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允诺禁反言的概念及渊源“允诺禁反言”是英美合同法为确定合同责任而发展起来的概念。
“允诺禁反言”,又称允诺后不得翻供或不得自食其言,是指根据诚信原则,允诺人所作的赠与的允诺或无偿的允诺具有拘束力,而须加以强制执行。
根据传统的对价理论,受诺人对允诺发生依赖,在任何情况下对于恩惠性允诺的约束力都不发生影响。
早在15世纪,英国大法官法庭即认为如果一个允诺人致使受诺人改变了其地位,则允诺人有道德上的义务去履行其允诺,因为对允诺人履行其义务的期望符合社会的总体利益。
但是由于受法院对对价严格要求的限制,该原则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没有受到重视。
1947年丹宁大法官所作的高树案的判决成为允诺禁反言规则在英国的复兴。
相比之下,允诺禁反言原则在美国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它甚至被众多学术著作成为“约因的替代”。
1898年的Ricketts v.Scothorn案是美国法院早期对“禁反言”进行解释和适用的典型案例。
并且美国在1932年起草的《契约法重述》和其第二版的汇编中,以第一版的第75条规定的“约因”和“衡平禁反言”原则为基础,对允诺禁反言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这一原则在美国契约法上得到确定。
2允诺禁反言原则的成立要件2.1必须有无偿的或不等对价的允诺存在允诺禁反言原则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合同责任的损害赔偿模式,即允诺招致了信赖损害便可产生契约责任,建立了以允诺为核心的合同责任制度。
没有允诺,信赖将失去“生命之源”,责任也就无从产生。
因而,存在允诺人的允诺便成为构成允诺禁反言原则的首要前提条件。
允诺既可以通过言辞表达也可以借助于一定的行为。
不论当事人作出允诺时采取何种表现方式,允诺的内容都必须是明确、确定的,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便不能适用允诺禁反言原则。
对于实践中如何判断是否存在这种允诺,英国采用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客观标准,只要允诺人的允诺只是受诺人合理相信,他将不会严格坚持他的法定权利。
2.2须允诺人有理由遇见其允诺将会导致受诺人产生依赖该要件从受诺人和允诺人两个角度来展开,就受诺人来说,在合同的订立或履行过程中,对允诺人作出的无偿或不等价的允诺,必须产生合理的信赖。
也就是说,受诺人必须是客观上真实相信了允诺人的允诺并依此行事;其主观上善意,并依同样一个理性的第三人在相同的情况下亦有理由信赖该允诺。
从允诺人的角度来看,对自己在合同订立或履行过程中所做出的无偿或不等价的允诺,他应当合理预见到其允诺将会使受诺人产生信赖,知道或理应知道如果自食其言的话,会对受诺人造成损失。
“所谓‘合理预见’,可以‘多事的旁观者’原则来判断,即一个通情达理的第三人处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预见到这种结果的发生,就是‘合理预见’”。
①2.3须受诺人对允诺发生了实际的依赖允诺人的允诺必须以某种方式影响了受诺人的行为,受诺人的行为若并未因允诺人的允诺而改变,则不构成禁反言。
这是因为允诺禁反言原则的主旨是在允诺人和受诺人之间实现一种利益公平分配的状态,在允诺人的允诺并未对受诺人产生实际影响的情况下,援引允诺禁反言原则来让允诺人承担责任是不公平的。
2.4须受诺人因对允诺发生依赖而遭受实际损害或损失允诺禁反言是法律上伸张公平正义的原则,如果受诺人因对允诺发生依赖而遭受损害,是为实质意义上的不公平,就应当援用该原则对受诺人的损害在公正的范围内予以补偿。
这一点也表明在受诺人没有损失或损害的情况下,让允诺人收回许诺,可能就不是不公正的,此种情况允诺人可以撤回允诺,但要对受诺人做到合理通知。
2.5该原则的适用必须是基于公正的要求这一要件要求,允诺禁反言原则的适用必须是基于公正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唯有在强制执行允诺才能避免不公平的结果的情形下,才能适用允诺禁反言原则。
如果依照普通法的基本规则就能做出公正的裁决,则无援引允诺禁反言原则的必要。
一般来说,以上五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适用“允诺禁反言”原则。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美国合同法上只具备上述第一个条件,该原则也可以适用。
