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主观题的七种设问类型与解题方法观点(注:如果材料给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请运用两点论)对材料进行哲学剖析,力求对每段材料和全部材料之间的内在含义及其指示性方向有正确的把握。
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我们解决问题应有的思维过程。
⒊运用“分析和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构建答案点。
⒋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组织答案。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
二、解题程序:⒈阅读设问看清要求、抓关键:⑴看清试题要求:①看范围要求。
要明确试题是要求用政治、经济、或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还是用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或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某些知识来分析回答问题。
②看分值要求。
如果分值较高,则提示我们要认真对待,详细回答,若分值较低,则没有必要在上面过多地费时费力。
⑵读设问抓关键:这是个关键性步骤。
因为命题的意图、指向、要求等,种种限定均在其中。
①一定抓住关键词语,辨明命题意向。
(主体、范围性语句)②是抓准限制词语,吃透题意细节。
如果说抓题眼(即关键性词语)定意向,是盖房搭房架的话,抓准限制词语、吃透题意细节便是细工了。
(设问词、问题短语)⒉审读材料全文要审好题,必须做到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
这就要求考生要像分析语文试题一样,认真阅读材料全文(若是图表题,则需要看表头、标题,要与图表内容进行纵横比较,要重视注释等等)。
在阅读的时候,要做到:⑴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即能够表达全文意思的语句。
⑵分出段落层次,并概括每段的意思。
⑶理出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⑷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列出答案要点。
有了答案要点,也就有了答题方向。
按这个方向组织答案,一则可以防止跑题,二则可以防止遗漏要点。
⒊合理组织答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⑴语言规范,文字工整、卷面整洁。
⑵答题要有层次性、逻辑性。
详略得当,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⑶恰当运用政治术语。
突出创新意识,体现人文精神,反映时代和社会主题。
克服以下毛病:①事理分开:答题分原理段、材料分析段、结论段。
②逻辑性差:东拉西扯、词句重复或用词不当。
③不分段没有条理;或分段过多,序号杂乱。
纵观近几年"文综"政治科高考的主观性试题,其设问大致可分为七种类型:一、体现型: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
如:2000年第36题第(1)问: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2003年第39题第(1)问: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
试分析“人工降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2004年第38题第(3)问:“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2004年第39题第(6)问: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
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
解题方法: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下面以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6题第(1)问为例加以说明。
一、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点。
二、联系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①联系所给材料: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句是“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达成协议”;“中国政府在谈判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双赢”结局。
②联系所学知识:教材中阐述的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共有6个方面,即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我国对外政策包括五个基本点(即: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维护独立和主权,促进和平与发展是基本目标;和平共处是基本准则;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基本立足点;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基本国策)三、疏理、作答:经过比较、对照,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符合了题意,自然也就成了答案的要点。
二、反映型:反映型的设问有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
如2001年第38题第(3)问: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2002年第38题第(1)问: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题方法: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
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下面以2001年高考第38题第(3)问为例加以说明。
38、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三大产业结构。
二联系:①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
)②联系所学知识:三大产业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三疏理、作答:三、为什么型: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如:2001年第39题第(1)问: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001年和39题第(2)问: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2002年第39题第(5)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青春。
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
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2004年第39题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
解题方法: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秩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下面以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2)问为例加以说明。
2001年和39题第(2)问: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15分依据: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
3分意义(重要性):加强思想建设,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3分)加强组织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3分)加强作风建设,才能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的传统。
(3分)加强廉政建设,才能搞好现代化建设。
(3分)(本题实际上还可以回答: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可以保持党的性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意义。
以及当前在党风方面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等必要性。
)再如:2002年第39题第(5)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青春。
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
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依据: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逢勃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可能性: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必要性: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
重要性: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怎么办型:“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如:2002年第38题第(2)问: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2003年第41题第(4)问: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2004年第39题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解题方法:“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下面以2003年第41题第(4)问为例加以说明。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二联系:(1)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国务院及地方政府”――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先后查处.....”――司法机关。
(2)联系所学的知识:按照教材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④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⑤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这样便不难整理出答案。
五、意义型: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如:2000年第36题第(2)问:试分析加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5分2003年第41题第(3)问: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的重大意义。
9分解题方法:“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是经济政治意义。
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下面以2003年第41题第(3)问为例:1990年到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
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既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
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
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的重大意义。
思路:明确判断:此题要求回答的是经济意义。
结合知识、材料、最新精神作答:①结合教材知识作答:“三农”问题等。
(可答:增加农民收入)。