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农业技术进步

第七章 农业技术进步


0.5
1
2
4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6
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化肥 杂交玉米 小麦 12kg 1500 1.7倍 77kg 7000
我国农业科技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 虫棉、杂交油菜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方面取得 了重大突破,培育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 6000多个,粮、棉、油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 国范围内更换了5次至6次,每次更换都增产1 0%以上。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0
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格旺假说
诱导性 技术进步
强调要素的相对 稀缺性
施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说
强调市场需求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1
1、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希克斯在《工资理论》中认为经济进步受四种力量的推 动,即:人口增长、工作意愿增强、资本增加、技术创 新。其中技术创新可以区分为: • 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资本的边际产出的增加大于劳动 • 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劳动的边际产出的增加大于资本 • 中性的技术创新—同比例地增加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6
4、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 要想有竞争力,就要依靠科技进步,使产品质量 得到提高,实现以质取胜;同时使产品成本降低, 使产品在价格竞争中有较强的优势。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7
(二)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
• • • •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农业的技术进步。 城镇化的发展推开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了农业的技术进步。
优点
可以大量节约劳动消耗,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农机、钢铁、燃料、维 修业) 不适用于资金不足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缺点 受劳动者本身素质的制约
2012-8-4
农业经济学
42
(2)资源节约型技术
适用于资源少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能使活劳动以外的其他经济资源的生产效率明显提 高从而节约资源的技术。(精耕细作、良种、有机肥、 现代生物技术等)
2012-8-4 农业经济学 45
3、的农业技术进步
——先以资源节约为主,后以劳动节约为主
• 20世纪50年代前,日本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自
然资源缺乏,工业不发达 先采用资源节约型 农业劳
1970年
技术 生化技术 减轻土地的压力,土地生产率提高 经济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 动力相对不足,劳动节约型技术推广应用 实现现代化,劳动生产率增长迅速
格里克斯(1957)在对杂交玉米的推广和使用中,指 出市场盈利性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他认为技术 创新过程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有关的外部效应——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其成本是研究经 费的累加,同时指出研究成果的推广受经济利益的 支配。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8
3、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假说的互补性质
孔令英 农业经济管理系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
第七章 农业技术进步
一、 农业技术进步概述 二、 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三、 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
本章学习要点:
一、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特点、内容与作用 二、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三、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四、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选择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不仅将带来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将根本 改变农村的生态环境,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 生活方式,使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发生深刻的变化,使农村面貌全面改观。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0
第八章 农业技术进步
一、 农业技术进步概述 二、 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三、 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2012-8-4 农业经济学 40
(二)发达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
1、 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 2、美国型农业技术进步 3、日本型农业技术进步 4、西欧型农业技术进步
2012-8-4
农业经济学
41
1、 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
(1)劳动节约型技术 适合资金丰富而劳动力不足的地区 通过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 使劳动消耗大量节约的技术。
• 农民作为技术创新的采用者,处于利 润最大化的动机,会被引导到采用节 约较为缺乏而昂贵要素的技术。 • 研究单位作为技术创新的供给者,也 要考虑该技术是否具有更大的市场潜 力。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9
(4)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的局限性
“蛙跳”(leap frogging)理论
在实行农业科技进步时应注意些什么?
在一种以劳动力相对稀缺为特点的经济中,土地和资本对劳 动的替代,最初可能是通过改进农用工具和机械而实现的。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5
最终有逐渐趋同的现象 • 中耕、深松技术可以清除杂草、改善土壤结构情况; 适时播种可以使生长条件最佳、果实品质最好,收 获过程损失最低;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比人畜施肥提 高30%-60%的肥效;小麦精量播种技术既可以节约 良种,又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 农药防治病虫害比人工防治提高很多倍效率;化肥 比使用相同能量的农家肥所需要的劳动力要节约很 多倍;
2、质量目标的最求需要技术进步
• 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是靠运用先进的 良种技术、栽培技术、养殖技术、产品的 加工技术、包装、储藏技术等。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5
3、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 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只有技术 的变革,才能使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均 衡点不断推移,生产要素投入规模不断扩 大,利润水平得到提高。
——生物化学技术
用于节约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 土地生产率提高 提高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4
资源和技术进步的关系
拉坦等认为,两种初级资源即土地和劳动的相对禀赋和积累 状态是决定农业技术变革的实际模式的关键因素。
在高人口密度和土地供给稀缺的国家,本地品种对更高的施 肥水平缺少反应严重制约着农业产量的增长。产量的增长 取决于一种农业技术的进步,包括对化肥具有反映的品种。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1
二、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Nhomakorabea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 • 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2
(一)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
• 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 质量目标的最求需要技术进步
• 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 技术进步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
一、农业技术进步概述
(一)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
农业生产技术(自然科学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用生产效率更高的 技术)的进步,物化形态 的技术,包括机械技术、 先进农业技术来代替生产效率低下的落后的 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 农业技术。 物信息技术。 硬技术进步 农业经济管理(社会科 农业技术进步 学技术)的进步,包括 软技术进步 决策水平、管理水平、 智力水平等的进步。
优点
大大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能力,解决资源不足的矛盾。 为更多的劳动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供就业机 会,减轻就业的社会压力。 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缺点 社会资本存量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增长较慢 容易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
农业经济学 43
2012-8-4
(3)中性技术
使劳动节约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密切结 合,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技术。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6
趋同原因
• 原来较为缺乏的要素诱发该要素的技 术进步从而缓减其相对稀缺程度。
• 原来较为丰富的要素由于大量使用而 变得不太富裕。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7
2、市场需求导致的技术进步
强调一种新技术的发明还取决于该技术的产品价格 和市场的规模。 施莫克勒(1966)在《发明和经济增长》中提出市场 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理论,并对工业领域进行实证 研究,提出技术发明的关键在于对成本问题的解决 和盈利机会的把握上。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3、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5、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 村的全面发展。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5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 生产率。
4、农业生产劳动者和管理者的技术进步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0
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1
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技术进步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2
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3
农业生产劳动者和管理者的技术进步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4
(四)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8
三、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一)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二)发达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 (三)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9
(一)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诱导(致)性进步是相对于强迫性进 步而言的,它表明一种新事物的出现 是因势利导的结果,是在满足一种需 要。强迫性进步(创新)往往是社会 的强势的主体或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 强迫事情往自己有利的方面发展而进 行的进步活动。
2012-8-4 农业经济学 4
改善或采用新的决策方法 改革政治体制 推行新的 经济体制 改善生产资 源的合理配置 采用新的组织与管理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