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北京海淀区高二(上)期中语文

2017北京海淀区高二(上)期中语文

叙小修注诗 袁宏道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 弟少也慧,十岁余即著《黄山》《雪》二赋,,独喜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既长, 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 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 者,则共指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 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 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
2/6
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可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
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口口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刻都尽,故尝贫:
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骨气》的作者是如何得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结论的?请概括说明。(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文章:
8.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内容,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作答。(2 分)
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
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
(有删改)
【注】小修: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字小修,湖北公安人,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以“公安派”著称。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 分)(任选 2 个作答)
(1)文则必欲准于秦、汉 准:___________
(2)贫复不任贫
任:___________
(3)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 病:___________
(4)但恐不达
达: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在文中口口处填写恰当的词语。(2 分)
答:口口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
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夫。”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之谓大丈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 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 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 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 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 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 1282 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 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 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 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 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 1946 年 7 月 15 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 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 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 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 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 2()()0 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 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10 题。
2017 北京海淀区高二(上)期中
语文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一、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义理、考据和辞章(节选)
施东向 从前有人说,做学问,写文章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义理、考据和辞章。我们现在可以借用这种说法来 谈谈写文章的问题。 义理和考据,是属于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说来,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讲究考据就 是要求材料准确。辞章是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说来,讲究辞章就是要求适合于内容的完美的形式。 义理、考据和辞章虽然是在三个不同方面的要求,但是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关联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义理、考据和辞章这三者中,义理应当是灵魂、是统帅。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材料是要由观点来统 帅的。 如果一篇文章,有的只是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庞杂的材料,却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人们读 过以后,根本不知道作者是在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那样的文章,人们通常就称之为“没有观点”的文章,也就是 没有灵魂的文章。 真正的好文章,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拥护那应当拥护的东西,同时也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反对那应当反对的东 西。这才会是生气勃勃的好文章。 正确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客观实际中来的。我们在研究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要从客观存在着的事 物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给以科学的分析,然后才能在这问题上形成正确的 观点。因此,我们要把正确的观点传达出来,也是离不开材料的。 在这点上,我们讲究义理,显然是和前人的说法在原则上不同的。从前写文章的人说到义理时,往往只是指“古 圣先贤”已经说过的道理。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虽然是人类的实践经验的科学的总结,是我们研究 一切问题的指南针,然而也不能把它当成教条。正确的观点,不是简单的教条,不是空洞的观点,而是从具体材料 引出的正确的结论。 教条主义者以为他们既已从书本上接受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他们就可以用简单的推理来获得关于任 何问题的正确观点。教条主义的文章表面上看起来也是在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但是因为它缺乏对具体材料的具体 分析,往往只好装腔作势,大声喊叫,以此代替科学的论证。其实,越是这样,越是反映出这种文章的思想贫弱。 也有这样的文章,一方面提出了若干观点,一方面也举出了若干材料,然而并不能通过这些材料使人信服地承 认这些观点。原来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从这些材料的科学研究中必然达到的结论,这些材料不过是为适应这些观点而 任意拼凑起来的装饰品。结果当然会弄成材料是材料、观点是观点,正如水是水、油是油一样,不能合成一家。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鲜明和有力量,就在于它是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事物的逻辑,使人看到,什么是我们必须 拥护,也不能不拥护的;什么是我们必须反对,也不能不反对的。所以,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对写文章 的一个根本要求;我们所要求的义理,不是搬弄一些空洞的观念,而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1.根据节选的文章内容,在文中横线处拟写恰当的小标题。(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看来,文章“正确的观点”有哪些特点?(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链接文章《谈骨气》,依据《义理、考据和辞章》(节选)的内容回答问题。(8 分) (1)根据《谈骨气》的相关内容,在文中第二段的横线处填写一组语句,与上下文意思连贯。(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