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文学与文化课程设计

美国文学与文化课程设计

中山通識教育學報教學與專案成果報告第三期頁101-110 美國文學與文化課程設計∗張逸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前言本人於2001年秋天開始任教美國文學與文化通識課程,迄今僅一年多,對於該課程如何兼顧「博雅化」及現今修課學生的興趣與實際需要,仍在摸索與尋求改進中。

非常幸運的於本學期獲得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之下的《個別型通識課程改進計畫》補助,因此課程在這個學期的內容安排及授課方式,係根據教育部顧問室的要求而設計,以多元文化為主軸設計課程。

本文首先介紹課程及計劃內容(包括授課目標、課程內容設置、授課與評量方式等),第二部分則探討「美國文學與文化」與多元文化關係,第三部份就本課程教學之成效提出討論。

壹、「美國文學與文化」課程/計劃內容本通識課程美國文學與文化從多元文化的觀點出發,教授美國文學與文化的各個面向。

課程強調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內涵,鼓勵學生透過修習本課程,對美國多元文化進行廣泛的了解,進而提昇其對全球性多元文化現象與問題之關切。

課程之內容規劃包含兩大類別:(1)美國文化;(2)美國文學。

在文化方面針對美國歷史、價值觀、宗教、商業、政府、家庭、教育、族裔關係等面向進行講授與討論,並強調多元文化在這些領域之呈現,探討多元文化所衍生的問題。

在文學方面,則設計從美國文學認識美國文化、華美文學(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美墨文學(Chicana/no literature)、黑人文學(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美國原住民文學(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等主題,除講授與討論外,並鼓勵學生透過相關電影的賞析,以及閱讀少數族裔之文學作品,進一步體會美國多元文化之精神。

∗本文原發表於立高雄師範大學九十二學年度通識教育教學座談暨研討會,18 Dec. 2003。

美國文學與文化課程設計為充實本課程之多元文化內涵,鼓勵學生表達對多元文化之看法,本課程在教學方法上根據下述四個方法以改進:(1)聘請本校英語系博碩士班學生擔任教學助理,引領小組討論;(2)建構本課程專屬網站,鼓勵網路學習;(3)邀請校外專家學者發表專題演說,拓展學習視野;(4)設計戲劇表演,詮釋美國多元文化。

前兩項教學法之設計將有助於選修學生對本課程之參與,使其跳脫傳統課堂之被動接收者,成為主動之學習者,並且透過網路學習,突破傳統課堂之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拓展學生對本課程內容的觸角,並便於進行線上討論與回饋。

第三種方法:擬邀請學者專家發表專題演說,可使學生與校外學者互動,對美國文化進行第一手的體驗。

第四種方式:以戲劇表演美國文化,則可望透過角色扮演,增進學生對美國文化的認識,提昇其對美國多元文化探究的興趣。

一、本課程與通識教育核心精神的關連性:通識課程依其性質不同共區分為人文、社會科學、自然與生命科學、數理與應用科學等四大類別。

本課程美國文學與文化屬於人文學科,蓋其內容涵蓋歷史與文化、文學與藝術、思想與宗教等面向。

然而本課程強調多元文化內涵,又與社會科學類別之通識課程息息相關。

本課程跨此二領域,旨在培養學生博雅之態度,充實其對多元文化問題之認識。

二、課程目標:本課程探討美國文化與閱讀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企圖達成以下之教學目標:(一)增加學生對美國文化、社會、價值觀的了解。

(二)提昇學生對美國多元性文化的探討。

(三)引導學生對美國事務的關注。

(四)鼓勵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和線上學習表達他們所讀所思的能力。

三、授課進度:W1 課程介紹,多元文化概念簡介W2 多元文化在美國的歷史發展:美國之移民版圖W3 美國傳統價值觀與二十一世紀變遷W4 美國的宗教傳統與精神W5 美國的西部前線W6 從三位偉大的美國作家認識美國文化(和春技術學院副校長陳靖奇教授)中山通識教育學報第三期W7 美國的族裔與種族W8 美非文學(樹德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 Ann Carver)W9 華美文學1(校慶停課)W10 華美文學2:李安的電影《推手》(Midterm exam week.)W11 從電影《長日將盡》概說新興英文文學(中山大學外文系羅庭瑤教授)W12 美國原住民文學W13 美國的富裕與商業W14 美國文化面面觀(東方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講師唐傑夫Jeffrey Denton)W15 美國政府與政治制度W16 美國的教育體制與價值觀W17 美國的家庭結構與休閒活動W18 期末檢討與評量四、評量方式期中報告(20%)期末報告(或劇本撰寫與戲劇演出)(30%)小組討論(20%)網路作業(10%)出席情況(10%)小考與期末評量(10%)主要讀本:Datesman, Maryanne Kearny, Joann Crandall and Edward N. Kearny. The American Ways: 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Culture.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1997. (AW)美國文學與文化課程設計五、本年度主辦與教學改進有關的活動:(一)四位校外專家學者演講W6 從三位偉大的美國作家認識美國文化(和春技術學院副校長陳靖奇教授)W8 美非文學(樹德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 Ann Carver)W11 從電影《長日將盡》概說新興英文文學(中山大學外文系羅庭瑤教授)W15 美國文化面面觀(東方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講師唐傑夫Jeffrey Denton)(二)小組討論全班36人共分6組,由教學助理帶領,於每次由老師授課(非校外學者演講週次)之後進行。

