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豆栽培技术

大豆栽培技术

(二)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培土 2.追施花芽肥 追适量氮肥,促进花芽分化。
四、开花结荚期田间管理
(一)生育特点和栽培目标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并进
(二)田间管理 1.施花荚肥
补充肥料,促花保荚;以K、Ca肥为主 。 2.灌溉排水
大豆需水较多,但又不能使水分过多。要根据 大豆需水规律、苗情和墒情等及时灌溉和排水。
二.种子准备 选用高质量种子 根瘤菌拌种(根瘤菌剂0.25克/亩) 药剂拌种以防根腐病 根瘤菌接种
注:轮作换茬 大豆最忌重茬,也不宜种其他豆科作物之后; 最好与其他作物轮作:冬小麦、夏玉米、夏谷、 夏甘薯、夏高粱、春玉米等 大豆作为禾本科如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前茬能有明 显的增产作用。 大豆与玉米间作
全生育期划分为5个生育期:发芽出苗期、幼苗 期、分支期、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成熟期。
又根据植株生长中心与营养分配状况,把大豆 的一生分为:种子萌发出苗到始花之前的营养生长 阶段(前期)、始花至终花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并进阶段(中期)、终花至成熟的生殖生长阶段( 后期)。
大豆是短日照作物,其生育期长短,虽取 决品种特性,但也受光、温度条件的影响。 日照时数延长或低温时,生育期会延长;反 之缩短。
灌水排涝 防病虫害
(五)鼓粒成熟期
大豆从开花结荚到鼓粒阶段,没有明显的界限。
当田间50%的植株鼓粒称鼓粒期。 一个荚中,顶部子粒先发育,然后是基部子粒, 最后是中部子粒。
成熟期光合产物全部输送给豆荚。生育速度逐渐 缓慢,最后完全停止,进入黄熟期,种子含水量 迅速下降到15%左右。种子变硬呈现固有的性状、 大小和色泽,荚亦呈固有颜色,就为成熟。
三、大豆籽粒储藏 1.子粒干燥 在日光下充分暴晒,使含水量降到10%左右。 2.清除杂质和破损粒 3.低温封闭保管
四、防治害虫
大豆种子贮藏期间的害虫主要是印度谷蛾与粉 斑螟蛾。
可采用沙压密闭的方法。防虫措施是将粮面扒 平,紧压1层竹席或经消毒的麻袋,防止蛾类在春 暖后交配产卵繁殖危害。若已生虫,少量种子可 过筛除虫或使用药剂熏蒸,即用小碟盛敌敌畏, 用报纸垫底,置于粮面上,加盖密封蒸72小时以 上。
稻”
大豆蛋白质含量比一般谷类高3倍 比猪、牛、羊肉高1倍 所含氨基酸比较平衡,尤其是赖氨酸含量比较高 属于全价蛋白质,易被人体吸收 是世界主要的植物性蛋白食物来源 也是唯一能够替代动物性蛋白的植物食品
大豆 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大豆、花生、芝麻、 油菜)
大豆是良好精饲料
大豆在轮作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豆根瘤能固 定空气中的N素 ,是其它作物的优良前茬,可 以做到用地养地结合。
两者之间
肥水敏感度 不敏感
敏感
两者之间
产量特点 产量稳定 稳产性较差 生产潜力高
分布
北方
南方
不明显
2.大豆的落花落荚
大豆的落花落荚是大豆生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正常生 理现象。 大豆过多落花落荚的原因: 群体过大、植株徒长、养分失调、水分失调、病害。
增花保荚措施: 选种 合理密植 壮苗 生长调节剂 按需施肥
密植播种法、等距穴播法、精量点播法、原垄播 种、耧播、麦地套种、板茬种豆等。生产中要根 据当地的生产条件,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
六.施用种肥 大豆最好以磷酸二铵颗粒肥作种肥,要注意施用量, 避免烧种、烧芽,通常每公顷用量120~150kg。 在高寒地区、山区、春季气温低的地区,为了促使 大豆苗期早发,可适当施用氮肥为“启动肥”,即 每公顷施用尿素52.5~60kg,随种下地,但要注意 种、肥隔离。
3.适时打顶 打顶一般只适用于无限结荚习性的品种,宜在
盛花后期进行。 4.应用生长调节剂 :增产灵、十三烷醇 三碘苯甲酸、矮壮素
五、鼓粒成熟期田间管理
(一)生育特点和栽培目标 鼓粒成熟期的大豆营养生长已停止 ,生殖生长则 旺盛进行 (二)田间管理 1.根外追肥 2.灌溉排水
六、病虫害综合防治
大豆的主要病害是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孢囊线 虫病、大豆霜霉病、大豆根腐病、叶斑病等。 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菜青虫、大豆蚜虫、大豆食 心虫、蛴螬、豆天鹅等。
第十三章 大豆栽培技术
主要内容 一. 大豆生产的意义; 二. 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 三. 大豆播种技术; 四. 大豆田间管理关键技术; ☆ 五. 大豆收获与贮藏技术。
第一节 大豆生产的意义
中文名:大豆
别 称:黄豆、黑豆 起 源: 黄河流域 分 类: 豆科,蝶形花亚科 (属一年生草本)
五 谷: “黍、稷、麦、菽、
(3)追肥 • 大豆需氮素虽多,但由于其自身具有固氮能力,因此需
要施用的氮肥并不太多;中等以下肥力田块,适时适量施 用氮肥有较好的增产效果;肥力较高的田块则不明显,施 用过多不仅浪费,而且还会造成减产;关键是分枝期到开 花初期,一般施用尿素3~5公斤;肥地此肥可不施。 • (4)根外追肥 • 进入花荚期是需要各种营养元素最多的时期,而鼓粒期 后植株系开始衰老,吸收能力下降,一般每亩可用磷酸二 铵1千克或尿素0.5~1千克,加硼砂100克,对水50~60 千克;晴天傍晚喷施,喷施部位以叶片背面为好。
1.大豆的结荚习性 根据开花顺序、开花时
间、花荚分布及着生状态、 茎生长及植株形状等特征 特性,分为: 无限结荚习性
有限结荚习性
亚有限结荚习性
结荚习性 个体大小 开花顺序
无限结荚 大 由下向上
有限结荚 亚有限结荚