如美国《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90条第二项规定,关于慈善性捐助或婚姻财产协议所作的允诺,即使无证据显示该允诺曾引致受诺人作为或不作为,该允诺仍有强制执行力。
可见,美国在“允诺禁反言”原则的适用上较之英国,要更灵活一些。
3允诺禁反言原则的适用范围3.1无偿赠与的允诺,包括有信赖损害的允诺和无信赖损害的允诺有信赖损害的允诺是指由允诺人做出的,受诺人产生依赖并因此遭受损害的允诺。
允诺禁反言原则在这种情形下适用,应当符合它适用的五项条件。
这是允诺禁反言原则的最初适用。
无信赖损害的允诺是指由允诺人做出的,并未给受诺人造成损害的,但依诚信原则或公序良俗制度允诺人不得反悔的允诺。
该情形包括允诺人做出的慈善性允诺和婚姻上财产和解的允诺。
由于这类允诺涉及到公序良俗,美国多数法院并不拘泥于允诺禁反言原则的构成要件而直接赋予其以强制执行力。
但英国合同法并不承认这种允诺的效力。
3.2合同订立过程中允诺人做出的只要受诺人成就一定条件就可能获得签约权的允诺这种允诺可以获得合同法上的救济是允诺禁反言原则在20世纪发展的结果。
按照对价原理,由于允诺人和受诺人尚处在合同谈判过程中,他们之间并没有合同关系存在,不论受诺人为成就一定条件而遭受何种程度损失,允诺人都不必承担赔偿责任。
这对受诺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但随着对价制度在20世纪的衰落,法官都倾向于援用允诺禁反言原则来赋予这种允诺以强制执行的效力。
3.3合同履行过程中允诺人对受诺人违反合同条款放弃追究的默示允诺这种允诺不是用语言明示的,而是通过行为来推定允诺人曾做出这样的允诺,此所谓默示允诺。
根据英国早期的判决,法官只对双方当事人中一方明知对方违反合同而放弃追究的,免除违约方的责任。
但在1970年Panchaud Fr'eres SA案中,法院将“允诺禁反言”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展到默示允诺。
该案的法官认为,对方违约后该方仍继续履行合同,虽然该方因疏忽而不知对方违约,但根据其继续履行合同的行为,可以推定他放弃追究对方责任的允诺以默示的方式存在,该原则对这种允诺也应当适用。
4英美法的允诺禁反言和大陆法的意思表示允诺禁反言的产生是对于对价理论的不足,同时也是对于当事人之间合理的信赖利益保护而设立的一种制度,允诺禁反言弥补了对价理论的不足,为英美法中的合同法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陆法系国家,更加强调意思表示一致,通过意思表示理论的方式来保护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其作用的完整性当(下转第359页)对允诺禁反言原则在英美合同法中应用的思考张又心(兰州女子中等专业学校,甘肃兰州730020)【摘要】允诺禁反言原则兴起于19世纪末的司法实践,并在20世纪得以确立,美国《契约法重述》对该原则有明确的规定。
本文从允诺禁反言原则的概念与渊源入手,综合分析该原则的构成条件和适用范围,从而对英美法中的允诺禁反言和大陆的意思表示进行比对,提出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允诺禁反言;英美法系;意思表示作者简介:张又心,兰州女子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二级教师。
不合适的。
因为,无论用何种理论解释局压工作,其实质是未直接受力面积对直接受力面积有帮助作用,存在着力的扩散。
资料[10]限于当时的条件,假定梁端砌体应变为线性分布,再假定应力应变符合对数规律,可以推导出应力分布为一条丰满曲线,见式(2-2),但是假定梁端砌体应变呈线性变化未有试验验证。
σx =fm1-e-ξε=fm1-eξεax(2-2)资料[11]通过理论分析、电算分析及试验实测,证实在弹性阶段梁端砌体应力分布为瘦形,局压应力可用下式来拟合:σy (x)=3Ncacb-9Ncacb(xac)+12Ncacb(xac)2-6Ncacb(xac)3(2-3)其中,Nc 为梁的计算支承反力,ac为有效支承长度。
梁端支承处砌体的局部受压属局部不均匀受压。
资料[12]表明,上部荷载对梁端局压强度是有影响的。
在σ0=0~0.5fm范围内,其承载力均高于没有σ0时梁局压承载力。
当σ=0.2fm附近,ηγ达到峰值(η为压应力图形的完整系数,γ为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高于σ=0时的ηγ。
国内对梁端有效支承长度的计算做了大量试验研究[13]。
