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 谈创造性思维

19 谈创造性思维

19*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积累词语,掌握“涉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议论文的相关问题知识;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懂得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议论文运用事实论证和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积累词语,掌握“涉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议论文的相关问题知识.【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诗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给人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说明了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通往成功的路不只有一条。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创立加利福尼亚创意思考顾问公司,曾发表过《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踢醒沉睡之心》等著作。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郭常义、胡晓丁根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

有改动。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三、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读准字音汲取(jí)模式(mó)压榨(zhà)对称(chèn)孜孜不倦(zī)持之以恒(hénɡ)根深蒂固(dì)锲而不舍(qiè)不言而喻(yù)3.辨清字形4.理解词语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和措施。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轻而易举:很轻松、很容易就把东西举上去了。

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本节小结: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次补充,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共同探讨解决。

板书设计: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板书读准字音2、板书辨清字形 3. 板书理解词语布置作业:抄词词语同步练习册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理清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讽刺意味强特点。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论点: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特点:由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引出论点,十分巧妙自然。

二、再读课文,梳理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首先找出本文中的两个过渡段。

过渡段一,第④段:“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过渡段二,第⑨段:“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的结构划分为:第一部分(①~③):设立问题,分析答案,引出了“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第二部分(④~⑫):分析问题,运用举例子、讲道理等方法论证了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

第三部分(⑬):得出结论,总结全文,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并号召我们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品味亮点词语第⑪段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本文语言怎样的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说“在所有情况下”“在全部时候”,所以“大多数”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四、感悟精彩句子1.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设问。

文中的设问句还有:(1)第④段段尾:“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2)第⑨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设问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设问句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第④段和第⑨段中的设问句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

2.第⑦、⑧段属于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举例论证。

如作者在论述“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时,列举了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

这两个事例不但典型,而且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作者的主张。

3.如何理解“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作者以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为依据,说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本课总结作者认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并且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运用知识,探求新思路;还要锲而不舍地发展灵感。

做到这些,每个人都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你对哪一个观点最感兴趣?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吗?生甲:我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个观点比较认同。

生活中,有许多普通人,甚至是残疾人,他们就有不同凡响的创造力。

如南京盲童学校的学生肖毅,刻苦练习写诗,终于出版了诗集《我听见花开的声音》。

张海迪、史铁生都是瘫痪病人,他们长期坐在轮椅上,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创造力,都成为了著名作家。

他们正是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成功的。

生乙:我认为“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这个观点很正确。

它极客观地阐述了拥有创造力的必备条件。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如达尔文从小关心小动物,对生物世界始终充满好奇,后来又远洋考察,不断积累知识,最后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

还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凭借对水稻的好奇心和不断实践积累成功地改良水稻品种的。

生丙:我觉得“还要锲而不舍地发展灵感”是能否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身边其实也有不少知识丰富的人,他们也懂得如何运用知识,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

因为非凡的灵感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获得。

但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就能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比如鲁班发明锯子、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等,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所闪现的灵感中得到启示的。

教学板书第二课时布置作业:同步练习册、课时测试课后反思:方法指导: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技巧点拨]1.判断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2.回答论证方法的作用: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地论证论点。

3.答题模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增强、突出)……(好处),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素材积累:有一次,一些群众围住了从德国柏林移居美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住宅,希望他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清楚他的“相对论”。

当时,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个科学家看得懂他关于“相对论”的著作。

爱因斯坦走出住宅,对大家说:“比方这么说——你同你最亲的人坐在温暖的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

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

——唔,这就是相对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