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绪论 (2)二、我国的税收现状分析 (2)三、各类型企业偷漏税行为的特点分析 (3)(一)国有企业 (3)(二)集体企业 (4)(三)个体户、私营企业中80%以上都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偷漏税行为 (4)(四)明星人物“拿国家” (4)四、企业漏税的的具体手段分析..............................---- (4)(一)利用税率偷税 (4)(二)利用税目偷税 (5)(三)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偷税 (6)(四)利用发票偷税 (6)(五)利用虚增成本,减少利润偷税 (6)(六)隐瞒收入或谎报收入偷税 (7)五、企业偷逃税款的原因及管理体系中的缺陷分析以及防范 (7)(一)当前征管模式尚待完善,税务管理缺乏钢性 (7)(二)当前的税收环境不够理想 (8)(三)企业的多变性、隐蔽性,是税务机关难以对其申报纳税进行有效控制 (8)(四)合理运用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 (8)(五)结合实际,对小规模纳税人等采取灵活的管理手段 (9)(六)营造良好的外部税收环境并加强税法制度的宣传活动 (10)六,总结 (10)企业透漏税手段及防范措施【内容摘要】税收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是保障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支撑着政府的正常运转,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本文认为为了维护国家的权利和利益,应该加大对企业偷漏税行为的防范工作。
在详细分析了企业偷漏税手段后,本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相关建议,认为针对企业偷漏税的种种原因,国家应该出台一些防范措施,如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纳税义务等。
在对企业偷漏税行为进行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国家与税务机关的双重防范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偷漏税现象泛滥的现状,维护国家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偷税漏税税收税收防范措施一、绪论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政权,都是建立在赋税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离开了赋税的支持,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目前,企业偷漏税现象比较普遍,给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企业为了达到偷漏税目的,处心积虑地采取多种形式,想方设法地使用各种手段,而我国现在的社会环境也给一些企业的投机取巧提供了契机。
二、我国税收的现状分析税收收入一直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的组成部分,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税收政策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自2002年以来,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2002年为14.1%,2003年达到15.1%,2004年提高到16.1%,2005年为16.8%,2006年则达到了18.0%。
2007年GDP为246619亿元,税收收入为49449亿元,税收收入占GDP 的比重为20.8%。
2007年,国内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共计24400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49.34%。
海关代征进口产品税为6153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2.44%。
企业所得税(内资和外资)为9675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9.57%。
个人所得税为3185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6.44%。
其他税收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约为12.21%。
由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我国2007年的税收总收入是49449亿元,如果我们用中国的总人口来除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我们会发现,我们每个人平均向政府交纳了3742.5元的税收,一般的3口之家交纳了11227.5元。
我们每个家庭负担的税收数额是如此之大,这可能会让你感到迷惑不解,因为我们平时并没有觉得自己向政府交纳了如此多的税。
这里就涉及到政府的征税艺术,由于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愿意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但很少有人愿意纳税,大多数人都希望别人来替自己付账。
谈到政府的征税艺术,在300多年前,精明的法国财政部长柯勒贝尔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征税就像从鹅身上拔毛,你要拔尽可能多的毛,但又最好不要让鹅叫。
”我们谁都不想自己的收入被活生生地拔去一块,纳税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令人不爽的,那么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是怎样“拔最多的毛、又不让鹅叫”的呢?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税收收入主要来自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企业所得税等,个人所得税所占的比例很小,这一点和西方发达国家以征收个人所得税为主不同。
这种征税方法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好像税款都是由企业交纳的,我们消费者个人没交什么税一样。
实际上,无论政府向谁征税,税收都是由消费者与生产者共同分摊的,他们各自分摊多少税收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弹性,而不是取决于由谁来交纳。
这就是我们每个家庭向政府交纳了如此之多的税,而你没有感觉到的原因。
