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教育课程介绍

基础教育课程介绍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功能和基本框架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 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 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 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 建议。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 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 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 术能力。
开设选修课程的基本原则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 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 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 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 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 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
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 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 的计划。
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 施。
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 独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 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的职责
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 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 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 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介绍
XX师范大学 XXX Tel: XXXXXXXX E-mail:
目录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课程结构 三、课程标准 四、教学过程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六、课程评价 七、课程管理 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 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 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 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 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
六、课程评价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 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 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 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 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 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 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 力的学习工具。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教材改革的基本要求
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 《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 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
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 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 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 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
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
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一代新人。
具体要求1: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 基本活动的原则。
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 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具体要求2: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 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 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 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 能力。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 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 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 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 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 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 新的机制。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 题、怪题的现象。
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 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 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七、课程管理
基本要求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 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 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的职责
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 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 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制订国家课程标准 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 在开设必惨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
选修课程 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 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 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具体要求3: 高中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 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 住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 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 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 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 展,要处理好传授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基础教育考试改革的基本要求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 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 组织毕业考试。
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 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 开卷考试。
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 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 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 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 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约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
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 价的考试和选拔方式。
命题和考试结果处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为核心内容。
教师培训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 师资培训计划
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 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组织方式
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 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具体目标2: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干强调学科地、科自由 和缺拜舍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 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 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 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对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 体内容: 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惶、实效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 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 创新与实践。
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教材出版和发行管理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 渠道发行的体制
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 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
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 购。 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
教材使用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 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
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 和学校管理的制度。
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人讨论、关 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具体目标5:课程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 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具体目标6: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 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 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
应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 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 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 资源。
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教材编写和审查管理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 机构、出版部门等报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 教材。
支持系统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应投 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实践
各中小学教研机构应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 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建立联系,共同推 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 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 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 到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