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的效应则在于它的音频、力度、音色和音程等音乐成分和乐思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如快速的音频振动具有强烈的神经兴奋或紧张的作用,而缓慢的音频振动则具有松弛神经与肌肉的作用;洪亮与高昂的力度给人以鼓舞前进,强壮有力的感觉,而柔和的力度则使人感到亲切友好和温馨;花腔女高音的旋律使人感到绚丽多彩,而女低音的旋律则使人感到深沉宽广;大三和弦明亮辉煌,而小三弦柔和动人;摇篮曲的轻慢节奏给人以平静和安祥的感觉,而进行曲明快坚定的节奏使人精神振奋等等。
音乐作为感觉刺激物所引起的反应,既是生理反应,也是心理反应,所以,音乐治疗的作用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在生理作用方面:观察和实验表明,音乐节奏与人体内部的紧张与松弛,运动与静止等生理节奏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如音乐的节奏可以刺激肌肉的活动而产生人体行为的节奏。
音乐节奏具有内驱力的作用,它不需要通过语言而使人产生"共鸣"的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说,音乐治疗可以说是一种活动疗法。
实验证明,音乐可使被试的皮肤电反应和血管容积反应比基线水平为低,表明音乐具有降低被试唤醒水平的作用,尤其是幽静柔和的音乐可以使人的血压平静。
音乐可以促进人的嚼肌运动,胃和肠的蠕动,促进食物消化,这对于牙齿脱落的老人来说,音乐佐餐显然是有好处的。
歌唱或演奏乐器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而且是全神贯注,这几乎相当做了一场健身运动,因此,唱歌或演奏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治疗,这对于不宜做强烈体育运动的老人来说显然是一种强度合适的健身活动。
在心理方面,按照弗洛伊德学说的观点,音乐可以作用于本我,自我和我三个层次。
音乐既能激发人的原始本能,也能抑制这种本能;音乐有助于增强自我,帮助释放和控制不良情绪;音乐也能使人获得真,善,美等情感体验,使认知和情绪得到升华和满足,表现人内心的丰富体验和人格投射。
音乐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的桥梁,当患病使人与外界的正常联系减少,产生孤独感的时候,音乐是弥补这种情感需要的一种良好的手段。
即是一群互不认识的人,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但一曲音乐却可能使他们获得共同的体验。
音乐也是一种可以让人的思绪和情绪从现实倒流到过去某段历史的时钟。
如老人家常喜欢吟唱过去的革命歌曲或年轻时会唱的戏剧,这正是他们怀旧心理的流露。
我们可以观察得到,老人在吟唱这些歌曲的时候的那种神情是多么地自豪,得意或庄严,显然,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他们曾经是年轻的时候,那些歌曲与他们过去的辉煌和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
音乐还可以表现非现实的,超脱的,梦境般的精神世界,以满足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需要,以及替代实现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和受阻的愿望。
音乐不仅可以激发人并没有看到的色彩和形象的意象,也可以让你展开任何不可言语的幻想和内心体验。
音乐在现实与非现实,意识与无意识,清醒与梦幻之间架起了一道彩虹。
音乐对人的道德的感化和情绪的感染现象也早被古人注意到了。
如中国儒家认为,音乐"通乎政而改风平俗"(《吕氏春秋》)"德音"可使人之间和敬,和亲,和顺,而"溺音"则乱世,乱心。
所谓"音正而行正","乐和民声"(《史记.乐音》)《乐记》云:"角乱则忧,其民怨"(角谓木音,调而直);"徵乱则衰,其事勤"(徵谓火音,和而美);"宫乱则荒,其君骄"(宫谓土音,大而和);"商乱则陂,其宫坏"(商谓金声,轻而劲);"羽乱则危,其财匮"(羽谓水音,沉而深)。
古希腊的哲人也认为,一定的音乐调式应该具有伦理教化上和医疗上的价值。
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拨浪鼓能帮助儿童发泄有破坏性的能量,利底亚(Lydian)调式音乐可以抚慰灵魂,尤为适合于少年儿童,而多利亚(Dorian)调式则具有勇敢的精神。
音乐调节法是通过音乐的物理作用和心理治疗作用来振奋精神,调节心理活动,以保持良好情绪和行为的一种方法。
音乐疗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东汉思想家桓坛在《新论》中就有记叙,并有礼乐和行为关系的精辟论述。
现代医学科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音乐对人的心身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音乐的物理作用是借助其音调来影响人体的生物功能。
音乐以音调作用于听神经,进而影响全身各器官。
如音响的振动频率、节奏、强度与机体内相应的振动频率相一致,即产生共振效应,引起强烈的身体反应,从而激发体内所贮存的潜能,使其由静态变为动态。
由于乐曲的节奏、旋律、音量等方面的不同,可引起镇静、兴奋、镇痛、降压等作用,从而起到心理调节的效果。
音乐能使愁苦的人变得欢乐,胆怯者变得勇敢,轻浮者变得庄重。
譬如节奏明显的音乐能振奋人的情绪;而旋律悠扬的乐曲则使人安静、轻松愉快,并有助于消除紧张和疲劳;悲壮的乐曲、会使人热泪盈眶;靡靡之音使人消沉;雄壮的军乐能鼓舞斗志。
音乐的音调不同,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古希腊人认为A 调高扬、B调哀怨、C调和谐、D调热烈、E调安定、F调淫荡、G调浮躁。
因而,古希腊最推崇c调,认为c调最适宜于陶冶青年。
音乐导致情绪的不同变化,是与音乐欣赏水平及音乐素质有关。
音乐本身只能引起抽象的情调,如平静、欣喜、凄凉、眷恋、深情、憧憬等。
因此在心理调节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心理特征来选择乐曲,不仅要考虑乐曲的本身效果,还要注意每个人个体的经历、思想变化、兴趣、情绪状态以及主观接受能力的程度,这样才能引起共鸣,唤起信心,鼓舞士气,达到较好的心理调节效果。
音乐心理健康音乐,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
