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鹿鸣》

诗经《鹿鸣》


这首诗共用了三种艺术手法:引用、 比喻和用典。
这首诗的第二联主要引用了《诗经》 中《郑风•子衿》和《小雅•鹿鸣》两 诗中的诗句。我们已经学习了《诗经》, 所以主要讲一下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诗经•子衿》
•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 不嗣音? •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 来? • 挑兮达tà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 月兮。
一吹笙管振簧片, 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们待我真友善, 指示大道乐遵照。
第一章,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 “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 写主人热情好客,谦和有礼,不仅 琴瑟和鸣,营造出一个非常热烈、友好、 欢快的气氛,还拿出满筐的礼物献给客 人。而主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虚心向 嘉宾求教,请他们贡献有关治国之道的 意见。
印度文学中有鹿王“九色鹿”。
在佛教故事中,鹿也经常以正义、善良、 吉祥的化身出现。在《九色鹿》故事中,救 人于溺反而恩遭仇报的九色鹿是菩萨的化身; 九色鹿以自己的善行,感化了因误听谗言而 差一点杀死九色鹿的国王,责令“自今已往, 若驱逐此鹿者,吾当诛其九族。于是众鹿数 千为群,皆来依附。饮食水草,不侵禾稼。 风雨时节,五谷丰熟。人无疾病,灾害不生。 其世太平运命化去”(常任侠《佛经文学故 事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010年5月,法国,第63届戛纳电影节
汉服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 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 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zā,何枝可依?山不 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bǔ,天下归心。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修身要学诗,立身要学礼,陶冶性情要学乐。
兴于诗 —— 人的道德修养要从具体、感性的榜样学起, 《诗》提供了许多典范,使人们的言谈身行有了可靠的合乎礼 义的依据。 立于礼 —— 从道德修养过程来说,是比“兴于诗”要更深 入的阶段。礼,是贯穿“仁”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 规定。可以区别上下贵贱,匡正名分,使不同的等级的人有与 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动。从学习生动形象的《诗经》到掌握 礼的各种原则规定,是认识的提高和进步。 成于乐 —— 道德的修养到“立于礼”并没有完成,还要通 过音乐陶染,来改造自己的情性,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 己从本能出发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孔子所说的乐是雅乐,非一般的乐。
式:语助词
宴请佳宾嬉娱任逍遥。
第二章 由主人(主要是 君王)进一步祝词
着重赞美嘉宾德行的卓越, 主人敬以美酒,嘉宾兴致盎然, 场面气氛颇为热烈。
呦呦鹿鸣, 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 湛:通“耽”,沉湎于 和乐且湛。 欢乐,十分尽兴。 我有旨酒, 以:介词,用来 以燕乐嘉宾之心。
呦呦鹿鸣, 呦呦:鹿鸣声 食野之苹。苹:一种草名 鼓,弹奏。 我有嘉宾, 瑟,一种弦乐器。 笙,一种管乐器。 鼓瑟吹笙。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
吹笙鼓簧, 承:捧。将:送,献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指示,教导。 周行:大路,引申指大道理。 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出自《鹿鸣》。
《短歌行》引用这四句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 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 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和文 学家。作为一代枭雄, 他精通音律,雅好诗 章,好作乐府歌辞。 他的诗继承汉乐府的 传统,既能反映现实, 又有很深的感慨。语 言质朴自然,在深沉 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 股慷慨激昂、积极向 上的情绪。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建安13年,适时曹操已 平定北方,率军南征至长江,与孙权 决战,这天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 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欢宴诸将。 酒至兴处,他吟唱了这首《短歌行》。
• •
诗歌主题明确,表达了作者渴望有大量人才 来为己所用的愿望。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 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世袭豪强 势力,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先后发布了 “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 《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 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 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 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曹操的《短歌行》共两首,此为其第一首。 短歌行,属汉乐府曲调名,因其声调短促而名, 是宴会上唱的乐曲。作者是按旧题写的新辞。 • 诗歌通过宴会的歌唱来表达了诗人求贤如渴 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分为四节, 首八句为第一节,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 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 次八句为第二节,诗人两次引用《鹿鸣》成句来 表现求贤思想: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 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再次八句为第 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 别照应前两节。最后八句为第四节,先以情景启 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 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蒿:菊科植物名 德音:因品德好而 一群鹿儿呦呦叫,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获得的荣誉。 在那原野吃蒿草。 孔:甚,很。 视民不恌, 我有一批好宾客, 昭:明,著。 君子是则是效。 品德高尚又显耀。 视:通“示”,昭示,显示 示人榜样不轻浮, 我有旨酒, 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燕:通“宴”,宴会,宴饮。 嘉宾式燕以敖。 敖:通“遨”,游玩,游逛。 我有美酒香而醇,
第三章,写宴饮气氛达到 高潮,主人再次敬酒。 经过反复渲染,宴饮气氛 达到极致,使人不禁深受感 染。
一群鹿儿呦呦叫, 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 弹瑟弹琴奏乐调。 弹瑟弹琴奏乐调, 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美酒香而醇, 宴请佳宾心中乐陶陶。
燕乐:宴饮欢乐 乐:使„„快乐,使动用法
《诗经》是一首宴饮诗,描写了天子宴群臣嘉宾时瑟笙 和鸣、琴瑟和鸣的热闹情景,展示出一派和悦欢欣的气氛、 谦和有礼的情味和赞颂美德的取向。而这首诗每章都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蒿、芩)”开头,这和全诗的主 题有什么关系? 明确:“呦呦鹿 鸣,食野之苹”“呦 呦鹿鸣,食野之蒿”, “呦呦鹿鸣,食野之 芩”,是起兴的艺术 手法,目的在于营造 一种祥和、热烈、欢 快的气氛,鹿鸣之声 与琴瑟之音也形成了 一种呼应。
和鹿有关的成语
指鹿为马: 鹿死谁手: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 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逐鹿中原: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 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鹿走苏台: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出处:《汉书.伍被传》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想当皇帝,在东宫召见伍被一起议事,封 伍被为将军。伍被说:“王安得亡国之言乎?昔子胥谏吴王,吴王 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 ,露沾衣也。”刘安不听劝阻,结果叛乱失败。 心头撞鹿:心里像有小鹿在撞击。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王庆看到好处,不觉心 头撞鹿,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霎时间酥了半边。” 鹿死不择荫: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 法慎重考虑。 鹿驯豕暴:意指一会儿像鹿一样柔驯,一会儿像猪一样凶暴。 形容狡诈。
礼 仪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 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礼仪的“仪”字 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总之礼仪是尊重自 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进而言之,礼仪其实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 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 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 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礼仪礼仪的含义:礼仪就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鹿母》故事中生了两只小鹿的母鹿更是一个“志节感人,慈行 发中”的悲悯者的形象,它以自己的“笃信死义”,感动了一个执 意欲猎杀它的人,使得母子转危为安。于是,“国人咸知普感慈信。 鹿之仁行,有喻于义,莫不肃叹……”(《佛经文学故事选》)可 见,鹿在儒道释三种文化以及古代民间信仰中,都是极受青睐的动 物,它是人们心目中的灵兽,是美好愿望的象征。
几个问题? 1、诗歌为什么要用“鹿鸣”作为起兴?
(1)周王和群臣也如同 野鹿和睦群处,相呼共 食一样。 加官进禄(鹿上鸡 )
(2)鹿在中外文学中经常以仁兽的形象出现。 宋人《青锁高议》中有《仁鹿记》。鹿在古人心目中的美好形 象,还表现在古代风俗文化的许多方面。《礼记》篇曰:“何谓四 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作为古人心目中灵兽的麒麟,实 际上就是从鹿演化而来。麒麟这两个字均从鹿,《说文解字;鹿》 部:“凡鹿之属皆从鹿。”又释麒:“麒,大牡鹿也。”也就是大 公鹿。又释麒麟:“麒麟,仁兽也。”此说从《公羊传》。而《毛 传》也认为:“麟信而应礼。”可见,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汉代,鹿 在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美好的形象早就形成了。 从自然界的生灵到“信而应礼”、“恳诚发乎中”的“仁兽”, 鹿在古代文化中的寓意不断丰富发展。同时,由于远古时代就出现 了鹿崇拜,许多民族都崇拜白鹿,以为鹿皮毛色白为瑞兽神畜。以 至于发展到后来崇拜神仙时,白鹿也一直是仙家的神畜。唐代诗人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写道:“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 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曾受过道箓(道箓,是道教的 一种宗教仪式。道教徙受道箓,和佛教徙的受戒,耶稣教徙的受洗 礼,性质类似,都是宗教活动),他的诗可以反映出唐代痴迷道教 的士人对白鹿的喜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