这种征税方法,很容易造成纳税人和政府关系的错位,好像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和公共产品是来自于政府的恩赐,而不是纳税人付费所应该得到的一样。
三、各类型企业偷漏税行为的特点分析根据历年财税大检查的情况,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存在着严重的偷漏税的行为,按企业的性质各有特点,具体表现:(一)国有企业国企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山东省为例,国企是山东的支柱企业。
但是很多国有企业违反国家税法和财经纪律,利用各种手段方法,任意截留应上交国家的利润,乃至想方设法偷税漏税,明明企业利润不错,账面也清楚,但员工的福利跟不上不说,而且上报时大多没有盈利甚至亏损,原因何在?纵观国企公款吃喝风、公款送礼风盛行,甚至还有中饱私囊者,这笔巨大的款项唯有用税款来填补。
有些就用欠税的方式,拖得一时是一时,有的偷漏税行为还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一部分税款自然进入地方政府的小金库。
所以国有企业表现的特点就是“吃国家”。
(二)集体企业国家为了鼓励和扶持集体企业,规定对校办企业、残疾企业、街道企业、村办企业以及开办不足一年的新办企业,实行减税免税的优惠政策。
因此,不少集体和乡镇企业利用这个税收漏洞千方百计往这类企业上靠,甚至弄虚作假,“五假”企业偷漏税款数额巨大。
同时不少外资企业也是瞄准哪里优惠往哪靠,认准了某些地方为了吸引外资的迫切心理,大谈特谈减税免税,甚至用尽手段钻法律的空子偷税漏税。
所有这些企业表现的特点就是“骗国家”。
(三)个体户、私营企业中80%以上都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偷漏税行为浙江省的遍地开花经济模式,以民营企业为主,到处都是个体户和自办工厂。
这种类型的企业没有强硬的后台自然在税务机构面前表现的很“恭顺”。
但是他们有个普遍的特点就是怀有侥幸心理,认为能偷多少是多少,大不了查出来就补上,加上目前征税水平和力度都达不到一个很高的水准,每年在这些民营企业上流失的税款也是相当可观的。
这种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特点自然是“偷国家”。
(四)明星人物“拿国家”近几年来,明星“走穴”或拍广告而偷税漏税的报道屡见不鲜,而且渐成气候,刘晓庆的偷税漏税案件就是一个典型。
国家的税款在“吃、骗、偷、拿”中源源不断地流入了个人的私囊中,诸此种种行为既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又腐朽了社会风气,更抹黑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实在应当早早革除,还国家、国民一个朗朗乾坤。
四、企业偷漏税的的具体分析手段分析(一)利用税率进行偷税由于我国实行差别比例税率制,如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等,不同产品、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就有着不同税率,于是,有些纳税人就利用这个差别弄虚作假,尽量以低税率纳税,偷逃税款。
1.兼营不同税率商品,按低税率纳税企业兼营不同税率商品,不按商品种类分别采用适当的税率纳税,而全部以低税率计算,以达到偷逃增值税的目的。
如某粮油公司以经营面粉、大米、玉米和食油为主,另外兼营挂面。
公司当年销售挂面67420公斤,每公斤含税价格为1.80元。
企业在计算应交增值税时不按17%计算,而按面粉的税率13%计提应交增值税,偷逃增值税4000多元。
2.混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界限:小规模纳税人,是指经营规模较小,会计核算不健全的纳税人。
小规模纳税人以外的纳税人简称为一般纳税人。
两者依据不同的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
一般纳税人采用购进扣税法,按17%、13%、0税率计税;小规模纳税人根据销售额,按3%税率征收增值税。
两者应纳税额,计税依据不同,使得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的转换可达到偷税目的。
3.混淆基本税率、降低税率不同的产品适用的税率不同。
例如增值税实行三档税率;消费税分11个税目,每个税目的税率又有差别。
有的企业为了偷税,故意将高税率商品,按低税率计算纳税额。
例如,增值税条例规定,增值税除了基本税率17%之外,还有一档照顾性的优惠税率13%.适用13%税率的货物有下列几类:粮食、食用植物油;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炭制品;图书、报纸、杂志;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物。
有的企业通过兼营业务,扩大优惠货物在兼营中的比重等手段,适用优惠税率,以达到偷逃增值税的目的。
(二)利用税目进行偷税1、残次品、等外品及联产品、副产品的销售收入,不作销售处理,进而逃避流转税。
有的个别企业为了减轻流转税的负担,只将主要产品作销售处理并申报纳税,而对残次产品、等外品及联产品、副产品的销售,则不入销售帐,将其收入直接转入营业外收入。
2、废品及下脚料的销售收入,不作销售处理,以逃避流转税。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废品、下脚料销售收入,属其他业务收入范围,应以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
但是对企业来说,当废品和下脚料销量较大时,便可以利用废品、下脚料销售不作其他业务收入处理,直接冲减生产成本或增加营业外收入的办法,逃避这部分收入应纳的增值税。
3、企业下属分支机构以及参加展销会、交易会的经营收入不报税。
有的企业及其下属分支机构去外地参加展销会、交易会等,没有向当地税务机会开具相应的证明,直接进行销售活动,若这部分销售收入没有被税务机关发现,就不将这项收入上报,从而达到偷税的目的。
4、企业附营、兼营收入不报税。
如一家经营餐饮业、娱乐业的酒店,该酒店歌舞厅、保龄球馆全年共取得收入为35万元,其中包括酒水饮料收入12.7万元,该酒店将12.7万元酒水饮料收入混入餐饮收入以5%的低税率申报了营业税。
根据税法规定,娱乐场所为顾客进行娱乐活动提供的饮食服务及其他各种服务均属于娱乐业征收范围,应按20%税率申报纳税,该酒店混报行为导致少缴营业税1.9万元。
5、帐外设帐隐瞒收入。
某电声有限公司该单位在法定代表人的授意下,对外地的窗口销售的客户不需要发票或可以使用非法收款收据的收入,公司财务以“进”“出”两不进帐,即“产成品”销售不入帐,其所用原材料和支付法定代表人某某等人的个人收入不进帐的方法,在帐外流动,达到逃避纳税和个人履行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法定义务,这些情况均在当地税务局稽查局在稽查工作中查阅该公司私设的帐外帐中一一得到了证实。
(三)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进行偷税有的个体业户利用集体名义开办私人企业;虚报残疾人、待业知青人数;设立假合资企业;以咨询服务为名,行销售产品之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