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

塞缪尔.亨廷顿,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为90年代中国大部分普通知识分子所熟知,“文明冲突论”这一语态组合的概念更是深入骨髓。

有幸得到这本经典,自然要细细拜读。

1993年夏季号的美国外交季刊发表了塞缪尔的文章文明的冲突?和《后冷战世界的各种范式——如果不是文明还会是什么》两文,并藉此引发了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学术竞说,亨廷顿因此闻名于世。

而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则是对其93年的这篇文章文明点冲突?的扩展,有助于我们了解他关于世界政治更全面、更精确和更详尽的分析。

这本书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个文明的世界。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全球政治成为多极和多文明的。

冷战之后的世界由七个或八个主要的文明构成。

它们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
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

他指出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是人必不可少的文化认同的最大层面,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

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它既不会形成任何意义上的普世文明,也不会非西方社会西方化。

我比较赞同这一观点。

中国有句老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亨廷顿不会不知道人类几百万年进化造成的血缘、形体、肤色等的种族差异远比几千年的文明差异更难弥平。

我一直认为民族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模式和经济政治制度,不同民族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政治制度和民族观的不同,所以任何民族都不会被轻易同化,甚至是不会被同化。

第二部分讲述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的对比。

亨廷顿指出,文明之间的权力均势正在变更。

西方文明正在衰弱,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所占的比重相
比于其他文明日益减小;相反,亚洲文明却在发展壮大它们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

我认为亨廷顿的这一观点客观地分析了当今全球发展的状况和大的趋势,有很大的分析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是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亨廷顿认为受现代化的驱使,全球的政治正沿着文明界限进行重组。

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

具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分离。

第四部分,标题为文明的冲突。

这也是全书的核心。

他首先指出,文明是人类的终极部落,文明的冲突就是全球规模的部落冲突。

并且提出了断层线战争。

阻止断层线战争升级为全球战争,主要依靠世界主要文明核心国的利益和行动。

现代热议的事件确实证实了亨廷顿的判断,几乎恰恰发生在文明之间的断层线上。

地区冲突、民族冲突等等。

第五部分,标题为文明的未来。

亨廷顿认为西方的生存有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的西方认同,以及西方人把他们的文明看做是独特的而非普世的,并团结一致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挑战。

他在书的结尾指出: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的最可靠保障。

从他开始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提及的国际关系理论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

招致来的评价褒贬不一,见仁见智。

支持他的观点的人认为他的观点深刻且具有前瞻性。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指出:亨廷顿是西方最优秀的政治学家之一,他为理解下个世纪全球政治的现实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分析框架。

文明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冷战结束以来出版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布热津斯基认为,是一本理性的杰作,思想开阔、想
象丰富、发人深省,它将使我们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当然反对的声音也是如此之大,认为他激进绝对,冲突的真正原因是社会经济,而不是文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文明的差异不会造成战争,反而会有助于避免战争。

并且大部分中国学者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

这与亨廷顿把儒家和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对立起来,认为儒家文明是对世界秩序的潜在威胁,并预言中国的崛起将导致全球冲突无不关联。

亨廷顿将儒家文化列为未来文明冲突中最需要警惕的文明,并认为中国文明将对世界构成挑战。

这一点不敢苟同。

亨廷顿作为一个美国人,他看问题的出发点必然讨不出他的美国立场,所有的问题都是用美国的尺度去衡量的,无法站在世界的高度去俯视众文明。

因此在本书众,他的思想仍然有西方中心论的思想,他只看到了别的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而未看到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渗透。

比如美国国内不断抛出的“中国威胁论”,他们只要看到中国政府在管理上稍微有所动作,他们就会大呼中国雄狮对他们造成了威胁。

而当美国这个超级大国长期以世界警察自居,对于世界事务指手画脚,并对中国的内政妄加评论,特别是在对台立场上,长期压制中国,这时候,他们就看不到了“文明的冲突”呢?这不明摆着是带着有色眼睛来看世界吗?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值得商榷了。

他们认为人类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利益,而亨廷顿所界定的“文明”,归根到底在于宗教,而宗教是什么?无非是利益的载体。

所以大多数国内批评家用“利益冲突论”来相对应“文明冲突论”。

读完这本书觉得是一本推理性和说服力都很强的书,
很能表现出亨廷顿教授那种睿智与咄咄逼人的气势。

在我的认知当中,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有好多独特的地方。

书本身就是充满推理和论证力的,所以会不知不觉中对西方学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逻辑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亨廷顿很习惯于用统计事实或图表来注意论证其观点,这样就显示出西方人偏重于理性思维与数理统计思维的能力,这与中国人的感性思维和混沌思维倾向区别了。

最后,它也给予了我在全球视野中看待问题的方法,那就是现实而又不失简单,而且提出一个假设必须要在未来中验证其效果。

最后亨廷顿的被广泛转述的名言“文化是相对的,而道德是绝对的。

”在世界范围内的演讲中,无数次地提倡各个文明之间的共处、宽容、互不干涉,以及各个文明内部的道德、法律和秩序的重建。

当前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的趋势,不同的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地共处,比方说冷战VS冷和平,而种族
冲突将会普遍存在。

他强调,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这其中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最可能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

他甚至提出了一系列如何应对这两种文明可能引发的“冲突”的方法。

从这个角度说,国内的大部分批评“文明冲突论”的专家,并没有从本质上去认真解读亨廷顿思想的核心价值,这即便从“中华文明”的民族性拥护的立场,也无法维护他们的不负责任。

当然,我也完全不想为“文明的冲突”范式做出正面的辩护,因为我并不知道这一范式究竟是伪命题,还是会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内,被后来的新范式所超越。

亨廷顿说,“美国的政治智慧不是从我们的观念,而是从我们的制度中体现出来的。

最需要的不是创造更多的自由制度,而是成功地保护起那些已经存在的
制度。

”其实“制度化”在西方世界哲学和政治领域根深蒂固,美国人拍摄《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唤起广泛共鸣,其基于“体制化”的宿命性阐释才是最最切中命脉的,否则这个故事在《基督山伯爵》原著面前根本一文不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