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张永和 山语间
获得荣誉
• 美国金钥匙荣誉协会终身会员1982张永和 • 美国建筑师协会/基金会奖学金1983-84 • 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Bakewell&Brown和 Bakewell&Weihe建筑画奖1984 • 美国建筑师协会印地安那波利斯分会“纸上建筑”竞赛荣誉奖 1986 •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1986 • 美国密西根大学:WalterB.Sanders设计教学研究奖金1988-89 • 美国“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一等奖1988 • 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1 • 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旧金山洛杉矶 3X3+9设计竞赛获胜者1991 • 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1992 •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TEEDMAN建筑旅行研究奖金(去欧 洲、亚洲考察一学年)1992-93 • 作为8名中国建筑家之一入选日本《世界之建筑家581人》1994
平常建筑与非常建筑师
• 张永和被认为是中国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建筑师之 一。 • 张永和与“非常建筑”一开始就坚定了以重学术研 究、以实验思辨为主导的基调。他不认为商业实践 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更倾向于相信建筑的进化是 建立在对建筑理念不懈、严谨的反思和实验的基础 之上。这一点令他成功地跳脱于其他注重商业作品 的建筑师,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 • 唯物主义 受中国传统四合院及瓦顶窄巷的启发, 张永和与非常建筑把UCCA的大展厅改造为六个胡同 式的模块,每个模块代表张永和建筑创作的一个维 度:居住、建造、城市化、传统、感知和文化。
出版著作
1997
2002
1997年出版《非常建筑》作品专集,2000年出版《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 室专集1、2》。张永和 在国内的学术刊物上多次发表学术文章,并先后在法国的《今日建筑》, 意大利的《瞬间艺术》,日本的《新建筑》,《空间设计》,西班牙的2G, 美国的《进步建筑》及《建筑》,韩国的《空间》,《韩国建筑师》,英 国的《世界建筑》,《AA档案》等杂志及美国的《慢空间》一书中发表作 品及文章。
1.4建筑材料的运用和细部处理
张永和对土木材料的运用 有着很大的兴趣。而山语 间作为他早期的建筑成品, 就表现出了他对土木材料 的探索。采用了当地的青 灰色石材铺地、木制楼梯、 木制框架、砖墙等等。这 些材料在山语间中是合适 的,因为周围的环境是一 片山色。这些建构的材料 源与自然,具有良好的 “生态性”,建筑还原与 自然,对环境的影响限制 在最低程度。
“ 四 合 院 ”
土宅”首层只面向庭院的大面积玻璃窗,中庭既营造 出传统四合院的私密性,又有山林野趣的幽境
“
内外空间的过渡
柱的运用使内外 空间自然过渡
玻璃立面使 内外空间渗 透 柱与玻璃使二 分宅的内空间 与中庭似分却 合
材料的特色
二分宅的基本建造材料 为混凝土,土,木,玻 璃 。
材料的选择基于朴素 的生态观念,希望 主要选用天然材料 ,并且都可以降解 或重复利用。
张 永 和
,“无论类型规模,非常建筑工 作室在1996年到2002年尝试着建筑 了一百一十多次。其中大多都未 能进入真正的建筑阶段,即未能 实施。接近完成的案例,如本书 中的二十一个,是相对的少数” 。 --张永和《平常建 筑》
简历
张永和,男,1956年生于北京。 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1981年赴美留学,并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 校建筑系硕士。 他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非常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 并担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 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对时下一些热门建筑的观点
• 当下遍布中国城市的浮夸建筑风格。央视新大楼、国家大剧院、鸟巢、 水立方、苏州“秋裤”大楼……这些饱受争议的、立志成为地标性建 筑物的作品被张永和在凤凰卫视(微博)的节目当中调笑为“嘶叫的建 筑” • 建筑本身有它的核心价值,它好用与否,同环境城市的关系如何,工 程方面巧妙与否(都需要平衡)——但现在有时候是矛盾的。看上去挺 闹腾,里头的骨架特别陈旧,有时候还牺牲了基本的舒适。”他说。 建筑师举了通州“天子大酒店”的例子。这个十层高的建筑把正立面 做成了三个“福禄寿”老神仙的模样,被网友戏称为“世界上最恶心 的建筑”。“据说里面总统套间的窗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么大,因为那正好是寿桃 的位置!”张永和恶搞的劲儿上来了,“我倒很愿意去住一下,因为 实在太荒谬了!” • “建筑好看难看,其实从建筑学角度来说并不是最靠前的一件事 儿,因为建筑首先是从便利、舒适层面上改善人的生活环境。”他对 记者说,如果讲究视觉形象,雕塑这个艺术形式就是专门为此而存在, 那是更好的表达方式。 • “建筑最本质的,其实是(给人以)不同空间、不同时间里的体验。” 他说。 • 在张永和眼中,建筑给人们提供的空间感受才是最本质的,才是 建筑应有的“唯物”。但今天的业主却想使自己的建筑成为最醒目的、 最代表性的那个——这就完全与实实在在地做好人居工程的精神背道 而驰,与他心目中的“唯物主义”背道而驰。
山语间别墅 中国·北京·远郊怀柔山中
