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


• 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 风险投资资金充足,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 齐全。而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落后,创业投资处于起步阶 段,融资相当困难,因而许多优秀的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践。
• 从创业模式来看,西方高校起步早,且崇尚创新和个人价值, 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多数都具有可行性。而在中国,虽然各高 校BBS创业论坛有大量“创业宣言”和寻求创业合作的帖子。 但大多数创业者仅构思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对运作模式、盈 利点、投入产出、计划书等一些创业应该考虑的基本问题, 无法给出清晰解释。
• 第三个误区是把互联网当成创业的捷径,事实上互联网是目前中国 竞争最激烈的一块,这里面创业所依赖的技术优势很难发挥,因为 互联网是技术公开传播最快的领域,任何技术和新的概念不出一周 就可能被全盘复制。互联网目前比拼还是好的服务和商务模式,只 有这些才能吸引用户和投资商,而这正是学生创业者们所欠缺的。 然而互联网是在所行业中对学生来说是门槛最低的,所以我们能够 看到很多,一台PC Sever加几个星期能做出来网站就可以称学生 创业的网络公司了。但是互联网也是最难胜出的。
• 二、可以独立运作的专业项目 1. 各种专项代理业务; 2. 各类平面设计工作; 3. 图书制作前期工作; 4. 可以拆分开的业务。
• 三、利于对外合作的项目: 1. 婚礼化妆司仪; 2. 各类信息服务; 3. 服装鞋帽设计; 4.主题假日学校。
• 四、利用优势的服务项目: 1.家教服务中心; 2.成人考试补习; 3.会议礼仪服务; 4.收出版社退书; 5.发明家俱乐部; 6.速记训练经营; 7.出租旅游用品。
家”;
• 4.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想做同行业第一; • 5.后备资金不足。资金都是学生凑数,自己贴钱,
不领工资;
• 6.缺乏最起码的人际交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 势。
学生创业的几个误区
• 第一个误区是学生创业仍然脱离不开校园,无论 环境还是心态上都没有真正把自己置入到社会。 这些创业者仍然没有勇气彻底摆脱校园,他们一 方面迫切想能过社会来成功创业,另一方面他们 又不愿真正脱离校园投入到社会去,他们甚至天 真的幻想校园能为他们提供创业的一切条件。
• 政治环境 • 经济环境 • 社会环境 • 法律环境 • 技术环境 • 文化环境
文化传统
• 历史传统 • 文化背景 • 社会主流价值观 • 社会舆论导向 • 社会公众心理承受能力
创业失败的因素
• 创业失败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 1.市场消费群体狭隘、投入过高、资金需求量很 大,回报周期太长;
• 2.市场的定位不准确; • 3.从心理上没有做好创业的准备,“又想飞又恋
经过市场基础检验的,他们对创业领域相关产业背景甚为
陌生,这很容易造成公司业务的缺陷。
•据了解,不少创业者, 当初都是凭着一腔热 情匆匆走上创业路的, 一遇上艰辛与风险, 便会束手无策。
大学生创业五大方向
• 中国大学生创业联盟网负责人向大学生推荐了 几个适合大学生的创业方向。
• 一、借助学校品牌的项目 1. 成熟的技术转让; 2. 各类教育与培训; 3. 各种专业的咨询。
• 就创业领域而言,美国大学生一般选择高科技领域创业,而 中国则有相当大部分是从事家教、开小店、农业养殖等创业 活动。
• 除了受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外,高等教育模式 的不同也造成了差异。如美国的教育是服务型、开放型的, 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性格。而中国的教育是 管理型、封闭型的,大部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普遍 缺乏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加上太过注重学习的过程与形式, 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因而走出校园谱写创业史的不多。
• 这种人才结构性过剩又主要是就业观念 不当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销和实践 能力等“软能力”不硬等原因造成的。
学生创业热潮开始登陆中国
• 比尔盖茨创造了微软帝国,也创造了学生创业的 神话。上世纪90年代末,全球性的学生创业热潮 开始登陆中国。
• 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行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 大赛。1999年3月,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举 办了第二届创业大赛,这次大赛诞生了“易得方 舟”、“视美乐”等学生公司。
• 在1998到2000年间,许多学生创业者投身到了 网络产业中,并经历了一次泡沫破灭的洗礼。在 那之后,大学生创业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
• 虽然自主创业一次次被中国大众所关注,却始终 未成气候。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非 常普遍,比如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就高达 20~23%。而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
• 2.培养学生的市场开拓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使我国经济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参
与国际市场竞争,这就需要一批视野开阔、知识广博、具有市场开拓 意识和雄才大略的创业者。要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市场开拓意识,首先 要摒弃长期沉积下来的、与落后市场相关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市场开 拓意识,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市场,把握市场机遇,规避市 场风险,推进市场开拓。其次,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勤于思考,善 于多维观察问题,善于创意,并对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经济全球化的 趋势保持一贯的敏感性,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和瞬息万变的环境中, 要思路清晰,学会审时度势,善于捕捉和创造商机,积极主动开拓市 场。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 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人的培养过程不仅需要
