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2011年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卢前散曲研究
雍正伟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散曲研究得到蓬勃发展,元明清散曲作家作品研究均取得重大进展。
晚清民国时期的散曲创作虽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至今对此时期散曲作家、作品、风格研究仍然不多。
本文以卢前散曲为研究对象,以作者生平活动为背景,分析卢前散曲作品的独特内蕴和艺术特色。
论文有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学术界对卢前的研究现状,即:卢前某类文体研究、卢前贡献的研究、卢前交往的研究。
概括介绍本篇论文的研究角度和出发点。
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三章。
第一章论述卢前的生平和著述。
卢前一生都在从事教育与散曲创作,但在解放后却未能走上讲台,创作也逐渐减少,经受几十年的遮蔽后,到目前为止其作品仍鲜为人知,对他的研究尤其更少,在二十世纪末期,才陆续有人对卢前的作品进行研究。
但总体研究几乎没有。
本章分两节。
第一节将卢前的生平事迹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介绍了他在少年、中年时期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卢前的生平资料。
第二节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介绍卢前的部分代表性作品。
如卢前写的新诗集《春雨》和《绿帘》,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两本诗集在当时很受欢迎,其诗有浓厚的音乐性。
第二章论述卢前散曲的独特内蕴。
卢前创作的主要年代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外忧内患并存。
卢前身为大学教授亦无立足之地,辗转奔走于各地。
从二十余岁到四十余岁时的散曲,反映出作者一生的思想变化。
本章分为四节:鲜明的忧患意识、浓厚的思乡意识、强烈的批判意识、乐观向上的精神。
卢前一生历经战乱,诗人颠簸流离,常年在外,亲眼目睹了祖国的沧桑和苦难。
他将这些所见所想写进散曲,来表达一个知识分子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思索。
在抒发思乡意识的背后有着更深的对军阀、地主和腐败的国民党统治阶层的批判意识。
然而,卢前性格中不仅仅是嫉恶如仇,还有乐观向上、永不服输、幽默风趣的内涵;这种性格也影响到其散曲创作,形成别样风格。
第三章论述卢前散曲的艺术特色。
中国散曲经历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变化,其风格也有不同的变化。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此期散曲作者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都不同于以往。
一是灵活多变的语言,如:直白明了的口语,丰富典雅的书面语,将口号写入散曲等。
二是拓展了散曲的文体。
如用书信体的形式创作散曲,用以进行家人和朋友之间的交流。
还曾将军歌、民歌等歌曲改写进散曲。
三是扩大了散曲的实用性。
如用散曲记日记和史料,这样一来,不仅增大了散曲的实用性,延缓了散曲衰亡的速度,还形成了用散曲记史的特色,大大增加了散曲的实用性,提升了散曲的价值。
结语部分是对卢前在中国散曲史上所做贡献的总结,他的努力使散曲在行将消亡之际,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他对散曲所做的调整和改变,在散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键词】:卢前散曲历史现状思想内蕴艺术成就晚清民国
∙第一章卢前的生平和著述12-22
∙第一节卢前生平12-17
∙一少年求学(1905—1926)12-14
∙二任教生涯(1927—1937)14-15 ∙三进入政界(1938—1948)15-16 ∙四闲居在家(1949—1951)16-17 ∙第二节卢前作品简介17-22
∙一八股文小史18
∙二春雨、绿帘18-19
∙三明清戏曲史19-20
∙四近代中国文学讲话20-22
∙第二章卢前散曲的独特内蕴22-34 ∙第一节鲜明的忧患意识22-25
∙一咏叹史实23-24
∙二描写现实24-25
∙第二节浓厚的思乡意识25-27
∙一生计问题引发的思家之情25-26 ∙二因战争而产生的思家之情26-27 ∙第三节强烈的批判意识27-30
∙一抗日战争时期27-28
∙二解放战争时期28-30
∙第四节乐观向上的精神30-34
∙一心态平和30-31
∙二知足常乐31-34
∙第三章卢前散曲的艺术特色34-44 ∙第一节灵活多变的语言35-37
∙一丰富典雅的书面语35-36
∙二将口号写入散曲36-37
∙第二节拓展了散曲的文体37-39
∙一用书信体写作散曲37-38
∙二将民歌军歌等改写成散曲38-39 ∙第三节扩大了散曲的实用性39-44 ∙一用散曲记日记39-41
∙二用散曲记史料41-44
∙结语44-46
∙参考文献46-48
∙附录A48-52
∙附录B52-55
∙后记55-5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