· 张永和的建筑思想随着建筑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顺
应全球化趋势和当代中国资本主义化与城市化双重进程,不 断发生着变化和调整
· 在1996年以前,可以作为第一个阶段,他所主张的是叙 事建筑,以及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院落空间的探索,在 这期间的方案,纸面工作多于实际工作,对于建筑意义的探 讨多于建筑作为一个动词的关注。在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不 可避免地卷入到对建造方式,材料和构造的关注。
青灰色石材 木质楼梯 木制家具 砖墙
玻璃和石材的结合运用,使得建筑的开放性和内向性达到和谐统 一,有松有驰,张合自如,建筑随着自然的呼吸而呼吸,人随着 建筑的呼吸而呼吸。
2.建筑评价
1997 年之后建筑与基地、建筑 与城市或自然风景之间的关系 成为张永和与非常建筑工作室 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 而对于张永 和而言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设计 和建造的过程便是从山语间这 个项目开始的。山语间成功地 建立了地形与建筑之间相互制 约又相互激发的关系。 从设计理念而言,山语间蕴 含了十分丰富的设计思想。但 同时,也正因为如此,山语间 在建造,等诸多方面非常不成 熟,从建成的结果来看,建筑 细部的处理很少,几乎没有。 但种种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实 验建筑师不可避免的过程,我 们不应过多地用实践建筑师的 标准去苛刻要求实验建筑师。 因为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 促进的关系。少了其中的任何 一方,中国的建筑界都无法健 康的成长
夯土墙
• 土的基本形态是 两个L形平面,凸 字形立面的墙, 与山体围合成山 地院落。
• 夯土墙——建筑 群中利用当地建 筑资源的最好实 例。
柿子林会馆
中国-北京-昌平
重庆中试基地
中国-重庆-长江南岸
谢谢!!!!!
• 设计的本质是改善生活 • 我国建筑发展势头特别猛,就好像积攒了几十 年或者更长时间后一下子爆发出来的能量,有 想象力、创造性等等。但是,建筑不是艺术, 它属于设计领域,有很高的技术性。现在的中 国建筑存在着建筑师对建造技术知识掌握不足 等情况,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不容乐观,它可能 导致中国建筑遇到发展瓶颈。 • 例子,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能不能做 出节能减排的好建筑?同时还有形式上的创新, 这些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外部空间特色
与环境的高度融合,人工建 筑与自然的协调是二分宅外 部空间最主要的特征。
分的建筑与二分的山二岭围 合成的内敛空间是民族建筑 的表征。
分裂之屋可调节角度的广泛 适应性使外部空间更加灵活 。
“山 水” 意 境
这栋建筑从当中被分 成两半,藉以引入了 不同的景致、空间, 也带入了“山水”意 境。水的部分,有条 小溪直直地登堂入室, 在入口的玻璃地板之 下粼粼闪光
· 1997年之后建筑与基地、建筑与城市或者自然风景之间 的关系成为张永和与非常建筑工作室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而 对于张永和而言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便是从山 语间这个项目开始的。
1、建筑分析 1.1概况
建造时间:1998年 建筑面积:430平方米左右 位置:北京远郊怀柔山中 用途:与有人相聚,共享山林野趣 结构:刚梁柱结构,原有梯田的档土石墙被重 砌,是这个空间为数不多的几堵围护墙。空间 其他的截面均用透明玻璃构成,使得周围山色 一览无余。 · 主人:潘石屹 他以前卫著称,被看做是当今中国最 · · · · · 活跃、最具有鲜明个性的房地产领袖之一。作为 SOHO中 国董事长,他开发的项目均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此外, 他对待生活与事业的乐观、机变与坦率,也使得他成 为一 个公众典范,媒体红人,是拥有最多微博粉丝的房地 产界 人士。
建筑有一个特定而明确的功能:建立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 系,具体而言是人与中国山水之间的关系。山语间中水平长 窗的设计正是试图以国画的构图强调出窗外景色的中国性。
1.2建筑与场所
别墅座落在北京远郊怀柔县境 内,翻过了长城,就在长城的 脚下。该基地位于山谷的坡地 上,地势东高西低。南面为南 北向山坡,种植数棵白桦树。 建筑覆盖的山坡高差达2米。 北侧与当地原有的数栋砖结构 民房之间以一堵挡土墙分隔。
设计理念
在中国建筑界,张永和比一般的先锋建筑师要主流些,但仍 在主流的边缘。用著名媒体人洪晃的话来说,张永和相比起 很多设计师来所不同的,就是能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完全贯彻 到建筑的设计当中去。在注重环保、环境、回收利用的今天, 张永和以一种低调的态度,去实现着自己“建筑以人为本, 建筑为人服务”的设计理念。在他的建筑设计当中,尊重传 统,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倡导建筑与环境的对话, 而且在环保方面和材料的选择,以及不浪费的设计理念,统 统展现在了他所设计的建筑里面。 他强调建筑设计应该从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出发,而不 是从抽象的定义和概念出发,强调设计的全过程比设计的最 终结果要重要得多。 他对梁思成一代和中国当代建筑的批评,就可以清晰 地看到其西方传统建筑观的立足点,即他认为近代以来的中 国建筑对立面过度重视,忽视对空间和材料的探索。 他认为建筑的目的是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事业并非 是生活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