有高水平的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更需要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学 生的发展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发展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学生手里。创 业教育着重于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摆脱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 和简单适应性,形成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思考问题、敢于 挑战权威的优良品质。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开拓 进取的主体意识,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活个性、充满活力、不墨 守成规、敢做敢为、具有后续发展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大学生创业
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
主要内容
• 大学生创业话题的由来 •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制约因素 •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话题的由来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一个非常 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远 未达到饱和性失业的程度。目前的大学 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 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的过剩, 相对于人才需求结构的过剩。
• 4.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超越意识 具有创业思想的人,在思维特点上须表现出不为陈规陋习束缚,能随
能摆脱思 维惯性,改变工作趋势。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 那些不属于已有知识和观念范围的东西。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 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现实或传统的思想束缚,培养学生 创新与超越意识,变学生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主动创业。
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 大学生还可能存在一些缺点:
(1)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人际关系和商 业网络; (2)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 不起市场的考验; (3)缺乏商业信用,在校大学生信用档案与社会没有接 轨,导致融资借贷困难重重; (4)喜欢纸上谈兵,创业设想大而无当,市场预测普遍 过于乐观; (5)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看不起蝇头小利,往往大谈 “第一桶金”,不谈赚“第一分钱” (6)独立人格没有完全形成,缺乏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 感,甚至毕业后有继续依赖父母过日子的想法; (7)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就放弃,有的学生在前 期听到创业艰难,没有尝试就轻易放弃了; (8)整个社会文化和商业交往中往往不信任青年人,俗 语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很不利于年轻人的创 业。
• 事实上,在现代的经济环境,不可能靠单打独斗 使企业成功的,在这些创业者成立公司后,接下 来的就需要规范公司运作,建立完整的人事制度、 财务制度、行政制度等,这时创业者必须退到适 合他自己的位置,但大多数学生创业者根本没有 考虑过这些问题,公司成立后还停留在简单的小 作坊式运作中。
学生创业的几个误区
• 创业并非如此的简单,很多学子还认为在学校的 活动中心廉价租个办公室放几台组装PC机就叫创 业了,这样的温室是不可能出什么成果的,他们 根本领悟不到与市场、管理、资金等都事关企业 生存激烈竞争下积累的经验,这样的创业除了把 他们当初的雄心壮志磨掉别无其它了。
学生创业的几个误区
• 第二个误区是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认识过于简 单,甚至有不少学生创业者根本没有考虑过以后 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险。许多学生创业者都是做底 层技术的,他们不清楚如何融资,如何做商务活 动策划,如何市场营销,如何确定公司战略,如 何塑造管理团队等,甚至他们连根本的财务、管 理方面的常识都是一片空白。
•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创业者往往不可能拥有创业所需要的全部专业知识—— 法律的、管理的、财务的、销售的、产品设计上的知识,因此,有了适 当的项目和果敢的决策,还必须有一个各方面专业人才默契合作齐心努 力的团队,需要创业者以一种宽容精神进行合作,相互经常沟通,只有 这样才能确保成功。
大学生 创业成功的
制约因素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制约因素
• 个人因素 • 体制因素 • 环境因素 • 文化传统
个人因素
• 创业意识 • 创业理念 • 创业素质 • 突破口选择 • 成长战略 • 操控模式
体制因素
• 学校的教育体制 • 政府关于创业的体制 • 政府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管理体

环境因素

学生创业往往开始重在创意和模式上,比如一个成熟
的创业计划,良好的创意,独特的经营角度。而在这些计
划的实施过程,那就需要善于推广运作和市场营销的人;
善于把握企业的策略和商务拓展的人;善于管理调配激励
和提高员工效率的人;对技术理解具有很好创意能够贴近
市场需要的人。而在学生中,往往只精于技术,其它知之
甚少,而且这种了解往往仅仅是基于技术的了解,是没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