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牧草栽培技术
摘要总结林下牧草栽培技术,包括种植地选择、整地、施底肥、林草结合适宜草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镇压、草场管理、利用等方面内容,以指导林下牧草的种植。
关键词林下牧草;种子处理;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4;s81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72-02
近年来,退耕还林的开展带来了丰富的林地资源。
各地为了让退耕林地产生经济效益,解决林地前期见效慢、效益低的问题,大力发展林下种草养畜。
但林下种草毕竟与大田种植、常规种植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要提高林下种植的效益,应选好地块、牧草品种,做好牧草种子的准备、牧草的播种等工作。
1 种植地选择
为获得牧草的高产,林下种植牧草宜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灌水条件较好和光热充足的地块[1]。
但不同林地的特点不同,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也不同。
一般成林地由于植株高大,林间出现郁蔽,光照条件比较差,可以种植白三叶、鸭茅等耐阴的草种;幼林地植株较小,林间阳光充足,通风条件好,可种植苇状羊茅、紫花苜蓿、黑麦草和皇竹草等多年生牧草;果树林在果实收获后冬季空闲的季节,可种植扁穗雀麦、黑麦草等牧草;乔灌林地由于林层分级,可以种植黑麦草、白三叶和皇竹草等。
2 精细整地
由于牧草种细小,发芽较慢,幼苗期生长发育缓慢,常因土块大,整地不平,以致土壤空隙大,土块压着种子。
且因表土或干燥或渍水而影响出苗,更因杂草生长快被侵占而死亡。
所以要在播前清除杂草及地下根茎[2-3]。
同时,将土壤整细整碎,以达到土面平整。
3 施底肥
施腐熟的农家肥15.0~22.5 t/hm2,在犁地前将肥料均撒地面,犁翻入土。
对缺少磷的土壤,应加施磷肥,以满足幼苗根系生长和土壤有益微生物的需要。
施用磷肥,不仅能提高牧草的产量,而且利于后作的生长。
又因牧草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欠佳,所以应根据土壤酸度酌施石灰。
4 林草结合适宜草种选择
林下牧草选择标准:一是要求牧草抗逆性强,冬季遭地老鼠等危害轻,适宜种植范围广,对土壤要求不严;二是要求牧草株高较矮,分枝与分蘖量比较大,叶片数量多,成匍匐到半匍匐状态生长,为多年生,能够覆盖地表;三是根系生长量大,植株青草期长,野生性状如成熟、花期不一致等明显;四是种子粒小,繁殖容易,当地能收种子[4-5];播种出苗率高,播种期宽,能用多种方法播种和分根及大田移栽;五是牧草营养丰富,木质化程度低,茎无刺,适口性好,耐刈割。
六是根据食草动物种类选种。
由于不同饲草动物对牧草的要求不同,要根据养殖对象合理选择牧草品种。
豆科牧草苗期生长速度慢,但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禾本科牧草生长速度快,但粗蛋白含量低,粗纤维含量高;菊科牧草多汁,鹅喜食。
另外,品种选择后在选种子时应选大粒、饱满而重的种子,其净度不能低于各品种所规定的标准。
为正确决定种子的播种量,应先在室内测定发芽率和发芽势,以检查种子的品质。
5 播种前的种子处理
5.1 浸种
浸种能使牧草种子发芽、出苗快而整齐。
但在天干、土干播后又未能及时浇灌的地块不应浸种。
浸种方法:豆科牧草种子10 kg,加水15~20 kg,浸12~16 h。
禾本科牧草种子10 kg,加水10~15 kg,在水温15~17 ℃条件下,浸0.5~2.0 d,每昼夜换水3~4次,浸后阴干。
最好是风干,在种子下面铺1.5~2.0 cm厚的草以吸收水分,并每隔2~3 h翻动1次,这样能在0.5~2.0 d内风干。
5.2 种子消毒
用40%福尔马林1份加水300份,浸种3~5 min,可以防治黑穗病的感染。
如用药液匀喷种子堆,可以节省药2/3。
对禾本科牧草种子,可用谷仁乐拌种,用100~150 g拌种子100 kg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的0.3%。
可以杀死多种病苗。
5.3 晒种
播前晒种,有加速种子后熟、促进发芽的作用。
可将种子在日光下堆5~7 cm,晒4~6 d,每天翻动3~4次。
如遇阴雨天,可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5~30 ℃,种子堆高5~7 cm,每2~3 h翻动1次,处理3 d,也同样可以达到晒种的目的。
5.4 硬实处理
野生性:种子硬实较多,栽培的豆科牧草种子也都有硬实。
