具有早强速凝及微膨胀等特性!
在弹性状态的硬岩中施加非预应 力锚杆, 只能悬吊临界状态的岩块, 基本上不能起组合作用
全长锚固的非预应力锚杆, 主要用 于变形大的软弱岩体中, 以控制岩 石的塑性变形
此类为非主动支护
5)全长锚固误区二:粘结胶凝、等待结束后方施加预紧力
锚杆安设完毕后,施加预紧力后, 在中硬岩石中,轴力方向影响范围 约为15~30倍杆体直径;软岩中, 约 为 40~50 倍 杆 体 直 径 , 相 当 于 750~1200mm的锚固深度。
3)加长锚固 树脂锚杆是指以树脂锚固剂为粘结材料为金属锚杆,煤矿
主流支护技术。
1950年代起源于西德、60年代欧洲推广、70年代进入美国、 澳大利亚,逐渐成为煤矿主力支护材料。
我国起步于1970年代,经八五、九五攻关,在Ⅱ、Ⅲ、Ⅳ 类围岩进行试验应用,现已全面推广。
1950年代
研发
西德埃森采 矿研究所
只有三向锚固才能同时实现以上三种功能
理论
锚固材料
锚杆:400~600MPa以上高强、超高强,长度2.5~3.0m
锚索:1860MPa以上高强度
单位长度的粘结力达到要求,第2界面不脱粘
性能高可替代树脂锚固剂的灌浆材料
双速药包
1
支护载荷/MPa
克服现有水泥基材料粘结力多在1~4t
5
实现强初撑、急增阻、高工作阻力
锚固效能低,不易形成锚固承载结构,被动承载 预紧力易衰减甚至丧失 锚固端易脱粘
深部 中深部
浅部 Δl 围岩多点位移变形与锚固荷载演化
l
1)非全长锚固-概述 深部围岩破裂松动范围普遍较大,在2~3m以上
深井、强采动、高地压巷道,非全长锚固可靠性差,不非全长锚固,浅部围岩碎胀破裂后,易造成托锚力消失,整
全长预应力锚固
提纲
1、全长锚固发展历程 2、不同锚固形式对比分析 3、全长锚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全长锚固发展历程
1)端头锚固 自1912年以来,锚杆支护逐渐成为了矿山、土建、水力水
电、交通等领域的岩土控制的主要手段,锚固方式经历了 端头锚固、全长锚固和加长锚固等典型阶段。
金属倒楔式锚杆 Pd=30~50kN
l
a
4
1
2
3
5
理论 锚固材料
灌浆工艺及机具
先锚后注:在预紧状态下实现全长锚固 端部速凝 小型灌浆泵,扭矩转换器,封孔长度
小型注浆泵
帮部 钻机
顶板 钻机
若采用灌注式,先灌粘结材料,后插锚杆
若采用药包式,与现在工艺相同,易于接受
谢谢大家!
指标 1.1~1.8
4~5 <17 <20
4)树脂锚固类别(4)
施工
灌注式 药卷式
先插锚杆 后注砂浆
先注砂浆 后插锚杆
中空式锚杆 实心式锚杆
中空注脂锚杆:
内置卷式锚固剂,在水压的冲击下经 混合器混合从锚杆顶端沿钻孔流出, 充满钻孔实现全长锚固。
2 不同锚固形式对比分析
1)非全长锚固-概述 适用条件:围岩变形量小,地质结构简单,原岩应力小。 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