假定梁端砌体的变形和压应力按线性分布,则砌体边缘的位移为ymax =atanθ(θ为梁端转角),其压应力为σmax =kymax,k为梁端支承处砌体的压缩刚度系数。
梁端砌体内实际的压应力为曲线分布,设压应力图形的完整系数为η,取平均压应力为σ=ηkymax。
按照竖向力的平衡条件得:Nl =ηkymaxab=ηka2b tanθ(2-4)根据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所进行的7组20根试件的试验结果,由式(2-4)可得到88年规范[14]中有效支承长度公式:a 0=38Nlbf tanθ姨(2-5)对于承受均布荷载q作用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可取Nl =12ql(2-6a)tanθ=124Bcql3(2-6b)h c l =111(2-6c)考虑到混凝土梁开裂对刚度的影响,以及长期荷载刚度折减,在经济含钢率范围内可近似取Bc ≈0.3EcIc,当采用C20的混凝土时,将上述各值代入公式(2-5),可得:a 0=10hcf姨(2-7)即我国现行规范[15]给出的计算公式。
在常用跨度梁情况下,简化公式(2-7)与精确公式误差约在15%左右,不致影响局部受压安全。
梁端设有刚性垫块时,梁端有效支承长度a采用刚性垫块上表面梁端有效长度。
刚性垫块上表面梁端有效支承长度a按下式确定,其中δ1为刚性垫块的影响系数。
a=δ1hcf姨(2-8)3结语3.1由于砌体由块材和砂浆组成的,是一种离散程度较高的材料,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时会存在一些误差,应加强砌体材料的本构关系的研究。
3.2对于多跨连续板,由于影响因素很多,如板的跨数、板的跨度、板的荷载分布等,因而情况比较复杂,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罗福午,郑金床,叶知满.混合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22.[2]王旭冉.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与展望[J].天津建筑科技增刊,2007,(1):3-5.[3]BS5628.An Introduction to Load Bearing Brick Design[S].[4]DS414.Strctural Use of Masonry[S].[5]J.Colville,A.W.Hendry.Tests of a Load Bearing Masonry Structure[J].Proc.Br.ceram.Soc,1978(27):34-217.[6]B.P.Sinha,A.W.Hendry.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Behaviour of a Brick Cross-Wall Structure[J].Proc.Br.ceram.Soc,1978(27):67-76.[7]CIB58.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Masonry Structures CIB ReportPublication58[S].[8]HИTу120-55.砖石及钢筋砖石结构设计标准及技术规范[S].[9]伍培根.挑梁下砌体应力分布[J].建筑结构,1980(6):21-23.[10]丁大钧.砖石结构设计中若干问题的商榷[J].南京工学院学报,1980(2):90-104.[11]孙伟民.砖砌体梁端局压接触应力及承载力试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1984.[12]唐岱新,王广才,张景吉.上部荷载对梁端局压影响[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85(2):31-37.[13]温克刚.砖砌体结构中梁端有效支承长度的探讨[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9(1):25-27.[14]GB J3-8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15]GB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责任编辑:王静]●(上接第283页)中也体现了允诺禁反言,只不过在大陆法系国家,我们并不用允诺禁反言来称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