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戏剧与影视的关系讲解

戏剧与影视的关系讲解


• 电视剧的戏剧本性及特点,是由电视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决 定的。 • 首先,电视剧的接受工具是电视机。受荧屏的限制,电视 画面多以中近景为主,出场人物一般只有三五个,表现重 心是人物关系及其内心世界。 • 其次,电视剧画面有限,但播出时间有很大弹性,可以采 用连续剧的形式多方面展现人物的情感纠葛。 • 再次,电视剧的接受与欣赏具有分散性、个别性和随意性, 这跟戏剧电影的接受方式有着本质区别。
戏剧与影视的关系
• 一、戏剧与影视的共同点 (1)形象的直观性
通过视听形象和演员的表演,直接具体、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甚 至无需思索、想象,便能轻松愉快地感受到生动、直观的审美愉悦。
(2)综合性艺术
戏剧、影视同时拥有了视觉与听觉、表现与再现、时间与空间艺术的审美 功能。
(3)叙事性艺术
戏剧、影视的表演必须依赖于曲折有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展示紧张、 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京剧《坐楼杀惜》和电视剧《水浒传》(4) Nhomakorabea演性艺术
戏剧、影视都具有二度创造性,表演性是其中心环节。

二、戏剧与影视的区别:
(1)观演一体与观演分离的艺术 • 就戏剧而言,当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演到精彩处,观众通过自己的掌声、笑 声、叹息、哭泣来表达他们演员表演的认同, 演员和观众之间形成现场性与双向交 流特点。 • 影视表演过程中则体现出观演分离的特点,演员直接面对的是摄像机镜头,不是观 众,等影视制作完毕,观众才能观看。 • (2)演员的表演的一次性与多次性 • 正是由于戏剧演员表演的现场性,与观众的双向交流性,所以演员的表演需要演员 多次排练,最后从头至尾、准确无误地一次性完成自己的表演。 • 而影视演员的排练却是非常短暂的,因此演员依照剧本以即兴创作的方式来进行自 己的表演,反复重拍,表演到导演满意为止。 • (3)假定性与纪实性艺术 • 在剧场内,演员表演的舞台空间是以假定性而见长的。戏曲具有歌舞性、程式化、 虚拟性特点,舞台表演的语言多为夸张性。 • 影视艺术营造的环境是极其逼真的, 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不同景别的运用, 使观众多角度、多视点地欣赏到演员的表演, 高清晰度、高灵敏度的话筒的运用, 使影视演员可以用最自然、最松弛、最口语的方式完成角色语言的创作。 • (4)按照剧本顺序和改变表演顺序,时空跳跃的艺术 • 为了加快拍摄进度,节省拍摄经费,影视一般不按照剧情发展的顺序而是按照这种 “打乱叙事顺序”、“时空跳跃”的方式进行拍摄的。发生在同一场景中所有场次 的戏都是集中在同一时间段里拍摄的,并不去考虑这些戏在剧本中的顺序。戏剧的 表演 则需要按照剧本顺序从头到尾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而不会改变演出场所。 • (5)单位不同 • 演员在影视表演的过程中,不但要打乱正常的表演顺序,而且还要将每段相对完整的 戏“化整为零”,分解成若干更小的单位———“镜头”。以镜头为单位进行表演, 是影视表演区别于戏剧表演的重要特征之一,蒙太奇是电影的本质。
• (2)属于电影和戏剧更深层次的审美融合
• 最早自觉进行这方面实验的是苏联导演梅耶荷德。 • 梅耶荷德把电影蒙太奇手法融于导演构思中,打破剧情的自然顺序,重 新结构剧本,从各种场景的并列、对比中产生新的意义。 • 而在中国影视与戏剧的深层融合产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剧种:戏曲电 影和戏曲电视剧。 • 黄梅戏电视剧《孟丽君》 • 徐玉兰、王文娟1962年版的越剧电影《红楼梦》 • 一电影手段与戏曲手法的有机结合。影片中有镜头的切换、蒙太奇手法 的运用、较为真实的场景布置、幻觉镜头等等;同时也注重戏曲四功五法 的表现,包括演员的内心独白、台步、背工等戏曲表演手法的运用、经 典唱段与经典唱腔的保留,流派之间的区分与合作。
• 三、戏剧与影视的联系: • (1)是电影技术和戏剧艺术的机械结合。 • “影戏”是电影和戏剧的最初结合。
• 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就是北京丰台照相馆拍摄京剧大师的《定军山》中 的“请缨”、“舞刀”、“交锋”三个场面。 •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胡蝶主演)中也穿插了 《玉堂春》、《四郎探母》等京剧片段。 • 1930年上海艺术剧社公演日本人村山知义根据雷马克的改变的话剧《西 线无战事》,开幕前先放映了一段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外国电影,并 加字幕说明。由于原剧多达11场,因而演出时多采用灯光“转场”方式 以便迅速转换场景,这是中国话剧与电影的最早结合。
• (4)回归戏剧本身 • 影视艺术对戏剧的冲击和影响,还表现在它 激活了戏剧的自我意识。 •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波兰导演格洛托夫斯基的 “质朴戏剧”理论和英国导演布鲁克的“空 的空间”思想。
话剧与戏曲的区别
• 1、内容构成要素不同 •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的戏剧大都综合着诗、歌、舞,这种综合性在中 国一直延续至今,而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形成了以文学为主干的话 剧、以音乐为主干的歌剧、以舞蹈为主干的芭蕾。话剧以对白为主,而 戏曲则综合了诗歌舞三种要素。(P19 P323) • 2、选用的剧本不同 • 时代不同: • 话剧至少横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传统戏曲主要集中在一个时 代——封建社会 • 结构不同: • 话剧多选用的剧本结构为锁闭式,戏曲选用的剧本结构多为开放式 (P121) • 斗争方式不同: • 西方话剧更多体现为进步势力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高乃依的《熙德》、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雨果的《欧那尼》等这种上演的斗争反映了 保守与进步势力的斗争);中国传统戏曲这方面的斗争较少,主要体现 为改编上的斗争(《赵贞女》变成了《琵琶记》) • 取材不同: • 从古希腊到18世纪,悲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喜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从18世纪后,西方戏剧总的趋向是强调写现实生活。 • 我国的戏剧写现代题材极少,李玉的《清忠谱》更少。我国的戏剧绝大多 数取材于历史故事传说,取材于古代的文言及白话短篇小说、唐宋传奇、 明话本、《聊斋志异》等。
• (3)新的戏剧形式——电视剧
• 电视剧是用电视传播的戏剧。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电视上播出 的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口含一朵花的人》(舞台剧形式),当时采 用的是现场直播方式。 • 1958年中国北京电视台 播出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采 用的也是现场直播式。 • 直到70年代受摄录技术的限制,多数电视剧还是直播,都体现出观演 的同一性。 • 到80年代,随着电子录像设备的发明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录播逐渐 成为电视剧制作的主流形态,观演的同一性才被打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