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数据的代表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张小龙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
2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3、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体会数据的权的作用,学习统计的思想方法。
4、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5、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权的概念及其作用的理解。
教学过程活动一: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1—郊县人数/万人均耕地面积/公顷A 15 0.15B 7 0.21C 10 0.18问题:1、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与那些因素有关?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这个郊县的总耕地面积和总人数分别是多少?你能算出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吗?3、小明同学求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x=(0.15+0.21+0.18)/3=0.18公顷,你认为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4、加权平均数和数据的权的意义分别是什么?你能否从小明的计算结论中体会数据的权的作用?5、若三个数x1,x2,x3的权分别为w1,w2,w3……w n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如何表示?活动二: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在实际问题中是如何体现的?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2—应试者听说读写甲85 83 78 75乙73 80 85 82A、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B、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活动三:例2,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所示:表20-3选手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A 85 95 95B 95 85 95请决出两人的名次。
—3—A 、你认为在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时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成绩?三项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B 、运用所学知识,你能决出两人的名次吗?C 、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从中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 活动4: 问题:A 、如果你是一个主考官,你将录取谁?B 、根据所学知识,你能计算出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吗? 教科书P139页练习2。
活动5: A 、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收获? B 、布置作业:教科书P149页第一题,第二题。
(只计算这些运动员成绩的平均数) 教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表述数据的权的意义以及数据的权的三种表现形式,能够正确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及其公式的结构特征。
—4—数据的代表—平均数说课稿张小龙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平均数这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e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肯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
—5—二、教法和学法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从生活案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平均数的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提出概念自学辅导巩固整理作业单(三)、探究交流,发展能力(四)、结合新课,布置作业反比例函数—白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6—m 2-2 反比例函数数的解析式。
2、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依据图象探索并理解它们的解析式。
3、能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定义:形如y=k/x (k ≠0,k 为常数)的函数,特别注意字变量x 的值不能取0。
y k>0 0 x 图象:双曲线 y k<0 0 xk>0时,在每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性质k<0时,在每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二、考点题型预测 1、定义的考察例:考函数y=(m-1)x 是反比例函数,则一次函数y=mx-1一定—7—a 2-5 不经过第几象限。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2、性质的考察例:若点A (-1/2,y 1)B (-1/4,y 2)C (1/2,y 3)三点都在函数y=k/x (k<0)的图象上,则y 1、y 2、y 3的大小关系为。
3、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例:如图Rt ABO 的顶点A 是双曲线y=k/x 与直线y=-x+(k+1)在第四象限的交点,AB x 轴于B 点且S ABO=3/2。
(1)求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求出直线与双曲线的两个交点A 、C 的坐标和 ABC 的面积。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三、典型题讲练(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点评)1、已知反比例函数y=(a-2)x 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求a 的值。
2、若函数y=(2m-1)x 与y=(3-m )/x 的图象相交于第一、三象限。
则m 的取值范围。
3、如图点P 是x 轴上的一动点,过点P 作x 的轴线PQ 交双曲线于点Q ,过点Q 当点P 沿x 轴正半轴方面运动时,Rt Q0P 的面积发生怎样的变化。
y Q 0 P x—8—四、小结1、能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能通过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与一次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说课搞—白文本节课讲的是九年级上册第五章反比例函数的复习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依据图象探索并理解它们的解析式,3、能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为: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初用,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知识网络: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复习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三大块内容,并强调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考点题型预测:这块内容是由例题的形式出现,教师点清可能要考的知识点,并可能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然后给出例题由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作以评析。
三、典型题讲练:教师给出了道例题,分别叫三位学生板练后就解题思路和出现的问题加以讲评。
—9—四、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第十六章:电磁转换—高满德 教学目标1、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知道磁感线的方向。
3、初步认识通电导体周围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会用右手定则进行判断。
4、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
5、了解直流电动机换向器的原理。
6、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源的条件。
教学重点磁生电 电生磁 教学难点磁生电 电生磁 教学过程—10—电与磁磁场 一、知识网络磁体→磁极间的作用永磁体的磁场 磁化地磁场奥斯特实验电流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安培定则)磁场的描述(磁感线)现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电磁感应 应用→发电机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应用:电动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能量转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二、提出问题1、什么叫磁性?2、电流的磁场及判断方法。
①、通电支流线②、通电螺线管S N—11—3、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N 左手定则S 应用:电动机4、支流电动机的转速与转向各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流的大小转速磁场的强弱电流方向转向磁场方向5、电磁感应现象N 右手定则S 应用:发电机三、处理配套练习小结(略)说课搞九年级物理:电磁转换—高满德一、本章教材安排在初中物理第十六章。
是在学习完电学而学习电磁转换,安排十分合理。
二、电磁转换共5节内容。
首先对磁体和磁体进行学习;其次学习电—12—流的磁场;再次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电动机:再次是安装支流电动机模型;最后是电磁感应现象,发电电机。
三、本章课复习方法是先把知识网络板书,让学生浏览课本,再次是师生共同根据知识网络的各知识进行详细的分析,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首先,教师板书知识网络,学生结合知识网络看课本,其次是师生共同根据知识网络的各知识点作进一步的分析,第三教师提出问题、举出例题强化学生的做题能力,特别是左、右手定则,最后处理本章配套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知识。
五、教学得失;学生基本能掌握电磁转换的所有知识,对一般定义、原理、应用等掌握较好,但对左右手定则有少数同学依然分析不清楚,以后将加强训练。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杨建莉教学课题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教学目标1、巩固有关化学式计算的知识。
—13—2、归纳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命题方向。
3、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1、知识题型的总结归纳。
2、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的有机结合。
教学手段启发谈话法、讨论法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课分析化学考试趋向,引出化学计算的地位与考核特点。
二、新授A 、知识梳理:1、化学计算类型分析:a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选择题b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题 填空题c 、有关溶液的计算 型 实验题d 、综合计算题 计算题2、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的解题技巧:(1)、公式法:(设化合物为AmBn ,相对原子量分别为x ,y )(板书所 —14—列所有公式)教师指出所要求的内容,学生运用字母与运算符号进行表示。
a、相对分子质量=am+bn。
b、A、B元素的质量比=am:bn。
c、A元素的质量分数=[am/(am+bn)]×100%=A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100%。
习题穿插:根据元素质量比求化学式,或根据元素质量分数求化学式的习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