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第七章PPT定

国际法第七章PPT定


5.救援宇航员原则。各国应将宇航员视为人类派 往外空的使者,在宇航员发生意外、遇难或在另 一国境内或公海紧急降落的情况下,各国应进行 一切可能的援助,并尽快安全地将他们送回该航 天器的登记国家。在外层空间活动的任何国家的 宇航员应向其他国家的宇航员提供一切可能的援 助。 6.外空物体登记和管辖原则。 7.国际责任原则。 8.保护空间环境原则。 9.国际合作原则。
《外空条约》第4条规定,各国必须把月球和其他 天体绝对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天体建立军事基 地、设施和工事以及进行军事演习。 为使月球专为和平目的而使用,《月球协定》明确 做出了4项禁止性的规定。 1.禁止在月球上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或从事 任何其他敌对行为或以敌对行为相威胁; 2.禁止利用月球对地球、月球、宇宙飞行器或人造 外空物体的人员实施任何此类行为或从事任何此 类威胁; 3.禁止在环绕月球的轨道上或飞向或飞绕月球的轨 道上,放置载有核武器或任何其他种类的大规模 毁灭性武器的物体,或在月球上或月球内放置或 使用此类武器;
此后,经过对《外空宣言》的补充和修改,于1967 年1月27日签订了《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 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 简称《外空条约》),形成了外层空间法的基本 原则。 根据《外空条约》的规定,国家从事外空活动应遵 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共同利益原则。 2.自由探索和利用原则。 3.不得据为已有原则。 (以上三条为最基本原则)
宇航员紧急降落后,应立即安全地将他们送回航天 器的登记国。在外层空间和其他天体上进行活动 时,一个国家的宇航员应给予任何其他国家的宇 航员以一切可能的援助。各国应把其在外层空间, 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所发现的能够对宇航员生 命或健康构成危险的任何现象,立即通知给其他 国家或联合国秘书长。外空物体登记国对留置在 外层空间或其他天体上的外空物体及其所载人员 仍然保持管辖权和控制权。
(五)《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 定》,简称《月球协定》 该协定于1979年12月5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79 年12月18日开放签字,1984年7月11日生效,共 21条。该协定确立了月球和其他天体的法律地位 ,并规定了月球和其律制度
一、外空物体登记制度 (一)须登记的外空物体 根据1975年《登记公约》第1条的规定,外空物体 是指所有由发射国射入外层空间的物体,包括一 个外空物体的组成部分以及外空物体的发射器及 其零件。 发射国是指一个发射或促使发射外空物体的国家, 或者一个从其领土上或设备发射外空物体的国家 。发射到外层空间的外空物体,必须在一个发射 国登记。如果一个外空物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发射国,应由发射国共同决定由其中一个国家登 记该外空物体。
四、月球开发制度 (一)月球的法律地位 《月球协定》第11条规定了月球及其自然资源的法 律地位。按此规定,月球不得由国家依据主权要 求,通过利用或占领,或以任何其他方法据为己 有。月球及其自然资源均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月球的表面或表面下层或其任何部分或其中的自 然资源都不能成为任何国家、政府间或非政府间 国际组织、国家组织或非政府实体或任何自然人 的财产。各国有权在平等基础上按照国际法和 《月球协定》的规定探索和利用月球,不得有任 何性质的歧视。
发射成功的外空物体必须在两个登记册上登记:一 是发射国的国家登记册;二是联合国登记册。 联合国设置一个总登记册,由联合国秘书长保存, 记录各发射国所提供的发射成功的外空物体的情 报。每一登记国有义务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尽速 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供有关登入其登记册的每一个 外空物体的下列情报:1.发射国的国名;2.外 空物体的适当标志或其登记号码;3.发射日期、 地域或地点;4.基本的轨道参数,包括:(1) 焦点周期;(2)倾斜角;(3)远地点;(4) 近地点;(5)外空物体的一般功能。
三、损害赔偿责任制度 《外空条约》和《责任公约》确定了各国对其在外 层空间所从事的活动要承担国际损害赔偿责任的 原则、规则和程序。 (一)责任主体 根据《外空条约》第6条的规定,各国对其政府部 门或非政府团体组织在外层空间所从事的活动, 都要承担国际责任。 《责任公约》还明确规定,发射国对其发射的外空 物体造成的损害应负赔偿责任。
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各国有权在月球上采集并移走 矿物和其他物质的标本。发动采集此类标本的国 家,可以保留其处置权,并可为科学研究的目的 而使用这些标本。同时,各国也顾及到是否可以 将此类标本的一部分提供给其他国家、感兴趣的 国际科学界作科学研究之用。各国在进行科学研 究时,可以使用适当数量的月球矿物和其他物质 以支援他们的任务。如果各国同意在派遣前往月 球或在月球之上建立装置时,在实际可能的范围 内,尽量交换科学和其他人员。 (四)月球的环境保护制度 《月球协定》第7条对此做出规定,各国在探索和 利用月球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月球环境的现有 平衡遭到破坏。
(三)登记时限 登记时限是指发射国完成外空物体登记工作的期限 。对此,《登记公约》没有明确规定,仅在第4 条第1款规定,登记国应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尽 速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供外空物体的情报。 二、宇航员营救制度 《外空条约》和《营救协定》具体规定了营救制度 的内容。 《外空条约》第5条规定,各国应把宇航员视为人 类派往外层空间的使者。在宇航员发生意外、遇 难或在他国境内、公海紧急降落时,各国均应向 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