討論題目於事前公佈於網站,以利學生準備參與討論。

(三)網路學習本課程專屬網站(http://140.127.60.124:8080/yih-fan/ac/index.htm)上面除了提供每週授課大綱之外,並放置美國文化相關閱讀資料,以補充課堂教學之不足。

此外,針對同學所關心之美國文化相關議題與相關實用知識(如美國節慶、教育、休閒活動、做客禮儀、宴會、宗教、美國國歌等),也在網站上設置,提供同學課外閱讀。

網站之討論留言版則提供老師、教學助理、修課同學一個意見交流、問題討論之平台,以及重要事件之公佈欄。

(四)電影賞析W10 李安電影《推手》觀賞,搭配美國華人與多元文化之授課主題W11 電影《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觀賞與分析,搭配羅庭瑤教授之演講「新興英文文學」W12 電影《風中奇緣》(Pocahontas),搭配美國原住民文學授課主題(五)通識教育展與通識教育研討會92年12月8至12日本課程將於高雄師範大學活動中心參加通識教育成果展參展主題:美國多元文化92年12月18日張逸帆老師將於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九十二學年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座談暨研討會發表報告中山通識教育學報第三期綜上所述,本課程採取多面向的教學方法,期使同學從傳統課堂被動的接收者,成為主動的學習者,不僅充實其智識並增進其自學與表達能力。

而多元文化的分析角度則是本課程一貫強調的重點,以下簡介多元文化在本課程的應用。

貳、美國文學與文化:多元文化觀點一、定義文化、多元文化主義與文化多元主義美國是個多種族多族裔的國家,數百年來吸納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移民,造就了美國文化多元的景象,因此以多元文化切入本課程主題,十分貼切。

在探討多元文化之時,我將多元文化置於當今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在地化(localization)的情境下,主張在全球化與在地化交互激盪之下,文化的多元性(cultural diversity, cultural plurality)已不再具有某特定地域(locality)之特定性(specificity),而漸漸成為跨國界、跨疆域、跨時空之現象。

而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響,多元文化的生產、傳播與接收,與政治/經濟力量、跨國資本主義、科技與通訊方式之日新月異等等息息相關。

(詳見Robins)而隨著黑人平權運動、婦女運動、弱勢族裔等運動,文化霸權(hegemony)之概念與實際運作,日異受到挑戰與質疑。

而科技更加造就了跨時空文化旅行的可能與便捷,使文化多元現象與全球在地化掛勾,文化呈現去疆界化(deterritorialization)之樣態。

全球文化不僅因種族(race)、階級(class)、性別(gender)彼此之交織滲透而呈現多元之景象,更因彼此相互交融與激盪而顯示出「雜化」(hybridization)的面貌。

以下我試圖討論與本課程相關的文化、多元文化等詞彙之義涵。

文化(culture)這個字本身就是個雜化概念。

根據英國文化研究先驅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文化一字因其微妙的歷史發展以及它在許多不同(甚或彼此不相容)的領域裡被當作重要的概念,因此成為英語語言裡最複雜的兩三個字之一(87)。

本課程採取文化在社會學的廣泛定義,視文化為某社會中人類的整個生活方式,並包含以下三個層面:某特定團體所持有的價值觀(the values the members of a given group hold)、他們所遵循的標準(the norms they follow),以及他們所創造的物質財貨(the material goods they create)(Giddens 31)。

根據上述,文化在指涉生活方式的定義上,可分為抽象(價值觀、行為準則)與具體(文化產品)兩個面向,這兩者都將是本研究所觸及的。

其次試圖定義多元文化,作為本課程之立論框架。

多元文化在本研究裡不被視為一種意識型態,而被當作一種具舉世普遍性的現象與關懷。

在英語語言裡,多元文化有兩種主要的表達方式:(一)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二)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美國文學與文化課程設計pluralism)。

此外相關的詞彙還包括文化多元性(cultural plurality)、文化多樣性(cultural diversity)等等,用以描繪多種族社會(特別是美國)之各色人種與異質文化並存之現象。

而多元文化也經常與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視為同義詞。

根據哥倫比亞百科全書(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Sixth Ed. 2000),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與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兩者為同義字,用以描繪多種文化在一特定地域之共存現象,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支配該區域。

透過將人類差異最大的範圍為最大多數之人群所接受,文化多元主義尋求克服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及其他類型的歧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