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y,2001 第4期J our nal o f Na njing N orma l U niv ersity(Social Science)N o.4从文化沉默到文化融合——美国华裔作家小说主题探蒋道超(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英语系,广东深圳518060) 摘 要:论文集中考察了刘裔昌《父亲和光荣后代》和在七十年代出版并引起轰动的汤亭亭的《女勇士》作品中的华裔文学主题的不同表现:刘裔昌渲染了美国文化的优越以及华裔极力想得到主流社会承认的基调,而汤亭亭则更多强调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一员的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和特征。
这一主题的演变揭示出美国华裔文学主题深受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它依然受制于白人主流文化,依然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地反映现实。
关键词:刘裔昌《父亲和光荣后代》;汤亭亭《女勇士》;文化沉默、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1)04-0114-06 19世纪中叶成批华人涌入美国是因为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后来,他们成为建筑横穿美国大陆的铁路的主力军。
他们从踏上美国这片土地至二十世纪末这段时间里总体上可以说经历了受虐待或者遭受白眼到被接受和白人主流社会相融合的过程。
1882年《排华法案》颁布后,他们倍遭歧视和侮辱,过着和主流社会相隔离的孤独凄惨的生活,对他们的种族歧视和偏见获得了合法化的地位。
1943年由于中国在二战中表现了对美国的赤胆忠诚,美国才宣布《排华法案》无效,容许华人成为美国的合法公民,每年有105个名额给华人移民。
但是,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华人再次成了美国主流社会的敌人。
因此,华人“从黄色威胁到二战时期的同盟,从红色恐慌再到模范少数民族”[1](p.3)华人直到19世纪末叶才有了自己的喉舌和声音。
这时,一个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是英国人名字叫艾迪丝·伊顿(Edith Eato n,1865-1914)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撰写有关华人的作品。
她出版了一本题为《春香夫人》的短篇小说集(1912)。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出版了刘裔昌《父亲和光荣后代》“第一部由华人用英语写的文学作品”,以及王玉雪的《第五个中国女儿》,“由华人写的最出名最卖座的书。
”[2](p.59)在这两部传记式的作品中,两位作者试图真实的描写中国人的性格,避免过去由美国作家如布莱特·哈特、马克·吐温、福兰克·诺里斯和杰克·伦敦等所塑造的丑陋、恶棍、愚昧式的华人形象。
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路易斯·朱的《吃碗茶》(1961)。
在这一部小说里作者讲述了发生在纽约唐人街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深受移民法之苦的第一代单身移民。
收稿日期:2000-04-10作者简介:蒋道超(1963-),男,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英语系副教授、博士。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华人文学开始出现了繁荣。
上面提到的作品被修改后再版。
那些作家本人也突然被重视起来。
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繁荣呢?一方面是因为中美关系随着尼克松1974年的访华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公司那时开始在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中展开了竞赛,而美国大学里的课程却仍然是单一文化的。
为了弥合这个沟壑,许多公司开始资助较大的少数民族问题研究。
他们开始要求学生具有多文化和多语种素质。
恰在此时,第二或第三代华人作家如汤亭亭、谭恩美和大卫·亨利·黄等活跃在美国文坛上。
结果,有些人在坚持美国的“共性特征”的同时,也承认这些“共性特征”不排除某些团体或者少数民族具有特有的思想和态度。
因为“共性特征”只是意味着一个共同的文化基础,其“将不同的因素连成一个可以称为`美国’的黏和的整体”,也就是说,对他们来说,所有的美国人拥有共同的神话,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伦理。
综观华裔作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不断寻求自己的文化身份。
但在寻求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文化沉默到文化屈从再到文化融合的过程。
为方便起见,我们不妨把这些作品分为两大范畴:60年代以前的作品和60年代以后的作品。
60年代以前的以刘裔昌《父亲和光荣后代》(1943)为代表,60年代以后的以汤亭亭的《女勇士》(1976)为代表。
60年代之前的作品大多数表现了作者极力想得到被美国主流社会承认的企图。
这些作家有一种要强烈加入美国社会,成为美国公民的意识。
这在《父亲和光荣后代》①里体现的最为典型。
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千方百计想讨好美国社会,从而想挤入这个社会。
事实上,这部作品可谓刻画了两代华人成功挤入美国社会的历史。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使他们的家庭可以和美国人“平等交往”,孩子们都是以美国著名政治家命名的,另外他们的行为举止也是极力模仿美国人。
在他们看来,美国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比华人的高贵,进入那个社会就意味着他们有了身价。
因此,当父亲因为拥有“美国公民的思想和经济头脑”而受到唐人街的父老兄弟的赞赏时,他就觉得飘飘然,梦想着成为美国公民了。
到了他儿子这一辈,这种想挤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企图就更是淋漓尽致了。
