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1、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必须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2、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件大事1、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3、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4、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5、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4、胡锦涛在2011年纪念建党90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90年来我们党的成就的论述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2、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5、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6、大力推进体制创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实质是体制创造过程。
应当把推进体制创新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不断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6、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目的:实现共同富裕动力:党的领导和发挥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内容: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手段:在维护稳定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及利益关系的调整,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原理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百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0、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
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舆论引导不力精品力作较少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结构规模小,实力不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不强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3、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四大考验,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
14、试述中国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原因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相互独立和互相制衡。
“三权分立”是同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特征相适应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并不是像西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宣传的那样是一种抽象的、超越社会制度的甚至是唯一的民主模式。
从历史上看,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生活导致利益多元化,也就导致资产阶级内部存在着大量的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
在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正是通过分权制约的方式来协调内部不同利益的冲突,防止某个集团或阶层的专制。
可见,“三权分立”只能是资产阶级内部利益的一种瓜分和调整。
它所制衡的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而不是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受剥削的广大无产者同有产者的根本对立的利益关系。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三权分立”的严重弊病在于,它使相当一部分权力在相互牵制中抵消,常常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以致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即使是一种好的制度,是符合西方国家实际的政治制度,但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制度,并不是照搬到任何国家都具有优势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自己的特色,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政治制度中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借鉴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领导全国种族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结论,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性质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组织形式得以正式确立。
15、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中国改革为什么不能搞私有化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要回答的两个问题:它们与生产力发展间的关系——效率问题,它们与人们的经济利益间的关系——公平问题,关键:是否公有制不如私有制的效率高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形式变化趋势是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的社会性质正在不断强化,其中包含的“公有”陈芬也在不断增加。
所以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鱼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
由此导致的其他经济矛盾也不存在了。
资本注意私有制在根本上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
以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标准,从市场竞争关系来分析所有制效率。
以是否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为标准,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来分析所有制效率。
从西方经济学角度分析,竞争是动力的源泉,竞争的必要条件是使每一个经济主体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个人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实现,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分的动力。
所有制变化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且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其生产经营状况与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
公有制企业具有越来越多“个体独立性”,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主要地不再是单一公有的形式,更多的是采取混合经济的形式。
其实现形式是共同的,对不同的所有制没有差别。
公司法是适合一切所有制形式的。
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
竞争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企业将对经营决策的结果承担全部的责任。
这些特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公有制经济的弱点。
现代公有制的基本特征公有制的利益分散化在加强,个体独立性在增加股份制、公司制是共同的实现形式。
这一点与私有制没有区别公司制这一形式使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直接混合、融合,可以成为同一个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公有制和私有制哪一种具有更高的效率,不能简单化做出结论。
他们都有其高效率或低效率的范围。
脱离条件的约束,简单化的结论都是片面的,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现实中的情况是复杂的,所有制只是影响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不能以现实中的某些现象为依据得出单一的结论。
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高效率,也可以低效率。
公有制和私有制都存在着“缺陷”,但同时它们也对有自身的优势,相互之间不能替代。
在一些领域,特别是社会公共领域,公有制更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这些领域的范围越大,公有制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大。
另外,在协调社会经济利益方面,公有制更能够使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利益关系。
选择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们的价值目标决定的。
以公有制为主体,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更有社会价值目标的因素。
公有制能够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形成经济利益上的平等关系奠定制度基础,从而为整个社会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基本保证。
利益关系的和谐更能够调动大多数人的生产积极性,从整体上使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更充分的动力。
16、联系现实,试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如何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文化安全历来是主权国家的重大问题,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历史大趋势中,文化安全更是成为国际视野中的一个聚焦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指明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要求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这一重要论述既是科学判断,也是风险预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了清醒而睿智的思维理念。
国家文化安全:一个时代性的紧迫课题国家文化安全,指一国的文化生存系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国家文化政治安全、文化信息安全、公共文化安全等,首要的是文化政治安全,其中又以意识形态安全为最。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上层建筑,反映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的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构成。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
这一重要论断既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也点明了国家文化安全的要害所在。
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复杂背景下进行的,国家文化安全尤其是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无疑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紧迫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