《营救协定》进一步规定,每一国家在获悉或发现 宇航员在其管辖的区域,在公海,在不属于任何 国家管辖的其他任何地方发生意外,处于灾难状 态,进行紧急降落或非预定的降落时,要立即, 1.通知发射当局,在不能判明发射当局或不能 立即将此情况通知发射当局时,要立即用其所有 的一切适用的通信手段,公开通报这个情况; 2.通知联合国秘书长,动用他所拥有的一切适 用的通信手段,传播这个消息。这是《营救协定》 规定的各国对营救宇航员的通知义务。
再次,外层空间法调整的是国际法主体间,主要是 国家间和国际组织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间在探 测、开发利用外层空间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 关系,规定其权利和义务,并对之具有法律拘束 力。 最后,外层空间法的效力范围是国家主权管辖和支 配范围之外的整个宇宙空间及其天体。 二、外层空间与空气空间的划界 在空间物理学上,空间大体上可以分为空气空间和 外层空间。 地球上空有一个大气层,也就是空气空间(air space),大气层之外就是外层空间或宇宙空间或 太空( outer space)。
发射国是指发射或促使发射外空物体的国家,以及 从其领土或设施发射外空物体的国家,而由其发 射的外空物体则包括外空物体的组成部分,物体 的运载工具和运载工具的部件。发射国对其发射 成功或未成功的外空物体所造成的损害,都应负 赔偿责任。 当一个发射国的外空物体对另一发射国的外空物体 造成损害,并因此对第三国造成损害时,前两个 国家应共同对第三国承担责任,其损害赔偿责任 应按其过失的程度分摊。
4.禁止在月球上建立军事基地、军事装置及防御工 程,试验任何类型的武器及举行军事演习。但不 禁止为科学研究或为任何其他和平目的而使用军 事人员,也不禁止使用为和平探索和利用月球所 必要的任何装备或设施。 (三)月球的探索和科学研究制度 在月球探索和利用方面,各国在实际可行的范围内, 尽量将其在月球方面的活动告知联合国秘书长、 公众和国际科学界。每次飞往月球的任务、时间、 目的、位置、轨道参数和期间的情报应在发射后 立即公布,而关于每次任务的结果,包括科学结 果在内的情报则应在完成任务时公布。
各国通过国际条约确立了外层空间的法 律地位:所有国家可在平等、不受任 何歧视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自由探索 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 体,自由进入天体的一切区域;各国 不得通过主权要求、使用或者占领等 方法,以及其他任何措施,把外层空 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据为己有。 外层空间属于全人类开发范围。 其次,外层空间法的主体是国际法的主 体,主要是国家和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4.和平利用原则。包括对外空军事化的 限制和禁止。《外空条约》规定:各 国不得在绕地球的轨道上放置任何携 带核武器或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 物体,不在天体上配置这种武器,也 不以任何其他方式在外层空间部署这 种武器;各国必须把月球和其他天体 专门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天体建立 军事基地和设施,禁止在天体试验任 何类型的武器以及进行军事演习。
关于外层空间和空气空间的界限如何划分的问题, 理论上尚存在分歧。 三.外层空间法的原则 外层空间法的原则是指国际法主体在进行探测、开 发和利用外层空间活动中应遵循的共同准则。 196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1721号决议,肯定了外层空 间由所有国家按照国际法自由探索和利用,不得 由任何国家据为己有的原则; 1963年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 空间活动的法律原则宣言》,简称《外空宣言》, 包括有9条法律原则。
三、外层空间法的表现形式 作为外层空间法主要表现形式的国际条约,最主要 的有以下五个: (一)《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 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简称《外空 条约》 该条约于1966年12月19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67 年1月27日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开放签字, 1967年10月10日生效。这是外层空间法最重要的 国际条约。
(三)《空间实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 简称《责任公约》 该公约于1971年11月12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72 年3月29日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开放签字, 1973年10月9生效,共28条。该条约详细规定了 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以及求偿的程序。 (四)《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 简称《登记公约》 该公约于1974年11月12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75 年1月14日于纽约开放签字,1976年9月15日生效 ,共12条。主要规定了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登记 制度。
该条约确立了外空的法律地位,详尽规定了国家外 层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确定外空只用于和平目 的,禁止在地球轨道放置任何携带核武器或大规 模毁灭性武器的实体或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建立 军事基地、设施和工事;规定了宇航员的法律地 位及对其的营救,并对发射物体的所有权、管辖 权、追索权以及损害赔偿责任做出了原则性的规 定。因此,该条约是指导各国外空活动的基本法, 被称之为“外空宪章”。 (二)《营救宇航员、送回宇航员和归还发射到 外层空间的实体的协定》,简称《营救协定》 该协定于1967年12月19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68 年4月22日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开放签字, 1968年12月3日生效,共10条。该协定主要规定 了营救宇航员的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