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文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认识的综述学院:教育学院年级:2006级2班姓名:李晓阳学号:222006305211063指导老师:范蔚教授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认识的综述(李晓阳 222006305211063)【摘要】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已经经历了近八个年头。

在这期间,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从政府官员到学生家长,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育工作者纷纷献言献策,或总结经验,或积极探索,或针砭时弊,或解读政策。

下面,我将就一些近年来关于对新课改的理论认识进行总结概括,希望对现行的课改有所裨益。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综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一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2004年9月,引人注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自治区)启动。

从2006年秋开始,安徽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增加到10个。

这些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全面铺开。

本次课改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是一场“革命”。

既然是一场“革命”,那就要有大动作,要有新气象,要与旧传统泾渭分明。

以下,我将就新课改的原因、目标、特点、具体教学方法现存问题及新的探究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原因(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现阶段,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教育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

以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必须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还表现在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长期压抑,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削弱甚或消失。

因此,本着“人的发展”的理念,当前世界各国普遍进行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就我国而言,课改历经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与此同时,我国学校课程中应试教育仍然势力强大,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并未得以根本性扭转,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以落实,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并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公平性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还学生以自由,与体现主体性思想不谋而合;公开性或开放性原则与教育的不断变化相,追求终身发展理念异同工;公正性原则与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全体学生有所发展的观念殊途同归。

基础课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要之举,而且是教育改革制度化、改革行为合法化、增强改革成果有效性、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政策介入教育实践问题的重大尝试。

同时,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标准、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张显出课程改革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等“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崭新教育理念,也表现出力图实现学校教育从象牙塔走进生活广场、由教师霸权走向师生互动、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灵活的理想教育模式。

其中树立的教育价值导向为教育实践提出了正确方向,其重要性与意义不言而喻。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全面改革:目标一: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就是要改变课程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二:从课程结构的角度,要求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逻辑,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课程改变了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传统模式,新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三:从课程内容的角度,要求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目标四:从课程实施的角度,这次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目标五:从课程评价的角度,明确规定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六: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各省份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特点1.新的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的课程价值观从课程改革设计实验的全过程来看,贯穿整个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或者说基本教育理念就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这应当说是课程价值观或者课程功能观上的重大转变。

2.课程目标的设计上突出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本次课程改革课程目标所极力突出的一个重点。

3.课程改革突出体现了综合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首先,综合性体现得非常明显。

从学科间的关系来看,此次课程改革既从整体上体现了综合的要求,在同一门学科中也加强了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以及学科内部的知识、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现实经验的综合关联;另外,还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特殊的课程领域。

其次,改革强调了基础性,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明确提出了要精选那些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有关的科学方法、科学发现方面的知识。

此次课程改革对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阐述实际上已经展示了对它以往内涵的革新,“双基”的内涵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有了新的拓展。

最后,新课程改革还从课程内容上强调选择性,这就意味着课程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多样性。

4.课程内容的设计进一步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经验和学习的现实状况,强调了课程内容回归生活实践这次改革无论从改革目标的确定,还是各科标准的确定,都程度不同地体现了这样的发展动向。

课程内容的设计在立足于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的同时,还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现实经验,关注他们现实学习的需要,加强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更多地强调了对一种生活世界的回归。

5.更多地容纳和反映了社会科技进展的新动向,同时十分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性把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这次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内容来加以完成,实际上涉及了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改革进程,在课程启动时教师必须对新课设计新的要求,对教学行为教学理念作出必要的调整。

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从接受式的学习、机械记忆式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探究、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这样一种学习状态。

6.课程评价方面建立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多个方面的变化,7.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重大改革,落实了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新体制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政策上给地方课程建设和上层课程开发预留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为每一个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课程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此次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完全可以预料在新课程推行以后,地方课程的建设和上层课程的开发一定会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丽风景。

8.课程的标准和教材的设计方面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1)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注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权力等,这样一些基本的理念在各科标准和教材内容中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体现。

(2)突破学科界限,在立足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学科结构的逻辑性的基础上,不为过去所谓的学科中心的观点所束缚,使课程设计能够跨越学科,更加密切地关注社会现实,与生活实际发生关系,与学生的实际经验发生联系,能够及时反映一些社会科技发展的新动态。

(3)改善学习方式,在标准的确定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都强调要通过教材设计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4)课程教学评价建议具有了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在此次大纲的教材设计中针对如何评价课程教学设计了更多的具有操作性、指导性的建议。

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教学方法体现(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学会做人,确立诚信、友善、智慧、责任、公平、开放等优秀品质。

其次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创造具有个体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培养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突出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一般采用“激励”的方法,让学生感到“我能,我行,我会成功”,然后要鼓励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四)加强开展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强调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并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中明确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针对课程中安排的活动内容,教师要运用不拘一格的多种形式进行可行的、实效的、有主题性的、有针对性的选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讨论、访谈、体验、演讲、交流等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提高学生“德”的素养。

切忌把活动课当成“自己课”、“放羊课”。

(五)切忌沿袭过去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审题能力不强、缺乏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方法,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面的联系,思维不活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对开放性试题不适应;文字表述能力不强,语言表达不规范等。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存问题(一)采用精英决策模式,凸现核心利益者缺位。

我国新课改的决策议程形成了完整的链条:提出政策问题——界定政策问题——调查论证——专家小组理论设计——面向社会各界征询意见——决策,这一看似民主的决策链条仍然是自上而下的精英决策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