他儿子意识到他父亲还不是个真正的美国人。
于是,他为了圆这个梦,他不仅去读美国大学,学习美国的语言和文化,他甚至痛恨任何是中国的东西,包括其语言和文化习俗。
因为,他认为中国就是落后的象征。
它象征着赌场、烟馆、妓院和帮会之争。
他把中国的东西称为“外国的”和“奇怪”的,中国的习俗为“老掉牙的垃圾”,中国人是“冷血动物”。
而美国的一切对他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美国和学校、图书馆、洗澡堂、厕所、火车等连在一起。
这是“上帝自己的国家”。
他常常为自己的英语和处理问题的美国方式而自豪。
刘裔昌所勾画出来的美国文化是优越的,而中国的文化却是劣等的。
按照这种价值判断标准,如果一个人想证明自己的社会文化价值,那么他就要像美国人一样,否则的话,他就一文不值。
正如金伊莲所言,他的书和《第五个中国女儿》②“都是致力于证明美国的少数民族是怎样通过调适,努力工作和坚持不懈而获得成功的;两本书都或多或少因为他们所面对的困难或者所遭受的失败而责备了华裔美国人——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社区和他们的民族。
”[5](p.813)我们应该承认的是,在这样的作品中,中国人的形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因为在早期不论是华人写的作品里还是美国人写的作品里华人的形象都是些刻板的模式。
根据这种模式刻画出来的中国人常常都是些阴险恶毒,愚昧无知,肮脏落后的人。
他们不仅体力低人一Pardee Low e,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 t,Little,Brow n and Company,1943.①②J ad e Snow Wonr,F ifth Chines e Daugh ter,Seattle;U of W ashington Press,1989.等,而且在智力上也是低弱的。
例如,在福兰克·诺里斯的《章鱼》里[6](p.4),中国或者中国人就被大大地贬低了。
此书里就描绘了一个厨子侍候四十个矿工,“中国蔬菜农场工人背负沉重的担子蹒跚而过”,“中国拣破烂的人”“走在城边上的”垃圾堆上,中国做香烟的被轻藐地称为“吃耗子的”。
总而言之,这里对中国人形象所作的刻画透露出作者的鄙视。
在杰克·伦敦的眼里,中国人也好不了多少。
他把中国人看成是一股“从亚洲涌出来的不可抵挡的黄色洪水。
”[7](pp.270-281)“中国人,”叙述者说道,“是那种非常勤俭的类型。
他们历来如此。
就单从劳动能力上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工人可以和他们相提并论。
工作就是他们鼻孔呼出的气…他们的自由就体现在他们的劳作中。
毫无止境地耕作土地就是他们对生活的全部要求”。
当然他在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对中国人的美德的描述,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表达来自于中国人的威胁。
他这里所隐含的意思就是:中国一旦工业化,它将是无可匹敌的。
因此这里隐含着对默默无闻但却勤劳的中国人的难言之惧怕,希望美国公民们对中国人保持警惕。
由此可见,世纪之交作品中中国人的形象主要是刻板模式。
在这段时间内只有赛珍珠的作品对中国人有一种相对公平客观的描述和表现。
①虽然新批评坚持要研究文本本身,排斥对作者意图的研究,但他们还是承认作者在作品中表现了自己的意图的。
他们只不过是强调要从文本中看出这些意图,证明这些意图才可以。
也就是说,作者在作品中对材料的侧重点不同,那么反映出来的观点和态度也不尽相同。
从深层次上说,这无疑会反映出他们的民族和意识形态倾向。
阿尔德里奇[8]声称,小说虽然不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但是与现实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如果从历史的角度观察60年代以前的作品就会发现,那时的意识形态对美国的华人非常之不利。
正如我们前面所言,《排华法案》在1882年颁布直到1943年才被废除。
在这段时间里,华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受到了合法的虐待和歧视。
多少年里,加利福尼亚的华人行为和习俗,由于被无知的带有偏见的多种解释所歪曲,对普通美国人来说一直是个谜,无法被他们充分理解,更不要说是接受了。
这也说明了华人为什么多少年来一直默默无闻,难以有自己的声音。
这也说明了《父亲和光荣后代》里的两代人为什么要极力挤入美国社会,被他们承认。
因为作家写作除了要有文学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出版条件和读者条件,更重要的是要在政治上得到许可。
所有新闻媒体等都要“宣传爱国主义”,不允许“传播中有异己的声音。
”[9](p.49)任何出版社或者杂志社其实都要受到当时的政治和具有不同思想和态度的读者的影响。
所以,书刊要受到政治审查是一种有形或者无形的约束。
60年代以后的华裔作家,特别是那些经历过60年代民权运动的非常关注华裔移民社区的作家,努力寻找到自己的声音和身份。
在这些作家当中,尤为显著的是汤亭亭。
在她的《女勇士》②中,她在自己和她妈妈的历史当中揉和了神话和传记,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使美国读者得以深入理解已经永久成为美国一部分的社区里人们的心理活动。
因此,70年代华裔小说在重塑华裔形象、还其本来面目方面确实跨越了一大步。
汤亭亭于1940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亚。
孩提时,她曾经在父母的洗衣房里帮过忙,白天去上①②M axine Hong Kingston,Th e Woman W arrior :M em oirs of Girlh ood Among G h osts,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1989.In h er East Wind :W est Wind (1930)and her trilogy The Good Earth (1931),The House of Earth (1932),and A House Divided (1935),th e Chinese characters s h e created are patien t,industrious and heroic.They w ere figh ting for survival under harsh natural and pol itical conditions .英文学校,晚上则上中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