较大
中上部开始 由下而上
花荚分布 主茎中下部 中上部
主茎
茎生长特点 细长,易倒 短粗
大豆耐涝性教差,灌水以渗湿田为宜,不可淹灌, 雨后须及时排水。
第三节 大豆播种技术
一.土壤准备 • 深耕或深松、细致整地 • 蓄水保墒、改善耕层通气条件,有利大豆根瘤发
育 • 大豆需排水良好、土壤深厚,并富含有机质的中
性或微酸性土壤 • 适宜的土壤pH值为6.8-7.5,酸性土壤对大豆根瘤
菌的发育不利。 • 施基肥
当50%植株开花时为开花期。豆荚长达2cm时称 结荚,田间50%植株结பைடு நூலகம்时称结荚期。
大豆开花和结荚是交错的,所以又将这两个时期通 称开花结荚期。
从大豆花蕾膨大到花朵开放约需3~4天。
大豆的花序为总状花序, 每花序一般15~40朵。 大豆的花为蝶形花冠,花 色白或紫,由花瓣、花萼、 苞片、雌蕊、雄蕊构成。
• 开花期可用10~12克钼酸铵兑水50~60斤喷施,从结荚 开始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 结合根外喷肥,在肥液中加入适当品种和适量的植物生长 调节剂。
3.大豆对水分的要求
大豆需水较多,颜色生耗水呈“少、多、少”的 变化规律。苗期怕涝,分枝期需水增加,开花期 耗水量最大,结荚鼓粒期需要保持充足的水分供 应量,成熟期需水量急剧下降。
以后大由豆于根瘤籽菌粒在发适育宜消条耗件下了,大量光合作用产物,根瘤 获侵得入养大分豆根受毛限后,形逐成渐的衰瘤状败,固氮作用迅速下降,并 逐物渐叫衰根瘤败。最终回到土壤中进行营腐生活。
(三)分枝期 第一个分枝形成到第一朵出现为分枝期。 营养
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茎叶生长加快,花芽分化 迅速。根系生长仍明显快于地上部分。当田间有 50%的植株发生分枝时为分枝期。 (四)开花结荚期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
◆病虫害容易发生 ◆根系及微生物分泌物的毒害作用 ◆营养的过度消耗
三.确定播种期 根据品种类型、种植制度、气候条件等灵活掌握
• 春大豆:5~10cm地温稳定通过8~10℃即可播种。 浙江:3月下旬~4月上旬
• 夏播大豆和秋播大豆:温度不是主要因素,应当尽 早播种。浙江夏大豆:5月下旬~6月上旬; 秋大 豆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一般在早稻收获后播种。
中国大豆产业现状
中国大豆的最主要产地是黑龙江省。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巴西、阿根 廷、中国的大豆产量居于世界第2、3、4位,美国 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大豆进口国。
第二节 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
一.大豆的一生
从播种后种子萌发长成植株到开花结荚成熟称 全生育期。
2.大豆对肥料的要求 (1)基肥 • 以农家肥为主、全部磷肥、钾肥 • 多施有机肥:用较多的有机肥作底肥,不仅有利 于大豆生长发育,而且有利于根瘤菌的繁殖和根 瘤的形成,增强固氮能力。一般地块每亩可施尿 素5千克或碳酸氢铵15千克,过磷酸钙15~20千克 或磷酸二铵8~10千克 • (2)种肥 • 薄地用少量氮肥作种肥效果更好;种肥用量要少; 肥种与种子隔离,以免烧种; • 一般地块种肥每亩施尿素3~5千克,同时配施 10~15千克过磷酸钙为宜,或每亩施尿素2~3千 克加磷酸二铵3千克 ;钼肥可拌种。
五、 适时通风
主要通过通风风扇
在库外温度低于库内或湿度低于库内时,方可进 行通风。一般是干燥和有风的晴天进行通风。
按生育期长短
春作大豆 夏作大豆 极早熟 <100d 早熟 101~110d <95d 中早熟 111~120d 中熟 121~130d 96~110d 中晚熟 131~140d 晚熟 141~150d >110d 级晚熟 >150d
注:春作大豆除了极早熟少于100天,级晚 熟大于150天,其余的10天为一个阶段。
二.大豆的生长发育过程
(一)发芽出苗期 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吸水膨胀,当胚根达到种子
的长度时称发芽。当子叶出土展平时称出苗。田间 有50%大豆出苗是为出苗期。
根(瘤二菌)是幼苗嗜期碱好气性微生物 出苗从后出2苗~到3周第一,个根分瘤枝开出始现固氮,但固氮量很低,此 时为根幼瘤苗与期。大以豆地是下寄根生系关生长系。 开为花主期,以地上后部,生固长氮比量较增缓慢加。,到籽粒形成初期是根瘤 固氮高峰期。根瘤与大豆由寄生关系转化为共生关 系。
三.大豆产量的形成
大豆产量由单位面积上的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 数和粒重4个因素组成。这四个产量构成因素相互 制约,在同一品种中,将荚多、每荚粒数多、粒 大等优点结合在一起比较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