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
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由于其感情体验是受理性支配的,所以,一个从儿童时期到成为社会的人,对音乐感情的体验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积累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
由于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反映,所以,对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
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
一般来讲,描绘性、情节性的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可以使人得到“情景交融”的综合感受;从注意力上说,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注意力会随着起伏变化的乐曲,始终稳定在几分钟或稍长的音响中,这对稳定自己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
谈到音乐与音乐疗法,除了以上已提到的能够丰富人们的心理活动、愉悦身心的功能外,它还是目前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
专家研究认为,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
科学家们还认为,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中,可以改善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健康的活性物质。
良性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改善人的情绪,振奋人的精神。
同时,有助于缓解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同时医学研究表明:不同速度、节拍和旋律的音乐,通过传到大脑,可使大脑产生新的兴奋点,而使原来的兴奋点休息,人们自然感到轻松愉快;同时音乐还促使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调节全身脏器的功能。
若能随着音乐的节拍高歌其舞,可锻炼肺呼吸量。
一个心理健康的、成熟的人都不会拒绝音乐给他带来的好处,不管是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中感知,还是与音乐的感情内涵相互交融,发生共鸣,我们都会在不断品味中使精神得到升华。
人类文明发展业已证明,由于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完备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人类最早享受的音乐便是自然界优美动听的自然声响。
淅淅沥沥的雨声、风吹树林发出的沙沙声、叮咚缠绵的泉水声、千回百啭的鸟鸣声……因而古人有“以自然之声养自然之道”的名言。
其实祖国医学很早就注意到了五音与人体的关系。
祖国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人体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有机地结合起来。
《金匮真言论篇》就说明了五音与五行说的关系。
即宫属土,通于脾;商属金,通于肺;角属木,通于肝;徵属火,通于心,羽属水,通于肾。
由于这种结合五音通五行,对五脏起不同的影响,因此,音乐动血脉,统精神,而和正心也。
当代医学研究发现,音乐可调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胃肠系统和瞳孔等方面的变化,并且可调节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变化,消除外界精神,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状态”。
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不同,对人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镇静和降压等作用。
并能与细胞共振,按摩细胞,使人感到清心而神爽。
像一首首感荡我们心灵的曲子,如凯利金的萨克斯曲《归家》、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舒伯特的《小夜曲》、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等一些意境深远的曲子,让人从感伤中解脱出来,变得心情畅然兴奋,且充满自信。
特别对那些患有不同心理疾患的人大有益处。
听音乐,无论现代的还是古典的,只要溶于音乐的海洋之中,我们就可以调心、调息、人静、放松、联想,在调养身心的同时,便可祛病强身、益寿延年、安神养心、平肝潜阳、健胸益智。
音乐处方音乐本身的节奏、重音、旋律等元素本来就与人体的感受及神经、关节等有着复杂的联系,音乐也就具备了自足的治疗性……音乐的治疗原理人类在最简单的情感性呼号、节奏敲击之中,找到了一种共同的情感交流的默契表达,这就叫音乐。
在这些有着各种美妙组合的声音中,最容易达成共识的要素之一就是节奏。
所谓节奏,就是包括了与音乐向前进行有关的重音、节拍以及速度等要素,人的本性轻易地赋予了人类以觉察节奏的音乐性以及欣赏并实践它的能力。
从人体来说,由于节奏是一种经过加工的组合形式,所以,它本来也容易与人的呼吸、心跳,以及与手、脚同身心达成永恒律动的默契——它是人体自身需要的一种拜物教,不论怎么说吧,无数现实都表现出音乐的治疗作用及其治疗原理。
综合各种针对音乐的治疗研究成果,音乐主要就是靠它特有的旋律与节奏特性作用于人体的,因为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旋律与节奏能使人的血压降低,基础代谢和呼吸的速度减慢,在压力来临时,身体也因为音乐而只产生出较为温和的生理反应,甚至弱化为无。
所以,音乐一旦配合医疗体系,各种心理及生理疾病就都可以纳入于治疗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