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6正常分娩文档资料
胎位
头先露
纵产式Βιβλιοθήκη 臀先露横产式肩先露
胎儿畸形
胎儿某部分发育异常,致使通过产道难。 如脑积水、联体婴等。
精神心理因素
分娩是生理现象 分娩又是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
精神心理因素
产妇情绪改变 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
足→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子宫收缩乏力,产程 延长
神经内分泌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 儿茶酚胺→胎儿缺血缺氧→胎儿窘迫
• 从中骨盆平面开始,到骨盆出口平面完成。 为了适应中骨盆前后径大于左右径的特点。
• 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
内旋转
• 5、仰伸:当胎头下降到阴道外口时,胎头 继续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推动胎头向前 移动。当枕骨下部到达耻骨联合下缘时, 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
• 此时,胎儿双肩径沿骨盆左斜径进入骨盆 入口。
会阴由厚4cm
2 ~ 4mm
保护会阴,避免撕裂
胎儿
— 胎儿大小 — 胎位 — 胎儿畸形
胎儿大小
胎头变形 胎头径线 胎儿体重
胎头变形
胎头颅骨
顶骨(2) 额骨(2) 颞骨(2) 枕骨(1) 矢状缝
胎头颅缝
冠状缝 人字缝
颞缝
额缝
胎儿囟门
前囟(大囟门) 后囟(小囟门)
胎头径线 胎儿体重
双顶径(9.3cm) 枕额径(11.3cm) 枕下前囟径(9.5cm) 枕颏径(13.3cm)
精神心理因素
处理
耐心安慰,鼓励孕妇进食; 教会孕妇掌握分娩时必要的呼吸 技术和躯体放松技术; 开展陪伴分娩(Doula制度)。
枕先露分娩机制
分娩机制 (mechanism of labor)
胎儿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面不同形 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 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分娩机制各动作虽分别介绍,却是连续进行的 一个过程,下降动作始终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产
•≥37W <42W
分娩动因
子宫功能性改变 胎儿成熟
妊娠稳态失衡理论 缩宫素诱导学说
阶段0
妊娠子宫功能变化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妊娠期阶段
临产前阶段 分娩阶段 分娩后阶段
无收缩反应
受孕
分娩的子宫 分娩 子宫复旧 准备阶段 (三个产程) 哺乳
分娩发动 分娩开始 分娩物娩出 生殖功能恢复
胎儿
胎儿营养↑ 胎盘供应相对↓
•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 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 以枕额径衔接。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 的前后径,因此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 口的右斜径(LOA)或左斜径(ROA)上。
•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是 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是判断产程进展 的重要标志宫缩时下降,宫缩间歇稍退 缩。
-骨产道 -软产道
骨产道
骨产道的大小、形态和分娩直接相关, 分娩过程中几乎无变化。 重要标志包括: – 骨盆入口平面 – 中骨盆平面 – 骨盆出口平面 – 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骨盆入口平面(真假骨盆分界线) 入口前后径 (真结合径) 入口横径 入口斜径
中骨盆平面(骨盆最小平面) 中骨盆前后径 中骨盆横径 (两坐骨棘之间)
• 促进胎头下降的因素:宫缩时通过羊水 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宫缩时宫 底直接压迫胎臀。胎体伸直伸长。腹肌 收缩力使腹压升高。
• 3、俯屈:当胎头降至骨盆底时,遇到肛提 肌的阻力,借助于杠杆的作用进一步俯屈, 枕额径变为枕下前囟径,适应骨盆平面变 小,产道变窄的改变,继续下降。
• 4、内旋转:胎头围绕着骨盆纵轴旋转,使 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和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 致的动作。
胎儿腺垂体分泌ACTH 肾上腺皮质皮质醇↑
雌三醇
激发宫缩
母体
PG ↑
子宫平滑肌受体 宫颈成熟
子宫收缩
PG产生
PGF2 a (子宫蜕膜) PGE2(羊膜)
第一节 决定分娩的 因素
影响分娩 的因素
产力
产道
胎儿
精神心理 因素
产力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宫腔内逼出的力量 包括: – 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 – 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统称腹压) – 肛提肌收缩力
•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胎肩在骨 盆左斜径上,胎头和胎肩要恢复正常关系, 胎头枕部需向左旋转45度,称为复位。
• 胎肩在盆腔继续下降,由左斜径通过变为 骨盆前后径通过,此时前肩(右肩)需向 中线旋转45度,胎头枕部也要再向左旋转 45度,称之为外旋转。
• 7、胎肩及胎儿娩出:右肩在耻骨联合下, 左肩在会阴前缘,右肩先娩出,左肩随之 娩出,胎体随之取侧位娩出。
宫颈变化 临产前:
宫颈管:2~3cm 宫口:初产妇容指尖
经产妇容一指
临产后:
初产妇 先 宫颈管消失
经产妇 同时
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峡部
非孕时 1cm
妊娠12周 宫腔 妊娠末期 子宫下段
临产后 7~10cm
生理缩复环:
正常情况下不易经腹部见到
阴道、会阴及骨盆底的变化
阴道向前的长筒,前短后长,
粘膜展平,阴道扩张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掌握影响分娩的四要素 • 2、熟悉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要点 • 3、掌握枕左前位的分娩机转 • 4、会进行产程观察及处理
分娩(delivery)
妊娠满28周及以后,胎儿及其 附属物,从临产发动开始至全部 从母体娩出的过程。
•≥28W<37 W •≥42W
早产
妊娠 时限
足 月
子宫收缩力的作用
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迫使宫颈管缩短消失 宫颈口扩张 胎先露下降 胎儿及附属物娩出
子宫收缩力的特点
节律性:临产的重要标志 对称性 极性 缩复作用
节律性
分娩各期子宫收缩的变化
宫缩间隔(分) 持续时间(秒)宫腔压力(mmHg)
妊娠晚期 潜伏期 活跃期 第二产程
不规则
5-6 3-4 1-2
<30 30-40 40-60
60
0-15 25-30 40-60 100-150
腹肌及膈肌收缩力
作用:第二产程促胎儿娩出 (第二产程的重要辅助力量)
第三产程促胎盘娩出
肛提肌收缩力
形成:前羊膜囊或胎先露部压迫骨盆底和直肠, 引起反射性的排便动作
作用:协助胎儿内旋转及仰伸 协助胎盘娩出
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包括
骨盆出口平面 出口前后径 :11.5 出口横径 (坐骨结节间径)
出口后矢状径:
若出口横径稍短,但两者 之和大于15cm时,可通过 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骨盆轴:骨盆各平面中点连线形成 的假想曲线,又称产轴。
骨盆倾斜度: 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 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 一般为60O
软产道
子宫下段 宫颈 阴道 骨盆底软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