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中应进行分析\评价的内容
摘要:工程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使用,因此,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前,必须对建筑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论证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对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做出正确评价。
关键词:稳定性、分析、评价
世界上任何建(构)筑物都是修建在地表或地表下一定深度范围的岩土体中,作为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环境的工程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使用。
因此,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前,必须对建筑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论证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对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做出正确评价,为岩土体的整治、改造和工程的设汁、施工提供详细、具体、可靠的地质资料。
工程建设场地和地基稳定性的评价主要内容如下:
一、场地稳定性评价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
(二)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三)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
(四)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发展趋势如何。
(五)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的类型和腐蚀性、
补给排泄条件、主要含水层以及渗透性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利联系、近五年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与主要影响因素、工程区域的气象资料等。
在地基基础、地下结构施工中,应考虑地下水对主体结构的上浮作用;验算边坡稳定性时,考虑地下水及其动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在地下水位上升时要考虑岩土的回弹和附加浮托力;在地下水水位下降时要考虑可能的地面沉降以及引起的其它工程地质灾害。
三、地基均匀性的评价
(一)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
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 
2、在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
3、对于桩基础按等效实体深基础的底面积按应力比确定评价深度。
(二)地基均匀性的评价内容
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有关规范和基础设计经验,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其实就是地基土的压缩性不均匀问题,结合场地特征,应首先确定场地所在的工程地质单元,进而根据建筑物的荷载特征估算地基压缩层深度范围。
(三)工程地质单元的划分
根据现场调绘情况,确定场地是否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再根据钻孔揭露资料,绘制场地纵横工程地质剖面图,分析评价岩土质的成因、沉积年代、力学性质,分析地基岩土纵横方向上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情况,分析建筑物基础平面是否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和位于同一工程地质单元。
(四)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的计算
根据建筑物的荷载特征,结合建筑物拟采用的基础型式,估算地基岩土的压缩层深度范围,分析评价压缩层范围内的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而进行地基均匀性的定性及定量评价。
四、地基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价>`\ * { ]  
(一)地基稳定性z|?R =;,u`  
地基稳定性包括,
地基在外部荷载(包括基础重量在内的建筑物所有的荷载)作用下抵抗剪切破坏的
稳定安全程度;
2、各类工程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地基承受荷载的稳定程度;
3、地基岩土体在承受建筑荷载条件下的沉降变形、深层滑动等对工程建设安殊性岩土,隐伏的破碎或断裂带,地下水渗流等特殊情况;
2、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是否建造在斜坡上、边坡附近、山区地基上,建(构)筑物与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地貌的关联度和可能引起地基破坏失稳的各种自然因素或组合。
如岩溶、滑坡、崩塌、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液化、震陷、活动断裂、岸边河流冲刷等。
通常需要分析评价的内容总结如下:
(1)地基承载力计算与验算nm -Y?!J  
验算地基稳定性实质上就是验算地基极限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2)变形验算ZtLn *M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建筑物地基允许变形值。
在勘察阶段往往建筑物特
征参数不明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应提供符合规范要求的岩土变形参数,供上部结构计算条件具备时计算。
8)! ;[
G|  
(3)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j! [
 
对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天然地基上的箱形或筏形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1/15H;桩箱或桩筏基础不宜小于1/18H,H为建筑物高度。
Mv=c LG
?X  
(4)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 x Fn Gb  
应根据建(构)筑物基础形式,确定基础距坡顶边缘的距离和基础埋深。
需要时,还应按有关规定验算坡体的稳定性。
验算方法对均质土可采用圆弧滑动条分法,发育软弱结构面、软弱夹层及层状膨胀岩土时,应按最不利的滑动面验算。
当坡体中分布膨胀岩土时应考虑坡体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具有胀缩裂缝和地层(如泥化带)。
.A/H+.H ;  
(7)岩石地基>NA7,Z2.  
①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建筑物,同一建筑物的地基存在坚硬程度不同,两种或多种岩体变形模量差异达2倍及2倍以上,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a4RFn\4?  
②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内存在软弱下卧岩层时,应考虑软弱下卧岩层的影响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M c5N  
③当基础附近有临空面时,应验算向临空面倾覆和滑移稳定性。
9 lJj /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应提供岩层产状、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以及软弱结构面特征等。
SqF.D B~  
(8)软弱地基“@w%T cA  
首先,应判定地基产生失稳和不均匀变形的可能性;当工程位于池塘、河岸、边坡附近时,应验算其稳定性。
其次,其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室内试验、原位测试、当地经验结合地层物理力学特征和建(构)筑物特征以及施工方法和程序等多因素综合确定。
(9)岩溶和土洞!g fhEz Y  
在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当存在岩溶(溶洞、溶蚀裂隙等)、土洞等现象时,应考虑其对地基稳定的影响。
(10)填土6H,=S`V]EK  
当地基主要受力层中有填土分布时,如填土底面的天然坡度大于20%时,应验算其稳定性。
qK vr*xlC  
(11)桩土复合地基#x@ lZ! Y  
对需验算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工程,提供桩间土、桩身的抗剪强度。
O rEuQ-,i@  
(12)桩基35 5Sd;*  
①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kefv =n*]l  
②嵌岩桩深度应综合荷载、上覆土层、基岩、桩径、桩长诸因素确定;O& %”F8B  
③嵌岩灌注桩桩端以下3倍桩径且不小于5m范围内应无软弱夹层、断裂破碎带和洞穴
分布,且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应无临空面。
[ 7 Lx t  
④当基桩持力层为倾斜地层,基岩面凹凸不平或岩土中有洞穴时,应评价桩基的稳定性,
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R =9~* 9  
(13)箱形基础m_! vIUOz  
箱形基础地基的破坏形式,除地基内饱和松砂在地震液化和局部软弱夹层侧向的问题外,它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在偏心时水平荷载下的整体倾斜或倾覆。
“R2t&X [9  
(14)地下水的影响YF! &*6m  
当场地内地下水位升降时,应考虑可能引起地基土的回弹、附加沉降和附加的托浮力对
地基的影响;对软质岩石、强风化岩石、残积土、湿陷土、膨胀岩土和盐渍土,应评价地下水的聚集和散失所产生的软化、崩解、湿陷、胀缩和潜蚀的有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