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资料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地震资料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克浪石油技术有限公司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基本概念
重要参数论证 三维设计流程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1、基本概念
炮点距、检波点距、最大炮检距、偏移距 炮排距、线距 最大非纵距、纵向最大炮检距 纵横比(最大非纵距比纵向最大炮检距) 最大的最小炮检距、最小的最大炮检距 模板、排列片、关系片 线束、奇偶、砖墙、斜交、锯齿、细分面元
b=Vint/(4*Fmax*Sin)
b---面元边长 Vint---上一层层速度 Fmax---最高无混叠频率
b=Vint/(2*Fdom)
b---面元边长 Vint---上一层层速度 Fdom---反射层视主频
---纵向、横向地层视倾角
注:这里不用平均速度,而用上一层的层速度是避免对面元的过分限制。
2、剖面分析
(倾向与走向面元、覆盖次数和有效覆盖次数、炮检距、激发子波变化等 ) 共偏移距剖面、面元合并处理,抽炮处理和抽道处理,动校拉伸和速度谱, 限定炮检距处理,道组合与炮组合处理
3、以往施工方法分析
(面元、覆盖次数、炮检距、激发因素、接收因素分析等)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观测系统设计
1、观测方向、宽窄方位角、观测系统类型确定 2、面元/道距、覆盖次数、最大的最小炮检距 、最大炮检距、最大非纵距、接收线距等因 的素确定
a、fp)
2、运用相关资料验证地球物理参数的可靠性
(运用代表性地质剖面、钻井、测井资料、综合录井资料、目的层平面构造
等值线图 、重新分析处理资料验证求取参数的可靠程度)
3、采集参数论证
(进行激发、接收以及纵横向分辨率、面元/道距、覆盖次数、最大炮检距 、最大非纵距 、接收线距)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最大炮检距
点模型、线模型和实际资料
炮检距与动校拉伸系数、速度分析精度、反
射系数、初至切除、压制多次波的关系。
动校正max t0
2 fp 1v v 1 2 v
X max
t0 v k
1 k 2
k 为 fn/f 的比值, f 为动校前反射 波频率,fn 动校后反射波频率, v 为均方根速度。
模型分析
1、模型建立
(建立构造走向、倾向典型的地质模型)
2、模型分析
(进行偏移孔径、纵横向分辨率、面元大小分析以及特定的模 拟分析如观测方向和炮检距分析、波场和射线路径分析、多 次波分析等)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以往资料分析
1、单炮分析
(规则干扰波和环境噪音及背景噪音、有效波、炮检距、单炮品质分析等) 手段-不同显示方式、定量方式、分频扫描 面波——视速度、干涉范围、频带宽度、视波长、分频扫描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最终设计方案
1、电子文档-设计报告
2、附图-设计附图(PPT格式、编号统一) 3、电子表格-工作量统计、线束编排、参数 论证结果、观测系统对比 4、多媒体-设计汇报多媒体
5、文稿审批、修改、成稿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谢谢!
3、基本流程



搜集资料以及野外踏勘 勘探目标标定 采集参数论证、模型分析、资料分析 观测系统设计 观测系统优化(面元、编辑、工作量) 线束编排、工作量统计 最终设计方案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搜集资料
一、布署:地质任务、勘探部署图、测线位置图和边界坐标,当三维工区与其它工区相接时
,需借相邻工区的边界坐标。
处理报告(包括附图集)
五、原始数据:典型测线的最新原始资料、近期施工邻区的原始资料,包括磁带、班报、 SPS数据(测量、表层数据、静校正)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野外踏勘
1、踏勘的目的
(了解工区地表条件、地形地物特征;主要是环境噪音发育、激发、 接收条件---埋置与耦合、障碍物情况)
2、踏勘设备、工具
3、炮检点的编辑、关系片的改变 (根据地形地物、激发岩性、接收条件以及深层地震反射强弱 和波场的复杂程度进行优化)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线束编排和工作量统计
1、整个工区模拟放炮并进行线束编排 2、物理点数及测线长度 3、各种边界面积和边框坐标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最终设计方案
1、勘探部署 2、工区概况 3、以往施工方法及以往资料分析 4、技术难点及技术对策 5、野外采集方法 6、边框坐标及工作量统计 7、野外采集技术要求及质量控制 8、HSE及工程运作 附图、附表
二、表层资料:地形图(必须)、以往施工的表层调查资料(微测井、小折射等)、激发岩 性分区图及表层结构相关图件、干扰波调查 三、深层资料:测线位置图、各目的层的构造图T0图(必须)、资料品质图、典型的水平和 偏移剖面(必须)及地质剖面、井资料(综合录井资料、测井报告、VSP资料、声波测 井资料) 四、以往可参考的报告资料:施工设计及施工总结、试验设计和试验总结、综合研究报告、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2、重要参数论证

面元/道距大小论证(纵向、横向,空间采
样、横向分辨率、最高无混叠频率)

最大的最小炮检距(3D)

最大炮检距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2、重要参数论证

组合(炮检)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面元/道距大小论证(纵向、横向,空间采
样、横向分辨率、最高无混叠频率)
1、最高无混叠频率 2、横向分辨率
(GPS、罗盘、地形图、相机、尺子、笔、计算器、铁锹等)
3、踏勘路线的选择
(以最短的路径,勘测区内各种典型的地形地物等地表条件)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勘探目标标定
1、标定勘探位置
(卫片、地形图、激发岩性分区图、表层结构相关图件、资料 品质图、代表性水平偏移剖面、各目的层的构造及T0等值线 图、代表性地质剖面、原始单炮位置)
2、标定勘探层位
(代表性水平偏移剖面、代表性地质剖面、钻井、测井资料、 综合录井资料、资料品质图针对哪一层、目的层平面构造等 值线图 、重新分析处理资料、单炮资料、速度谱资料)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采集参数论证
1、运用偏移剖面、构造T0图求取地球物理参数
(在勘探目标标定的基础上,在对整个工区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选取工 区有代表性的控制点,求取地球物理参数,主要包括t0、h、vint、vrms、
fp为反射波主频,t0为反射时间,
v为均方根速度,v为v的6%。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最大炮检距
反射系数稳定 初至切除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最大炮检距(线模型)
T2-1
T2-1
T5 T5 2580m 2580m 3140m 3200m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最大炮检距(原始资料分析)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3、根据具体要求,以纵横向覆盖次数的计算公 式为约束条件设计观测系统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观测系统优化思路
技术
经济性
可操作性
地震采集设计基本流程
观测系统优化
1、通过面元属性及统计属性选择观测系统 2、三维工作量对比、地质任务要求、设备投入等

工作量与面元大小 面元大小 接收道数 炮数 常数 工作量与覆盖次数 覆盖次数 炮数与道数 工作量与接收线数、滚动方向(质量控制) 工作量与线束滚动距离 工作量与设备投入、边界、勘探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