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筋平法知识讲解

钢筋平法知识讲解


在03G101-1中,屋面框架梁不再分抗震等级 分析两种构造的钢筋不同的算法
1、2级抗震楼层框架梁
✓上通长筋端支座锚固 ✓支座负筋端支座锚固长度
支座宽 >=0.4Lae
15*D
支座宽 Lae
弯锚
直锚
1
✓下通长筋端支座锚固 ✓下部钢筋端支座锚固
支座宽 >=0.4Lae
15*D
伸至梁(柱)纵筋的内侧 且>=0.4Lae
支座宽 Lae
2
✓下部钢筋中间支座锚固
锚固长度max
0.5Hc+5d Lae
3
✓支座负筋延伸长度 ✓端跨 ✓中间跨4Leabharlann ✓ 架立钢筋架立钢筋
5
关于平法的识图及配筋构造
✓ 跨中钢筋
2400
150 6 22 4/2
250 6 22 4/2
2 16 10-200(2)
A
KL4(3A)250*700 2 22 8-100/200(2)
6900 6 22 2/4
03G101-1
3、现浇钢筋砼剪力墙 4、现浇钢筋砼楼梯
03G101-2
5、筏形基础 6、板
04G101-3 04G101-4
平法构成:
1、制图规则
2、构造详图
影响钢筋计算的因素
抗震等级(影响梁的加密区长度: 一级抗震>=2Hb且>=500mm; 二级抗震 >=1.5Hb且>=500mm)
决定抗震等级的三个因素(1.结构类型;2.设防 烈度;3.檐高)
平法的基本理论
1、平法的基本理论为:以知识产权的归属为依据,将结构设计分为创 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设计内容两部分,由设计者采用平法制图规 则完成前一部分,后一部分则采用平法标准构造图集,两部分为对 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
2、创造性与重复性设计内容的划分,主要看结构施工图表达的内容是 否为前面两个分系统是运行的结果。即是否为设计者本人对具体工 程所做的结构体系设计和结构计算分析的成果,而这部分工作成果 和知识产权明显属于设计者,传统设计中大量重复表达的内容,如 常规节点构造详图、钢筋搭接长度和锚固长度、箍筋加密区范围等, 均不是具体工程中结构体系和结构计算分析的成果,明显属于重复 性设计内容。
梁宽-2*保护层 +2*11.9d+2*d
在03G101-1中对拉筋的算法的规定。
11.9D的推导
d
1.25d
b a
L=10d+b+3/8*3.14*R =10d+(a-d-1.25d)+4.13d =a+11.9d
吊筋和次梁加筋
计算公式: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框梁高度>800mm a=60度
250 6 22 4/2
1800 150 150 6 22 4/2
2 20
250 6 22 4/2
KL4(3A)
B
C
6900 7 20 3/4
250 150 6 22 4/2
D
跨中钢筋
6
平法中各钢筋的手工计算方法
梁属于中间层框架梁,二级抗震,C25,柱子600*600 ,跨长分别为 :6000,3600,6000 边墙为300mm 轴线居中 计算公式如下:
保护层的厚度 混凝土标号 如C30 影响钢筋的锚固长度,搭
接长度 搭接形式(影响柱的箍筋根数及纵向钢筋长度)
结构说明
抗震等级
搭接、锚固、保护层
构件说明
梁 : 吊筋、加筋、拉筋 柱 : 接头形式 板 : 分布筋、板洞加筋 剪力墙:洞口加筋,加暗柱,暗梁 构造筋:砌体加筋,砌块墙中构造柱,
3、平法施工图主要表达创造性设计内容,出图时,应配以相应的标准 构造图集(适用于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肢剪力墙结构中 柱、墙、梁三种构件)。标准构造图集不可或缺,同样属于正式的 设计文件,每一类构件的平法结构图均应由两部分组成:平面整体 配筋图、标准构造详图。
平法适用范围: 1、现浇钢筋砼梁 2、现浇钢筋砼柱
<=800mm a=45度 次梁加筋按根数计算 长度同箍筋长度
箍筋
计算公式:
箍筋长度=
2*(H-2*25+B2*25)+ (11.9*2+8)d
根数计算=2*【(加 密区长度-50)/加密 间距+1】+(非加密 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
分析加密区长度的取值与抗震等级的关系
分析加密区长度的取值与抗震等级的关系
上部贯通筋
计算公式:
=各跨长之和-左支座内侧-右支座内侧+锚固+搭接长度 端支座锚固长度的判别条件: 1、IF:支座宽度-保护层>最小锚固长度 则 直锚
其长度为MAX:{ Lae ; 0.5hc+5d } 2、Else:
其长度为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则 弯锚
端支座负筋
计算公式:(Ln净跨长) 上排钢筋长度=Ln/3+锚固 下排钢筋长度=Ln/4+锚固 (锚固同梁上部贯通筋端锚固)
0.5Hc+5D)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
计算公式: 框架梁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净跨长度-2*0.1Ln 请注意标注方式
腰筋
计算公式:(Ln净跨长 ) 腰筋长度=净跨长度+2*锚固+搭接
请注意区分00g101和03G101-1之间区别 可以就此分析钢筋的含量增大还是减小
拉筋
计算公式
拉筋长度=
中间支座负筋
计算公式:(Ln净跨长) 上排钢筋长度=2*Ln/3+支座宽度 下排钢筋长度=2*Ln/4+支座宽度
架立筋
计算公式:(Ln净跨长 ) 架立筋长度=Ln-Ln’/3-Ln”/3+2*搭接 平法中规定,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取150MM
下部钢筋
计算公式:(Ln净跨长 注:下部钢筋 不分上下排) 框架梁下部钢筋=净跨长度+2*锚固(或
现浇带
制图规则:
框架梁 KL 屋面框架梁 WKL 框肢梁 KZL 非框架梁 L 悬挑梁 XL 井字梁 JZL
平面注写方式 截面注写方式
构造及配筋信息: 1、梁编号 2、截面尺寸 3、箍筋 4、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梁支座上部筋 7、梁下部钢筋 8、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制图规则:
集中标注 平面注写方式
原位标注
构造及配筋信息: 1、梁编号 2、截面尺寸 3、箍筋 4、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梁支座上部筋 7、梁下部钢筋 8、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梁的平面注写方式
梁中常见钢筋形式
梁钢筋: 钢筋骨架
上:上通筋 中:侧面钢筋 下:下部钢筋(通长或不通长) 左:左支座钢筋 中:架立钢筋或跨中钢筋 右:右支座钢筋 箍筋 附加钢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