如苜蓿种子硬实占10%~20%;三叶草占40%~50%;草木樨有的硬实可高达80%。
播后发芽率较低,且发芽常不整齐。
应将种子与砂混拌后揉擦,擦伤表皮。
或用稀硫酸浸种30 min后,在清水中泡1 h
或在流水中冲10~25 min。
阴干后播种。
5.5 根瘤菌接种
按大粒、小粒种子分别用40、50 ml/kg的用量配置阿拉伯胶、甲基纤维素胶液。
同时称好丸衣粉剂(常用轻质碳酸钙、黏土),种子与丸衣粉剂的比例为1∶0.2~0.6。
将种子倒入胶液内混合后,放入规定量的根瘤菌剂中,搅拌2~3 min。
每1 kg种子加15~20 g钼酸铵搅匀,再加丸衣粉剂搅拌成丸衣化种子,室内晾干。
晾干后及时覆土,否则24 h后,有效根瘤菌数下降显著。
6 播种
多年生牧草可以春播,但以早秋播种为佳。
而在当地以雨季开始时播种为宜。
6.1 单播播种方法
6.1.1 单播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和密集条播3种。
撒播法缺苗多,且幼苗长势较弱,又不便除草,过夏越冬的死亡率高,不宜采用[6]。
而密集条播,行距太小,目前尚少采用,最好是条播,行距随牧草种类、品种而有异,一般为30 cm。
6.1.2 播种深度。
因种子大小、气候条件、土壤黏松、种子成熟
度等而不同。
一般在晴天可稍深、雨天稍浅;砂质土稍深,米土稍浅;种子较大、质量好、发芽力强的稍深,反之稍浅。
又因豆科牧草系双子叶植物,出土时以2片叶子顶土;禾本科牧草系单子叶植物,以尖形的叶鞘顶士。
所以,豆牧草出苗较难,应浅些。
根据实践,在轻松土壤上播种深度以2~3 cm,黏土壤上播种深度以1.5~2.0 cm为宜。
6.1.3 播量。
随牧草的生物学特性、种子品质、田间杂草、土壤肥力、整地情况、播种方法、播种深度、利用目的等而不同。
在精耕细作的情况下,可按照各种牧草的理论将播种量增加1.0~1.5倍播种,以保证出苗密度。
6.2 混播
混播牧草的选择既要考虑共同的适应性、生长发育的一致性和生长势的均匀性,还要考虑生产的主要目的和区域特点。
6.2.1 混播的播种期。
由于禾木科牧草比豆科牧草的生长速度快,如同期播种,常会压倒豆科牧草,所以应先播豆科、后播禾本科。
如是秋播,因禾本科牧草的抗寒性比豆科牧草强,所以在秋播时更应先播豆科牧草,以减轻豆科牧草的冻害[7-8]。
6.2.2 播种方法。
播种方法有混合条播和隔行条播2种。
牧草长势较一致的可以同期混合条播,否则应分期隔行条播。
6.2.3 播种量。
混播的播种量,一般要比单播的多40%~60%。
若3种牧草混播,则2种同科的用种量为单播的35%~40%,而另一种为单播的50%~70%;若2种豆科和2种禾本科牧草混播,则每种为
其单播用种量的30%~40%。
7 镇压
播后镇压,可以提早出苗,提高出苗率,增加产量。
根据经验,镇压的可提早出苗6~10 d。
8 加强管理
在牧草生长过程中,要注意管好水肥。
一般优质牧草喜湿又怕水浸,所以一定要及时排灌水。
牧草出苗后,要及时进行除杂草和间苗。
此外,牧草对氮肥反应敏感,结合灌水施肥,可大大提高牧草的产草量和质量。
出苗后,要施追肥1次。
9 合理利用
当牧草30~40 cm时可进行第1次割草,割草要留一定高度,以后每隔20~30 d收割1次。
间隔时间太长,牧草的粗纤维含量提高,影响产草量。
牧草鲜食营养价值最高,但当牧草生长量较大,使用不完时,可进行青贮、晒干,以在牧草生长淡季能为牲畜提供牧草。
10 参考文献
[1] 刘洪涛,时述圣,张传江.浅谈牧草栽培技术[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12):97.
[2] 任杨俊,赵光耀,李建牢,等.黄土丘陵沟壑区(ⅲ)山坡地林草植被配置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s2):78-80.
[3] 龚伟,胡庭兴,宫渊波,等.退耕还林中林草模式效益评价与物种的选择与配置[j].四川林勘设计,2004(3):1-7.
[4] 雷晓水,张伟,李广英,等.大通中高位山旱地区不同配置模式退耕还林地物种多样性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2007(2):37-38,43.
[5] 王引乾,孙保平,赵岩,等.黎平县退耕还林地草本层物种组成与多样性[j].山西农业科学,2011(8):846-849.
[6] 沈迪玉,宫渊波,鲜骏仁,等.广元市退耕还林区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3):327-331.
[7] 王海明,李贤伟,李守剑,等.林草复合经营模式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3(1):5-9,50.
[8] 彭珂珊.中国西部退耕还林(草)面临的新问题再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